书城文学缤纷湘南
8902700000005

第5章 天涯的尽头叫乡村

我们从乡村来,到乡村去。

只是,我们绕了一个大圈,我们不知道,终点是起点,只是,看不到的头的,我们叫远方。远方有多远,不知道。老人教导我们:天空比海宽,比海宽的是我们的胸怀。可我们的胸怀里,并不知道远方有多远。

我们儿时受的教育,我不知道是不是畸形,因为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是离开。或者是因出身农民,对两眼辛酸泪的生活充满了恨和厌倦,便迫切希望孩子离开家乡,去外面建功立业,过幸福生活。幸福在当时看来,在远方,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只有下一代人才能到达。城乡之间的差别,让乡里人一代一代的不敢松懈,为给下一代人幸福,前赴后继的赴汤蹈火的去铺路。通向城里的路是狭窄的,通向远方的路,却是无人把守,而且无限宽广。

父辈们用自己的生活,只是说明了一种天然样的质朴,却很少能支配孩子的选择。乡野的孩子,可能没有城里孩子那样多的条条框框,田园的阡陌是任人奔跑的,不同于城里的斑马线、红绿灯,有着规矩的约束。城里孩子的选择,更接近父母的意愿,甚至按部就班。而乡里的孩子,只要离开了乡村,有可能是风筝,会去竭尽全力的接近蓝天。

也许,我同其他乡下孩子一样,没有完成父母的愿望,而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通道:试图离开乡村现场,去别处寻找生活。我对那种离开家乡土地,无依无靠的四处寻找落脚的地方,一个人在生活的路上奔波的感觉,至今无法准确的描绘。有苍凉,像流浪,有目的,没希望,有远方,却没有过海的船,像被遗弃的孩子,被一张一张陌生的脸陌生的问候过去之后,月亮成为最能诠释心情的一个符号,在最繁华的地方,寂静的面对人海里,最令人绝望的孤独。

其实,离开家乡之后并没有想留在城市,留在父母的视线之外。一路的跌跌撞撞,让本不结实的身子倍感疲惫。几年过去,即使在某一处有了落脚的地方,但你依然会感觉徘徊在他乡之外。文化是一样的,习俗也接近,但观念不同,我们很难融入当地的社群。或者,他们根本不把你当回事,在他们的城市里,你永远是一个漂着的人。住自己的房子,还要去办暂住证。除了工作,不知道自己还拥有什么。青春在握,我们可以把问题交给未来,尽情地挥洒现在的孤单,迷醉于酒,陶醉于色,把梦乡当家乡,把杭州当汴州。可这些,又无法坚持多久,我们还得面对自己,拷问自己,这一路究竟需要什么。

这一路来,我们看到了很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让我们看到。高尚的,卑鄙的,美丽的,丑恶的,慷慨的,贪婪的,让人眼花缭乱。在父辈看来,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没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了四季的轮耕守候,也没有吃糠咽菜的艰难,生活无限美好啊。美好的,往往在于它辉煌的表面,而实在的,却在深处,无从把握。经历了那么多年的跋涉,不惑之年才熬到今天的生活水平,应该可以休息,欣赏沿途的风景了。生活的惯性却无法让脚步停滞,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折腾,辛苦的,不止你一个,成功的,更是万万千千。面对城市的高楼大厦,还有多少像城市建筑一样波澜起伏的命运在他处展现啊!

生活是一场追逐,无论当初父母的意愿是出于对生存条件的无奈,还是对孩子们充满了期待,都已经不重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70年代,注定是受尽折腾,承上启下又非常恋旧的一代。经历了那么多,我们还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荣誉、名声、金钱、或者官位,在健康、正义感、感恩等词汇面前,都是苍白的。我想,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我们核心的一些东西,还是会被传承下来,成为民族的一个部分。

在广州的高楼大厦里,我不能想象孩提时,一个人站在河边上,面对着一江春水,看着水鸭红掌拨清波的情景,是如何的惬意了。还有湘南的山群,宁远的古镇木桥,青砖碧瓦的乡村,它们像一幅一幅水墨画卷,记录着人文风情。那些秀丽山川清新生动,历历在目,又意境深远,让人久久品味。日积月累,它们成了生活里最干净的向往。

年少时,曾以为一步即成天涯,现在感觉,无论那里,自己就是天涯,天涯的尽头,是来处。广州,是现在的天涯,天涯尽头的,是远远的乡村。面对现实的,是激情,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