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13

第13章 哲学·思想(1)

哲学流派

001诸子百家共有多少种

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林林总总的不同学术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其实,所谓的“百家”只是一个概数,以此形容数目之多。

这一时期,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思想家,如管子、老子、孔子、孙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邹子、韩非子等等,人们不称其名,而是尊称为“子”,故有“诸子”之说。“诸子”创立的学派,如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农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等,又被称为“百家”。

“百家”之名,始于《庄子》中的“百家往而不返”之语,其《天下篇》提到的有11人:墨翟、禽骨螫(墨家)、宋研(小说家)、尹文(名家)、彭蒙、慎到(法家)、老聃(道家)、尹文、惠施、桓团、公孙龙(名家)。

而《荀子》中则有“无家无所窜”之语,其《非十二子篇》提到的有12人:它嚣、魏牟(道家)、陈仲、史蝤、墨翟、宋研、慎到、田骈(法家)、惠施、邓析(名家)、子思、孟轲。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六家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家。到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诸子开始被细分,得189家,4324篇,后者指着作,前者当指人数,即有189子。

趣味链接:九流十家

九流十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流派的概称,其说法源于《汉书·艺文志》。

九流亦称九家,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汉书·艺文志》把诸子概括为十家,指出这九家是“其可观者”。十家是在九流之上,再加一家——小说家。

以上是《汉志》《诸子略》中所着录的。此外,《汉志》还有“兵家”、“术数”、“方技”三略,其中“术数”可以归入阴阳家,兵家、方技则可各自成一家。

002儒家何以被称为“百家之首”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学术流派,同时它也是先秦诸子中最大的学派之一,有“百家之首”之称。

儒,本意是指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为贵族人家相礼的人。孔子早年曾从事过相礼,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年则聚徒讲学,弟子日多,约有三千人,兼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因此后世把这一学派称为儒家。

儒家奉孔子为宗师,视其言行为最高准则,以《周易》、《尚书》、《诗经》、《礼经》、《乐》、《春秋》“六经”(也叫“六艺”)为经典,后来又加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及《尔雅》、《孝经》等,成“十三经”。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政治上继承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倡导德治。强调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伦常秩序,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标榜仁义、中庸、忠恕等行为准则。这些都为后世儒家学说的完善奠定了基调。

在孔子之后,儒家开始出现分化,形成不同的派别,有所谓“八儒”及随后的濂学(以周敦颐为代表)、关学(以张载为代表)、洛学(以北宋二程为代表)、闽学(以朱熹为代表)、泰州学派(以王艮为代表)、东林学派(以东林党为主)、乾嘉学派(乾隆年间到嘉庆年间儒学的统称)等等。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成为统治思想,从此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成为“百家之首”。之后虽受到佛、道两教以及其他思想的冲击,但直到晚清其思想统治地位才开始动摇。

在漫长的思想统治中,儒家在整理、保存、阐发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影响所及包括各个阶层,其某些元素甚至已经内化成我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趣味链接:儒学发展概况

儒家自形成始,就开始贯穿我国的整个封建社会。而儒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孔子死后,其门人弟子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各执一端,形成了所谓“八儒”,相互间的斗争甚为激烈。战国时期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他们和其他儒家成员共同使儒家成为当时的显学。

其后,在秦代和汉初,儒家经历了一段沉寂。至汉武帝时,儒家复又兴盛,读经、说经、注经、论经蔚然成风。儒学经过董仲舒的神秘化与伦理化,发展出“天人感应”与“三纲五常”,成为封建君主的统治思想。

魏晋时期玄学发达,但亦不排除儒家,儒学研究更出现了王弼、何晏等大家。

佛教在隋唐达到鼎盛,但从韩愈至欧阳修,逐步确立儒家道统说,并且突出了《论语》、《孟子》在儒家典籍中的地位。

到北宋中期,儒家道统思想发展为理学,学术名家辈出,有周敦颐、张载、二程;其后,又有南宋的朱熹等。这些理学大家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思想体系,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遂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明代儒学虽有与程朱理学相别的陆王心学,但并未影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由于新的社会因素的出现和新的学术思想的冲击,明清之际及清代晚期,对儒家思想激烈抨击的思潮相继出现,其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在“五四”运动中,儒家思想受到批判,儒学开始淡出政治舞台和社会生活,转而成为高等学府纯学术研究的对象。

003墨家为何是儒家的最大反对派

墨家是战国时的重要学派,也是儒家最大的反对派,与儒家齐名,创始人是墨翟。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相当独特的一个学派,旗帜鲜明,组织严密。《淮南子·泰族训》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墨家的首领称“钜子”,墨子就是第一代“钜子”。“钜子”可以指挥徒属“赴火蹈刀”,而墨徒则“死不旋踵”。

墨门子弟必须听命于钜子,为实施墨家的思想主张,舍身行道。他们被派往各国做官,并在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若不被采纳时则宁可去职。做官的门徒要捐献俸录,所有墨徒有财则相分,而且生活上提倡“以自苦为极”的牺牲精神。当首领的钜子要以身作则,违犯纪律的都要绳之以“墨者之法”。为传播、坚守自己的主张,他们不仅讲学,还进行战守实验等。

以墨翟为代表的前期墨家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崇尚贤人,使用能人;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力的就推举,无能力的就下来。即使对待贫贱出身的人,也应一视同仁。因此他的主张中,充满强烈的平等色彩。也因这样的主张,墨家与儒家的“亲亲、尊尊”思想相对立。

墨家又主张统一天下的道理和说法,建立严格的等级管理秩序,使社会思想最终统一于天子:天子肯定的,全都肯定;天子否定的,全都否定,从而达到思想上的上下一致。

在社会生活中,墨家还主张节葬、节用、非乐,强调功利,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欲要治世,必先寻世乱之所由起。主张普遍的互利互爱,反对攻伐掠夺和不义之战。提出非命观念,反对命定论,强调要用强力来改变生活境遇。

后期墨家继承发挥了墨翟的思想,更注重实际功利和人为的作用,提出“义,利也”的观点,认为合义的行为就能给人以利。否认天能赏善、鬼神罚恶。

这些思想使墨家在先秦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在秦汉以后,墨家却很快走向衰落,墨学开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成了绝学,有部分弟子就此流入“游侠”的行列。“墨子之门多勇士”一说似亦由此而来。

趣味链接:“墨家”命名的由来

“墨”字原指黑色的书写颜料,其后引申为“绳墨”的意思。此外,“墨”又是古代刑法之一,即在面上刺字。墨子主张刻苦,而其从学门徒,也大多囚首垢面,面目黧黑,又自奉甚俭,送死甚薄,重在引绳墨自矫,因此以“墨”作为学派名称,称为“墨家”。

墨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夏禹。这是因为夏禹治水时,那种“菲衣食、恶衣服、卑官室”的刻苦精神和墨家的精神很接近,墨子十分称道,以后的墨者以此相尚。《庄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便根据这点,认为墨子之学是继承夏禹而来的。

004道家提倡怎样的哲学思想

道家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之名始见于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传统的看法认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家哲学思想的最高概括是道、德二字,认为世界万物都源于“道”,即“道生万物”:“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物得以生,谓之德”,“德者道之舍”;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循环的;“道”存在于自然界之先、之外。在先秦诸子学派中,道家思想最富于哲学内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哲学基础。

在政治上,道家把社会动荡不安归咎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征战,因而对儒家礼仪德政的说教不满,对法家的变法革新也持否定态度,要求统治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社会自由发展,率民走“清静无为“的道路。庄子更提倡一种“无君”的社会。

道家的经典主要是《老子》,也叫《道德经》,还有《庄子》等。道家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老庄的认识论方法还从哲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005杨朱学派如何冲击君主专制制度

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杨朱,其基本政治主张是“贵己”和“为我”,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

“贵己”就是顺乎自然,《淮南子》将其概括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性和真,即人的天性,杨朱认为人应保全自己的真性。“为我”则是“贵己”的逻辑发展。

关于杨朱的“贵己”、“为我”的政治主张,孟子指其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则说杨朱“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一毛”。前者表现为极端自私,不为天下谋利。后者表现为对利欲的冷漠,不谋天下之利,看来二者在不损害“自我”这一点上的认同是一致的。杨朱认为,天下治的前提是既不损己为人,又不损人为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

杨朱的“贵己”主张,追求个人独立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杨朱及其学派未见着作传世,其思想史料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诸书中,《列子·杨朱篇》是后人的着作,不能代表杨朱的思想。

趣味链接:“歧路亡羊”的故事

杨朱的邻居养了很多羊。有一天,邻居走丢了一只羊,邻居请了很多人去帮他找羊。还嫌人数不够,又来请杨朱的仆人去帮忙。

杨朱觉得奇怪,就问邻居:“你不过跑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呢?”

一邻居说:“岔路太多了,所以追的人就要多一些。”

等到找羊的人回来以后,杨朱就问邻居:“你家的羊找到了没有?”

邻居叹了口气说:“丢了,找不到了。”

杨朱问:“那么多人去找,怎么会找不到呢?”

邻居说:“人多,岔路更多!每条岔路上又有岔路,找羊的人都不知道走哪条路好,最后没办法,只好回来了。”

听了这话,杨朱好几天都沉默不语,没有笑容。他的学生就问他:“丢了一只羊,也不是什么大事,再说羊又不是您的,您干嘛整天闷闷不乐呢?”

杨朱说:“不是为了羊的事,我由这件事想到我们的求学。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心致志,学东西总是东学一下西学一下,就会像在岔路口找羊一样,结果一无所获。”

006法家有些什么思想理念

法家是“礼崩乐坏”、“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战国时期成长起来的政治派别,也是先秦学派中最后出现的一派。汉代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第一次为法家流派命名,并将其与儒、墨、道、名、阴阳五家同日而语:“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一般认为,春秋时期的管仲和子产为法家思想先驱。前期和中期法家有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李悝所编《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在法家理论上,商鞅强调“法”,主张国君要明法令,用法律来加强统治;申不害强调“术”,主张国君千万要注意控制、驾驭臣下和人民的手段:慎到强调“势”,认为国君必须加强威势才能统治天下。韩非对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慎到之势进行了吸收和扬弃,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法家学说体系。到了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才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法治理论体系。

在自然观方面,管仲及其后学提出,上天不会改变常规,大地不会变易法则,春夏秋冬也不替换节气,自古及今一个样,自然界有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近,两者是不相关的。这是较早的天人相分思想。

韩非则继承了荀况和老子的哲学,建立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提出:“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探讨了万物发展的总规律与特殊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认识论方面,韩非提出“参验”的方法,强调用实际的功用效果来检验人们言行的是非。“参验”方法在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上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观方面,韩非主张社会制度和治世方法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反对拘泥于古人的作法。

法家也有自己的朴素辩证法,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矛盾”来概括矛盾对立的双方,提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予,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韩非还试图探讨人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人口再生产的速度高于生活资料再生产的速度,人口多、财富少是造成社会争乱的根源。这些认识的提出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都是最早的。

007名家为何也叫“辩者”

名家是中国秦代以前注重辩论技巧,探讨名称概念之间、名称与实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派别,也叫“辩者”。由于成文法的公布,“辩者”在社会上充当了类似律师的角色,他们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辩护,所以又称“刑名之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此外还有邓析、尹文和后期墨家的一些学者。

春秋战国之际,学术兴盛,百家争鸣,各家各派都在申说自己的学说,批驳他人的学说。随着辩论的深入,人们发现许多旧的概念不能反映新事物的内容,而新出现的概念还有待于社会的认同,于是,名实不符的问题亟待解决。到了战国中期,随着名辩思潮的发展,名家学派应运而生。

名家学派的创始者为春秋末期的邓析,他当郑国大夫的时候,正值子产执政。为了给子产出难题,他为人辩护,能将是说成非,非说成是,使执法者难以定案。子产认为他是一个大祸害,于是便把他杀了。由此说明,研究辩论规律,制定辩论规则是当时的重要任务。由此形成了名辩学派。

在邓析之后,又出现了三个基本学派:宋研、尹文学派,惠施学派和公孙龙学派。

其中,公孙龙学派强调名词概念的相互区别,认为一个概念只能指一个事物,而不能既指这一事物,又指另一事物,否则的话,就会产生逻辑混乱。如“离坚白”、“鸡三足”、“火不热”、“目不见”、“狗非犬”等,基本上都是探讨一般与个别、主观感觉与事物属性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惠施学派则主张“合同异”,强调事物同异的相对性和事物的统一性,认为相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是“同”,不相同的事物表面上看来不同,是“异”,但实际上也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同”。因此“同”也是“同”,“异”也是“同”,“同”和“异”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一样的。他还提出大一和小一的概念,探讨宇宙的无限大和无限小问题,无论大和小,都是一。

在诸子百家中,名家以自己凌厉的论辩,细致入微的分析而着称于世。它与儒、墨、道、法、阴阳等家并列为当时地位十分显赫的“显学”中。但由于名家学派的许多命题违背常识情理,并且探讨的是抽象的名词概念和思维规律,较难为大众接受,秦以后逐渐势微。

008阴阳家怎样解说事物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