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立志中兴国家,参与王叔文改革,屡次上书言事,但均不见用。后因宰相武元衡遇刺案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壮志逐渐销磨。后改任忠州刺史,两年后回朝,先后任中书舍人等职,但因国事日非、朋党倾札、言事不用,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并短期任苏州刺史。在杭时修堤浚井,颇有治迹;离苏时士民泣涕相送。后定居东都洛阳,任太子宾客、太孙傅。晚年闲居,修香山寺,诗酒游玩,“栖心佛氏”,因其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又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他倡导新乐府运动,促进了唐诗的发展。作有《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中年以后渐渐以闲适诗为主。
他一生作诗很多,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代表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他的启示。
趣味链接:白居不易
白居易青年时代初入长安,将诗文谒文豪顾况。顾况初见居易,颇轻之,以其名取笑道:“长安居,大不易。”及读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大为欣赏,连声说:“居易!居易!居易!”从此,白居易仕途顺利,名噪一时。
021李贺因何得名“诗鬼”
李贺(公元790~816年),字长吉,祖籍陇西,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后人称为“李昌谷”。
尽管李贺出生时,其家道业已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少有诗名,曾深得韩愈赏识。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不能举进士,只做过三年奉礼郎。李贺一生命途奄蹇,郁勃不平,以27岁华年而终。
因仕途失意,李贺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诗歌创作上,李贺不仅注意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同时也呕心沥血,苦心孤诣,努力创造超越传统、高于生活的美学境界,以出人意表的构思、奇异瑰丽的意境、自由随意的结构、新颖独特的修辞、华美新奇的语言,构建了别具一格的诗歌形式,人称“长吉体”。
其诗多揭露时弊之作和愤懑不平之音,既有昂扬奋发之气,也有感伤低沉之情;既有热烈奔放的抒怀,也有凄冷虚幻的意境。在唐代诗坛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他是一位异军突起的杰出诗人。杜牧为李贺诗集撰序,并指出李贺诗多借助于荒坟野草、牛鬼蛇神等奇异的形象,表达怨恨悲愁情绪和荒诞虚幻的意境。故李贺又被称为“诗鬼”。
022李商隐为什么会被视作朦胧诗鼻祖
李商隐(约公元812~约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才华横溢,史称其“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7年)进士及第,踏上仕途,曾三入幕府。但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直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仅任过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和闲冷的六品太学博士,为时都很短。
李商隐工诗善文,尤以诗歌成就最高。他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此外,李商隐诗集中的其他篇章,多半属于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
其诗以深婉见长,有些诗迷离恍惚、晦涩费解,与现代的朦胧诗有一定的类似,故有人认为李诗即是古代的朦胧诗,他也因此被称为我国古代的“朦胧诗鼻祖”。
李商隐诗歌创作很少直抒胸臆,而是致力于婉曲见意,有时甚至是刻意求深求曲。这主要表现在:借助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思,如《射日》;驱遣想象,将实事实情化作虚拟的情境,如《夜雨寄北》;编织绮丽文字、大量运用典故,造成光怪陆离、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如《锦瑟》;大量运用比兴寄托手法,托彼言此,如《嫦娥》。而大量的无题诗则更是如此。
这些诗作婉曲见意的表现形式,与“深情绵邈”的内涵相结合,表现出“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深婉”风格。其诗往往寄兴深微,寓意空灵,索解无端,而又余味无穷。其中部分作品旨意难明,成为千古揭不破的“诗迷”。
023杜牧的作品体现了他的什么情思
杜牧(公元803~852年),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初为弘文馆校书郎,后为监察御史。历任黄、池、睦诸州刺史,晚年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活于晚唐多事之秋,目睹了国家的内忧外患、纷乱多事的时代,因此感时伤世、忧国爱民的情结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如《感怀》、《郡斋独酌》等都是他的力作。
杜牧的咏史诗也很有名,其特点是善于选择最典型的事件并加以形象的刻画,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又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杜牧的绝句又多有纪行咏物、写景抒怀之作。他善于利用七绝这样短小的体制,创造鲜明生动的意象,寄寓悠远真挚的情思。他的这类作品显得才思俊逸活泼,风调清丽悠扬,声情意韵并佳,艺术成就更高。
024“郊寒岛瘦”说的是谁
“郊寒岛瘦”是苏东坡对中唐着名诗人孟郊和贾岛的诗歌特点的概括,道出了两位诗人创作上的共性,即诗歌格局上较为窄小,缺乏韩愈、李贺等人的气势;手法上雕词琢句,呕心沥血,给人寒瘦的窘迫之感。
孟郊(公元751~814年),中唐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生活贫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进士及第后曾任小官,但不事职任,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后又数任微职,转徙途中,暴病而亡。
孟郊作诗以内容上“吟苦”和艺术上“苦吟”着称。他有广为传诵的《游子吟》等平易近人之作,但是更多的是《苦寒吟》、《秋怀》、《寒地百姓吟》一类作品。在后一类作品中,他极力表现生活的穷困和遭遇的不幸以及从中获得的人生体验,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忧”、“愁”、“哀”、“伤”、“饥”、“寒”、“病”、“苦”一类字眼,因而作品多有孤寒凄苦的色调。
贾岛(公元779~843年),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为僧,法名无本。还俗以后考中进士,曾官长江主簿。他和孟郊一样以诗歌为生命,以苦吟为旨趣,但与韩愈、孟郊注重古体不同,贾岛创作致力于近体。他多以五律抒写清苦寂寞的生活和荒凉冷僻的景物,并以瘦硬苦涩的风格取胜。他的才力不如韩、孟深厚,想像不如韩、孟奇诡,但是由于他苦心推敲,着力锤炼,因而作品多有佳句。
025“大历十才子”都有谁
大历(公元766~777年)是唐朝代宗李豫的年号。在这个时期,唐代诗歌发展,在开元、天宝年间因李白、杜甫的杰出成就而形成了一个高潮,到了贞元年间,元稹、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则形成了另一个高潮。在这两个高潮之间,唐代诗歌经历了一个由背离到转趋现实主义的阶段,那就是大历时期。着名的“十才子”便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作家。
一般认为,“十才子”“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流连山水,称道隐逸,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较少,多数是唱和应别之作。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当然,到了大历后期,诗风有所改变,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历来学者注重研究这一阶段的作品。
关于十才子有些什么人,历来有不同说法:《新唐书·文艺·卢纶传》:“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其他书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计有功《唐诗纪事》谓:“大历十才子,……卢纶、钱起、郎土元、司空曙、李端、李益、苗发、皇甫曾、耿湋、李嘉佑。又云:吉顼、夏侯审亦是。或云:钱起、卢纶、司空曙、皇甫曾、吉中孚、苗发、郎士元、李益,耿湋、李端。
026温庭筠因何成为了“花间鼻祖”
温庭筠(约公元801~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晚唐着名诗人、词人。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工诗擅词,才思艳丽敏捷,工于小赋。每次考试的时候,大多是八次叉手文章就做成了,时人称之为“温八叉”。
无论是“八叉”或“八吟”,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温庭筠的敏捷才思。但其生活却放荡不羁,纵酒狎妓,好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屡试不第,一生潦倒。
温庭筠的诗赋辞藻华丽,当时颇为有名,但为其词名所掩。他长期出入秦楼楚馆,“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并把词同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形成浓艳精巧、绵密隐约的词风。在五代人选编的《花间集》中被列于首位,入选作品达六十六首,被称为“花间鼻祖”。
027李煜如何又是“千古词帝”
李煜(公元937~978年),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人。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元宗李璟第六子,“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公元961年继位,由于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史称李后主。
李煜虽然不是一位称职的国君,但他工书善画,精通音律,诗词文赋无所不能,词的成就尤为突出。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他以国君的身份,在写词过程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本色与真情,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以降宋为界,把他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男女情爱以及相应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不加掩饰;后期的词主要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同时,李煜的创作善于以今与昔、梦与真的强烈对比结构篇章反映生活;善于对人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准确、凝练的艺术概括;善于用简洁的白描、精妙的比喻以及平易自然的语言,创造真切可感的形象,构成清新高远的意境,因而在艺术上超越以往的词人,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028“柳词”说的是谁的作品
柳永(约公元987~约1053年),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排行第七,故称柳七。
柳永出身于官宦之家,为人放荡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曾做过睦州推官、余杭县令等,官至屯田员外郎,后世又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终身潦倒,独以词作着称于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宋仁宗曾在批阅进士名录时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柳永名字抹去。他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的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他用词叙写都市的繁华富庶,描述男女艳冶情事,抒发羁旅行役情怀,还写过一些自叙怀抱,感慨身世遭际的作品。柳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至宋初词的狭隘内容,使词的内容题材有了新的开拓。
柳永还大量制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他还在许多慢词的调名上注明宫调名称,使其能入乐演唱。在创作手法上,柳词善于层层铺叙,情景兼融,语言浅显自然,不避俚俗。
柳词在其身前即广为流传,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词对后来的秦观、周邦彦、姜夔等人都有一定的影响。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之一。
029欧阳修如何“以文为诗”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参知政事,谥曰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博学多才,诗文创作和学术着述都成就卓着,为天下所仰慕。他又是一代名臣,政治上有很高的声望。作为北宋一代文坛盟主,他团结同道,汲引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他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使得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特点是“以文为诗”,对宋诗风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苏轼就承袭了欧阳修以文为诗的特点,并将其发扬光大。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欧阳修又喜欢收集金石文字,编有《集古录》。
030林逋作品有何特点
林逋(公元967~1028年),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家境贫寒,衣食不足。早年曾漫游于江淮之间,后来回到杭州,居住在西湖孤山,二十余年不曾到过杭州城,隐居自娱。林逋终身不娶,也不曾做官。他养鹤种梅,以梅、鹤为伴,人称其“梅妻鹤子”。终年62岁。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不仅品行高尚,而且善于作诗,与梅尧臣、范仲淹等人往来唱和。他居住孤山数十年,清净幽雅的生活环境供给了他独特的诗材,因此描写湖山景色便成为他诗歌的重要主题。
尤其是林逋所居多养梅畜鹤,因而他的咏梅诗更负盛名,其中《山园小梅》其一最为脍炙人口。第三、四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抓住了梅花疏淡幽香的特点,又以溪水、明月来映衬,巧妙地刻画出梅花的骨秀神清的高贵品格,因而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交口称赞。林逋咏梅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他“梅妻鹤子”的生活经验分不开的。
031苏轼的作品有何影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古文名家苏洵的长子。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自少年起即刻苦读书,涉猎极广。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及第,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热情赞扬。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在新旧两党斗争中屡遭排挤打击,几经贬谪,仕途坎坷不平。但他在各地做地方官时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深得人民的拥戴。
苏轼是艺术上的全才,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他的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变革词风,以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开辟了豪放词风,与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代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风格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艺术风格生动多样、兼收并蓄,善于翻新出奇,将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地结合起来。辞赋和小品文则往往情景兼备,韵味隽永。
不仅如此,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对医药、烹饪、水利等科学门类也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