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有个叫陈寔的人,他有两个儿子,一名元方,一名季方,都是功业有成,尊长爱幼,有德行的人。一次,陈元方的儿子长文和陈季方的儿子孝先一起玩耍,二小儿谈论人品问题,都极自豪地夸耀各自父亲的功德,争论得不可开交。
两个小孩僵持不下,于是就去找祖父陈寔评理。陈寔听后,也认为陈元方、陈季方两人都很好,难分高下,于是就说道:“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思是,元方实在是好啊,好到很难做他弟弟(去效法学习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难做他哥哥(去效法学习他)。
后来这个成语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用于此意时,“难”字的读音为去声。
021祸起萧墙
“祸起萧墙”是指灾祸由萧墙之内而起,后常用来比喻灾祸出自内部。“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说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屏”。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季氏》。
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季孙氏,专横一时,常不把小国家放在眼里。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一心想攻打颛臾这个小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劝告季孙氏不要攻打,后来在孔子的游说下季孙氏放弃了这一计划。
孔子分析说,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萧墙之内。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鲁哀公的宫内,孔子认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氏的专横跋扈,会寻机惩治季孙氏的。这就是“祸起萧墙”的来历。
后世就用“祸起萧墙”来比喻祸患起于内部。如《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祖舜宗尧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022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出自《南史·江淹传》,意思是说某人才华尽逝,文思枯竭。
江郎,指南北朝时齐梁时代的文学家江淹(444~505),字文通,幼年聪明过人,但是家里很穷。穷则思变,他自幼便立下大志,要发愤读书改换门庭。江郎一方面挖野菜养活母亲和自己,一方面刻苦攻读,很快就考取了功名,做了大官。
江淹虽在学业上有很大成就,但仕途一直不顺,他住过监狱,又遭遇流放。常言说“忧愤出诗人”,经历这些苦难之后,他写出过很多着名诗文,如《恨赋》、《别赋》等,文名远播,震惊四方。
齐朝建立后,江淹时来运转,先后做过御史中丞、侍中、秘书监。做高官后,他耽于高官厚禄,忙于揖让应酬,江淹不再刻苦读书,更忘记了当年的贫苦,才思逐渐减退,渐渐地什么像样的的作品都写不出来了,人们称为“江郎才尽”。
023不食周粟
“不食周栗”原意指不吃周朝的粮食。形容坚守节操,志向高洁。典出《史记·伯夷列传》。
商朝末年,周武王准备讨伐商纣王,商朝贵族伯夷、叔齐坚决反对,武王没有接受他们的意见。
后周武王灭掉商朝后,他俩誓言不食周人之粟,隐居首阳山中,以采集野菜和山果维生,坚守着凛然不可侵犯的道义防线。但山中的野菜、山果,终不能长期养活仁义之人,伯夷和叔齐最终还是饿死于首阳山中。
024相濡以沫
泉水干涸了,鱼儿们互相挤在一块低洼的泥地里,用湿润的水气互相吹吸,用唾沫滋润对方,这种做法,倒不如在江湖中各得其所,互相忘记的好。
庄子在此所表现的正是他的小国寡民,各得其所,顺其自然的思想。朋友不仅要能相忘于江湖,更需要能在危难时相濡以沫。后以“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以微小的力量互相帮助。
025唾面自干
“唾面自干”,意指逆来顺受,宽容忍让。此典出《新唐书·娄师德传》。
唐朝的娄师德是世家公子,几代都位列三公。到他自己时,也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后来他的弟弟到代州去当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辞行。
娄师德说:“娄家世代受朝廷恩惠,我们两兄弟现在都出来作官,一般人会批评我们世家公子飞扬跋扈,你出去作官,千万要认清这一点,多多忍耐,不要为我们娄家丢人。”
他弟弟说:“这一点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
娄师德摇摇头说:“这样做并不好啊!你把它擦掉,还是违其怨,给人家难堪哪!有人朝你吐口水,你就让它在脸上自己干好了。”
俗语探源
001吃香
“吃香”,原意是指为凭借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现在一般指受人欢迎。这一词语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录》。
宋朝时,京师开封流传着一种说法,即“三班吃香,群牧吃粪”。原来,宋朝继承唐代的制度,在宫廷内设有三班之职,分别为东头供奉、左右班殿直和殿前承旨。这“三班”都隶属于宜徽院。
宋朝雍熙四年,别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掌之,较其劳绩,授以内外之任。莅事于外有八千余人,罢而在院者,也常数百人。这些人官尊事简,权势日增。每年乾元节,他们凑钱到庙里进香,合以祝圣,此谓之“香钱”。判院官常将其余用作餐钱,这就是“吃香”一词的最初含义。
002挂冠
现在人们常用“挂冠”来表示辞官或辞官归隐。这一典故出自《后汉书·蓬萌传》。
西汉时北海人蓬萌,因为家里贫穷,在县里做了一个小小的亭长。一天,县中的都尉经过他负责管理的都亭。
按照当时的规矩,亭长蓬萌必须手持盾牌,叩头拜见。谁知,那个都尉是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趾高气扬,胡乱训斥了蓬萌一通,扬长而去。
蓬萌莫名其妙遭到训斥,心中十分气恼。他一把扔掉盾牌,气呼呼地说:“大丈夫岂能任人奴役!”
于是,蓬萌离开了自己看守的都亭,来到京城求学。几年后,经朋友介绍,饱读诗书的他又在京城谋了一个小官。
当时,汉朝的皇帝是汉平帝,大司马王莽把持了朝政。王莽的儿子王宇不满父亲的所作所为,很同情汉平帝,王莽知道后,竟不顾父子之情,把王宇逮入狱中毒死。蓬萌听到这件事后对友人说:“三纲(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即君臣、夫妇、父子)绝了,再不离开,灾祸就将要降临到我们头上了。”
于是,蓬萌辞别了友人,来到东都宫的宫门外,把官帽摘下来,挂在宫门上,匆匆离去。他回到家里,带了全家一起出了城,乘一只小船,渡海到辽东去了。
蓬萌到辽东后不久,便发生了王莽篡位的事,王莽杀了许多反对他的人,但蓬萌因有先见之明,避过了这场灾难。
光武帝即位,建立东汉以后,蓬萌回到北海,在涝山隐居,成了东汉着名的隐士。而他当初把官帽挂在宫门上辞官的做法,也渐渐为人所熟知,“挂冠”一词,也就由此传了开来。
003割席
“割席”,现在多用来指与朋友绝交,它来自于东汉时期管宁割席的故事。
东汉人管宁和华歆在年轻时代是一对很亲密的朋友。有一次,他们两人在菜园里锄草,从泥土里翻出一块黄金。管宁目不斜视,把黄金当作瓦片石块一般,仍然不停手地挥锄;华歆却心中一动,弯腰拾起金块,端详了一阵,才把它掷掉。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炕席上读书。忽然外面鼓乐喧哗,有位高官达贵乘坐华丽的马车经过门前。管宁仿佛没有听见一样,埋头读书;而华歆呢?连忙丢下书本,跑到街上去看了。
华歆回来的时候,管宁用刀子把炕席哗地一割为二,说:“从今以后,你再也不是我的朋友了。”
后来,华歆仕途坦荡,青云直上。魏文帝时,他已经是位列“三公”之一的司徒。他曾向文帝推荐管宁。文帝下诏书征召管宁去朝中做官,想封他为太中大夫,但管宁不愿意。后来,明帝又征召他为光禄勋,他也固辞不就。管宁一直隐居家中,布衣终老。
004问鼎
现在,人们常用“问鼎”一词来比喻夺取政权的意图或野心。“问鼎”一词源于《左传》。
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正言道:“九鼎是神圣的镇国之宝,岂可以随便铸造。”楚庄王讨了个没趣,悻悻不作声。
楚庄王问鼎是想取周而代之,“问鼎”一词便有了图谋夺取政权的意思。
005捉刀人
捉刀人原指曹操。后来将代人作文者称为“捉刀人”。典出《世说新语·容止》。
东汉末年时,匈奴使者远道来到洛阳。魏王曹操准备接见他,但是他觉得自己生得又矮又丑,不足以使来使威服。于是在朝中挑选了仪表堂堂的崔季硅,让他穿戴自己的衣冠,假充魏王,高坐大堂之上,自己则打扮成一个卫兵,按着腰刀,立在床头的一旁。
会见很顺利地完毕了。曹操便派密探去打听使者对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惊叹地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气宇轩昂,果然是名不虚传。可是他背后手执利刀立在床头的侍卫,依我看,这才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006执牛耳
“执牛耳”,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领导地位。典出《左传·哀公十七年》:
古代诸侯在订立盟约时,主盟者都要亲手牵割牛耳取血,然后将牛血掺入酒中,让每个入盟的人喝这种牛血酒。当时便称主盟者为“执牛耳”。这种“歃血为盟”的仪式在古代是很隆重的。
因此,“执牛耳”原本是一种仪式,后来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意为第一。
007大手笔
现在人们多用“大手笔”来称扬名家的作品;或者用来称誉写作才能极高的人。这一词语出自《晋书·王珣传》。
王珣是东晋名相王导的孙子,他年轻有为,才思敏捷,胆量过人,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
有一次,桓温想试试王珣的胆量,在月初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骑着一匹马从后堂直冲议事大厅。其他的幕僚都吓得惊慌失措,躲避不迭,唯独王珣端坐不动,处变不惊。桓温于是感叹地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年少而居高位)的人!”
后来,桓温又想试试王珣的才学,趁幕僚们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拿走了王珣准备发言的文稿。王珣发觉后,也不放在心上。待到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悄悄拿出王殉的文稿对照,发现虽和文稿上的内容完全一样,但文句却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王殉十分佩服。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了解后,桓温对王珣十分信任,在他带兵出征的时候,便把军中往来文书等事务全部委托给王殉,军中的文武官员对王珣也十分敬重。
由于桓温的器重和赏识,王珣的职务不断升迁,他被封为东亭侯,并从大司马主簿、参军升迁为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九月的一天晚上,王珣在家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将一支像屋上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以后,他仿佛有预感似地对家中人说:“我梦见了如椽的大笔,看来又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
事情很巧,就在当天上午,宫中传出了孝武帝暴死的噩耗。由于王珣才名冠世,朝廷的哀策、讣告以及孝武帝谥议等,全都由他受命起草。这种殊荣,在晋朝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008应声虫
应声虫,喻指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典出唐·刘竦《隋唐嘉话》:
相传有个当官的,因为手中握有大权,所以他的朋友和同僚见了他都点头哈腰,唯唯诺诺。这样,日子久了他就得了一种怪病,只要他说一句话,肚子里就有个声音跟着说一句,连打个嗝都有回声。他请了很多名医来为他医治,但一点效果都没有。
有一天,他出外遇上一个老道,便向道士求治,道士说:“你肚子里有条虫子,叫‘应声虫’,你说什么它都跟着学。”当官的一听大惊:“那可怎么办呢?”道士说:“无妨,你只需找一本药书,一个不少地逐个高声朗读,应声虫不敢跟着重复说出的药名,就是医治此虫的良药佳方。”
当官的转忧为喜,回家之后按照老道的吩咐,找出药书来念,当说到“雷丸”之时,肚中没了回音,他赶快买了“雷丸”服用,真把怪病治好了。(雷丸,是寄生竹根的真菌。)
009安乐窝
现在,人们常把安适的生活环境称之为“安乐窝”。这一典故出自《宋史·邵雍传》。
北宋文人邵雍,字尧夫,是当时着名的学者,他自幼勤奋好学,苦读经史,因为不愿做官,便离家出走,游历四方去了,他访遍了齐,鲁,郑等古国遗迹回到故乡,从此,他闭门不出,潜心钻研起学问来。
当时的宰相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人退居洛阳时,都曾与他结识,并交往甚厚,为他花重金买下了一座庄园,修建了房宅,种上了花草,插上了柳枝。
邵雍平时读书之余也从事稼穑,自种自收。闲暇时,一个人高兴地饮酒吟诗,自斟自饮自得其乐,以此来淡泊明志。他为了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给其住所起名叫“安乐窝”,自号为“安乐先生”。
010忘年交
“忘年交”一语出自南北朝人范晔的《后汉书·祢衡传》,是说不拘年龄辈分而结成莫逆之交的朋友。
孔融和祢衡都是东汉末年人。那时,孔融已经四十多岁,在朝廷中担任少尉卿的职务,而祢衡刚二十出头,文思敏捷,但为人十分高傲。他来到许昌后,有人建议他去拜会一下几个有声望的名士,祢衡说:“许昌城里,我只钦佩两个人,一个是杨修,另一个是孔融,而其他人都不值得我去拜访。”
孔融听说后,对祢衡很感兴趣,很想拜会一下他,于是他打听到祢衡的住处,特地换上便服,前去拜访祢衡。两人相见之后,一番攀谈,相见恨晚,竟比多年的老朋友还谈得拢。谈到情投意合之时,孔融则称祢衡是“颜渊(孔子最器重的学生)复生”,祢衡则称孔融是“仲尼(孔子)不死”。他们超越年龄的界限和隔阂,结成了忘年之交。
后来,孔融曾多次向曹操推荐祢衡,曹操对祢衡的大名也早有所闻,于是便下令召见他,但祢衡把曹操视作“奸相”,很鄙视他,每次都托病不肯前往,并且经常在背后指责曹操。曹操十分恼怒,于是借刀杀人,把祢衡派到性情暴躁的江夏太守黄祖手下。果然,祢衡在江夏很快得罪了黄祖,结果被黄祖所杀。而孔融后来也被曹操所杀。
011卖关子
“卖关子”一语出自《新唐书·李逢吉传》,原指受贿卖关系,现在泛指设置悬念或故弄玄虚的那一套手法。
唐朝时,有个叫李逢吉的人,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卖官鬻爵,拉关系开后门,无所不为。在他手下,纠集了张又新、李续子、李仲言、李虞、刘栖楚、姜洽、张权舆、程者范等一班奸佞之臣,在这八人之下,又聚集着一批奉承角色,计有十六人之多。
这班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残酷欺压,坏事作尽。一般官员进京,有事欲见李逢吉,还须先得过了这班人的关口。故朝廷上一些正直的官员以及老百姓对他们侧目而视,称之为李逢吉门下的八关十六子。而想过他们的关口,还非得先行贿赂不可。后来,这班奸佞索性将求什么事该送多少财礼,都定出了具体的数目。欲见李逢吉,先要买关子,关子买得通,事便办得成。于是,“卖关子”一语便流传开来了。
到了近代,“卖关子”比较多的是使用在如下场合:一是指小说戏曲中设置的扣子,即有意布置的悬念。另一是指欲言又止故弄玄虚的“秘密”,引得对方急不可耐,这在上海人来说,也叫“卖关子”。
012铁公鸡
人们用“铁公鸡”比喻极其吝啬的人。这个词出自清代袁枚《子不语·铁公鸡》。
古时候,有一个十分小气的人,他吃完饭之后,总要把碗舔一遍,舍不得扔掉一颗饭粒。他的衣服破了以后,总是补了穿,穿破了再补,从来舍不得做一件新的。村上人家结婚,家家都要送些礼物去祝贺,他送的礼物总是最寒酸的,其实他家并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