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日本国立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宣称:他们观测到一颗年轻恒星周围的尘埃和气体呈漩涡状旋转;由此他们推测,这些漩涡状的尘埃和气体逐渐聚集,再过几百万年有可能生成像地球、火星一样的行星。
结局真的会和他们所设想的一样吗?太阳系的形成之谜是否能从此打开突破口,大白于天下呢?未来没有人知道,但就目前科学界对太阳系的了解,太阳系形成之谜还有待科学家去探索研究。
18世纪康德提出的“星云说”,是关于太阳系起源最早的理论。“星云说”认为:大约46亿年以前,弥漫在宇宙里的一团气体云,在其他天体的引力扰动或邻近超新星(质量为太阳的8~10倍以上的大质量恒星)爆发的冲击波作用下发生坍缩,气体云的核心变成原始太阳,周围形成原太阳星云;太阳系内的全部天体都是由原太阳星云内的物质组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红外天文学慢慢发展起来,科学家通过红外波段进行观测,开始观测到很多原来通过光学波段观测不到的现象,发现了很多新形成的类似太阳、恒星周围的星云盘。
这一发现,证明了行星是由于引力场的不稳定性而逐渐形成于星云盘中这一理论。另外,观测到的旋臂结构可证明原恒星周围的盘是不断旋转的。
可是,这些理论也仅仅只能从侧面推断太阳系的起源,只能找到一些间接证据,证明八大行星在太阳系形成的原初是如何演化而成的。
要想完全解开恒星和行星的形成之谜,还需对分子云中处于各个阶段的天体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要搞清楚太阳系的形成之谜,科学家认为首先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要探测太阳系本身最边缘天体的物质成分及其比例,这将有助于了解太阳系原初的物质状况;
第二:要从太阳系外有行星系统的恒星着手,要对其形成过程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此,便能反推太阳系的形成。
假如不能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太阳系起源之谜就很难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