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对儿童有一个完善的心理保健,就要知道人在儿童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为什么说是转折期?因为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具备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为什么说人是万物之灵?因为人类有各种动物所没有的特点:直立行走,最灵巧的手,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能进行想象和思维等高级认识活动,有自我意识。由于有了这些特点,才有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人才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出生时,固然已经不同于动物,具备了人类的生理特点。但是人生第一年,还没有真正形成人的心理特点,只能说具有这些特点的准备状态或萌芽。1岁以后,特别是2~3岁,是出现人类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转折期。
这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的奠基时期。儿童的身体、认识、情绪和意志发展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奠定;儿童的优秀或不良品质,也在这个时期形成最初的倾向。有的研究者认为“3岁太迟了”。意思就是说,不能等到3岁才开始对儿童进行教育,那时才抓教育,已经晚了。
儿童的心理保健
儿童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人生打基础的时期。将躯体是否患疾病作为评价健康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为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协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儿童的生理健康,更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
保证孕妇身心健康
从儿童病态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原因来看,有一部分是由于母亲妊娠期身心健康状况不良引起的。如孕妇在工作中接触污染或有毒物质,感染疾病,采用X射线照射或大量用药,吸烟喝酒,挑食偏食,营养不良,受到强烈刺激,心情抑郁,分娩时难产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胎儿脑损伤或其他疾病。因此,保证孕妇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
社会生活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儿童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许多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不良,或太单调贫乏所致。如儿童整天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彼此感情冷淡、家庭气氛紧张的环境时,使孩子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感情饥饿的状态,这种儿童必然是情感冷淡、精神不振,缺乏安全感,甚至对人有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
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在儿童心理健康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性格不和、分居或离婚,家庭成员感情不融洽,父母工作太忙,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甚至将孩子寄养在外,都会使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造成孩子情感冷淡、精神紧张、性格怪异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作为父母应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互相谦让,建立起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尽可能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多给孩子温情,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和言语交流,让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尊重儿童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指个人要求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是个人需要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和地位的一种内心体验。自尊心人皆有之,但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忽略了这个问题,在教育儿童时不注意方法,常常批评、指责和打骂,或者常在孩子的同伴或外人面前责骂惩罚孩子,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没有地位。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儿童养成报复、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
因此,家长和老师不应把儿童单纯地看成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而任意地去批评、指责,要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使其自尊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当孩子提出独立性的要求之后,家长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实现那些合理而又可能达到的愿望。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或一时难以实现的愿望,家长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使之心服口服,不要强行限制或包办代替。
第七章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