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
89296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几年前,我曾经有过写本书的打算,但写什么内容却一直举棋不定,因长期在经济体制改革部门工作,长期关注社会发展、国企改革和新闻出版等领域,加上在企业干过二十多年的亲身经历,我就考虑写本国企改革方面的书。

由此,思绪把我带回到了过去的岁月。那是1973年的冬天,我作为北京第八中学的一名初中生,在北京金属结构厂学工实习。北京金属结构厂的厂址就在今天建国门外国贸桥的西北角,工厂宽阔的厂房里有许多高大的机器设备。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些设备,第一次拜工人师傅为老师学习开钻床,虽然实习时间仅有短短的一个多月,但是在工人师傅手把手的传授下,我用高大的钻床,钻出了一个个钢件产品,看到辛勤劳动的成果,那真是说不出的喜悦和自豪,我多么喜欢工厂和这里的工人师傅,盼望着有一天也能到工厂来上班。

1982年年底,我正式参加工作,来到铁道部北京丰西电力机务段,当上一名我国刚刚从欧洲进口的电力机车的电气维修员,看到橘红色的双机牵引的现代化机车,看到车内各种控制柜和精巧的控制插件和集成电路板,心中受到很大的触动,不知不觉地心里憋着一股劲,想着一定学好技术把机车维护好,为企业多做贡献。

从那以后,我又在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总公司、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企业陆陆续续干了近二十多年,回想起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和酸甜苦辣,由此让我对企业有了一份眷恋和牵挂,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也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感想。

回顾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实际就是一部国企改革史。从改革之初的放权让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再到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出台,国企改革发展一步步推向前进。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能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跃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什么力量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国有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有过哪些艰辛的历程?国企为什么要不断深化改革?今后国企改革的目标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国企整体效率是非常低的,政府是经济体制的主管,一切生产资料统归国有,社会生产、消费乃至分配都要服从于政府计划安排。国有企业依照政府部门的统筹和规划展开生产,企业缺乏自主权和决策权。加上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国企生产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虽然改革开放后政府扩大了国企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但很难与民企尤其外资企业同台竞技。企业对各级政府财政形成负担,并且加剧了银行坏账的规模,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直接原因。

之后,国有企业在经历了几年脱困的生死搏斗后逐步走向了市场,竞争实力大大增强,基本解决了生存和发展问题,企业在向提高发展质量和增加效益的目标迈进。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15年9月,备受关注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落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并从分类改革、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要明显增强。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从以上这些重要论述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一直被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注,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1~7月份,国企营业总收入为253659.4亿元,相当于德国2014年GDP总额;利润总额14157.9亿元,相当于伊拉克2014年GDP总额。而国有企业在国家建设中不论是抗洪抢险、抗震救灾,还是在维护股市稳定、经济安全等方面,都是绝对的主力军。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搞好国企,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企业强,实体经济强,中国经济才能快速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我们为何要关注企业发展,为何要继续推动和深化国企改革,答案就在这里。

盘点国企改革三十几年历程,笔者认为国企改革走过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开始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05年开始的推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改革阶段;第四阶段是从2011年开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阶段;第五阶段是从2014年6月至今的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阶段。

在回顾国企改革过程中,有几个关键节点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挂牌运作,在成立之前国企改革主要在企业运行层面,虽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改革在一些点上有所破题,但从整体看缺乏实质性进展。直到国资委成立,才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为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找到了一个落脚点。从那时起,改革才从“国企改革”上升到包括国资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全面改革”。

2005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率先在宝钢拉开了董事会改革试点工作的序幕。到2012年,正式建设规范董事会制度的中央企业达到52家。中央企业董事会制度建设,为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示范作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国资委也陆续结合本地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改革探索。

2015年6月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坚持党的建设与国企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企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年。国家将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企业强强联合、专业化重组、去产能、解决“僵尸企业”。另外,今年还要重点处理好新动能和旧动能“双引擎”的关系,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关系,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增长的关系,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的关系,并以改革促发展,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从而推动国企改革,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此时此刻笔者把在国企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所思所想、经历和感悟写成《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这本书,为推动国企改革尽个人微薄之力,并将此书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大家,奉献给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改革事业,这是笔者的心愿也是笔者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