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成功必读的论语
8935400000021

第21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对将来的长远考虑,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一个人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不但要顾及到眼前,并且还要考虑到长远。只有这样,才能安排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不致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扰。否则冒冒失失,顾头不顾尾,说不定忧患就会一夜之间来到你的面前。做任何一件事情,没有一个长远和近期的通盘性考虑是不行的。

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提高自己对事物发展的把握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生活每天都在进行,我们身处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也应该积极地面对这种变化,开拓思路,避开隐藏于暗中的危机,以获得更大成功。

北宋的张咏任崇阳县知县的时候,当地的居民都以种植茶树为生。张咏知道后说:“种植茶叶的利润丰厚,官府将来一定会对茶叶进行垄断,我们还是尽早改种其他植物为好。”然后他下令全县拔除茶树而改为种桑养蚕,这一举动使得百姓们怨声载道。后来国家果然对茶叶进行了垄断,其他县的农民全都丢了饭碗,而崇阳县种桑养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每年出产的丝绸有几百万匹之多。当地的居民们感激张咏给他们带来的福利,修建了祠堂来纪念他。

宋仁宗晚年精神错乱,时有狂癫之状,宫廷内外,人心惶惶;京城开封,气氛紧张。一代名臣文彦博和另一个人品不怎样的刘沆同为宰相。这一天,文彦博等人留宿宫中,以便处理紧急事务,应付非常之变。一天深夜,开封府的知府王素急慌慌地叩打宫门,要求面见执政大臣,说是有要事禀报。文彦博拒绝了:“这是什么时候,还敢深夜开宫门?”第二天一大早,王素又来了,报告说昨天夜里有一名禁卒告发都虞侯(禁军头目)要谋反。有的大臣主张立即将这名都虞侯抓来审问,文彦博不同意,他说:“这样一来,势必扩大事态,闹得人人惊惶不安。”他召来了禁军总指挥许怀德问:“这位都虞侯是个什么样的人?”

许怀德说:“这个人是禁军中最为忠诚老实的一个人。”

文彦博问:“你敢打保票吗?”

“敢。”

文彦博说:“一定是这个禁卒同都虞侯有旧仇,所以趁机诬告他,应当立即将他斩首,以安众心。”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

文彦博便要签署行刑的命令,他身边有一个小吏在暗中捏了一把他的膝盖,他顿时明白过来,软磨硬拉地让刘沆也在命令上签了名。

不久,仁宗病情有所缓解,刘沆便诬告说:“陛下有病时,文彦博擅自将告发谋反的人斩首。”话虽不多,用意却十分恶毒,分明是暗示文彦博纵容造反者,甚至是造反者的同谋。文彦博当即拿出了有刘沆签名的行刑命令,这才消除了仁宗的疑心。幸亏刘沆签了名,否则,文彦博真是有口难辩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取得成功的人,必须拥有长远的眼光。惟有如此,才能不被眼前的繁荣所迷惑,看到隐藏在繁荣背后的危险。否则,一味陶醉在目前的成功之中,在前进的道路上裹足不前,就有可能被潜伏的危险击倒,使原有的成就都化为乌有,自尝失败的苦果。张咏正是凭借他的深谋远虑,才透过种植茶树表面的繁荣,看到了其不利的因素,帮助崇阳的百姓躲开了可能降临的灾祸;而文彦博身边的小吏更是熟知官场中的复杂残酷,偷偷地指点了文彦博一下,替其免除了一场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