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成功必读的论语
8935400000063

第63章 把握说话的火候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人际交往中的语言交流是一门艺术,的确,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把握说话的火候并不容易。所以,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把握住说话的时机和火候:当说时不说,就失去了机遇和人才;不当说时说了,轻则对牛弹琴,重则祸从口出,因此,立身处世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对子路的劝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一次,子路穿着十分好看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就说:“仲由,你为什么这样衣冠楚楚呢?过去长江从岷山流出,在其发源地水流很小,只能浮起酒杯,流到大水的渡口,若不是两只船并列以避开大风,就不能渡河,这不就是因为流水大有危险吗?今天,既然你穿着华丽,面带得意的样子,那么天下有谁愿意规劝你呢?”

于是,子路回去换了一件朴素的衣服,孔子说:“仲由,你记住,把聪明显示在脸上,显出能干的样子,这是小人。所以,君子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言谈的要领。能够就说能够,不能就说不能,这是行为的标准。说话有要领,就是智;行为有标准,就是仁。言行既智又仁,怎么会还有不足的地方呢?”

孔子劝说子路的这段话,不是直接去要求他换回原来的衣服,而是教导子路:该说的说,该做的做,不该说的、做的,就尽量避免,把握住时机和火候才是最重要的。历史上有人成于言,也有人败于言,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候曾放过牛、打过工,甚至为了果腹而出家当和尚,但是他胸怀大志,终于成就一代霸业。

有一天,他儿时的一位伙伴进京求见,此人一进大殿即行大礼,高呼万岁后,说:“当年我跟随你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兵,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说的话动听含蓄,心里十分高兴,回想起当年两人饥寒交迫时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情形,心里很是激动,当下重重封赏了这位老朋友。

这个消息一传出,另一个当年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的伙伴也来觐见皇上,说:“我主万岁!您不记得吗?那时候咱们一起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打破了,豆子撒下一地,而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吞下一把青菜,才把那红草根带下肚子里。”

此言一出,朱元璋又气又恼,当即喝令左右把老朋友轰了出去。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说实话的人,另一种正好相反,谎话连篇。但是有些人就喜欢听或是因为有忌讳而宁愿听谎话、假话和恭维他们的话,不喜欢那些说大实话的人,所以这个时候就要讲究技巧了,既要说实话,又要考虑到对方现在的身份或能否接受,所以要将实话说得委婉动听。

一个人要想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称赞不得法,反而会遭到排斥。与人交谈,事先总得考虑对方是不是能接受,会不会有损于他的形象,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有备无患了。关于说话的时机和火候问题,韩非子在他的《说难》中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韩非子说:“凡是所说的务本,在于装饰所说的应慎重,而要灭去他人所耻;他人有私急,必以公义强横他。

他有意于下,然而不能不已;说话的人要装饰他的美,而少说一些他不能做的方面。他有心攀高,实在不能及,说话的人为他说出过错,使他看到这方面的坏处,以使他不能这样做。有要想慎重智能的,就为他举出不同事的同类,使话利于我,却装着不知,以资助他的智慧。要想保存自己说的话,就必以美名来明示于他,而使他能看到合乎自己私利。

想陈述危害的事情,就显示出对事情的毁谤,也能使他看到合乎自己私利的坏处。称誉他人与同行的人,规劝他事与同计谋的人,有与同于美玉的人,就必须大肆装饰他,使他没有伤害。与同样失败的人,就必须以明理劝他,使他不失去信心,使他自己多做努力,就没有因他的难而感慨他。自勇其断,就不以他的过失而恼怒他。自智其计,就不以他的失败而没有智谋。大意没有违逆,说话无所抨击,然后及时以智慧来辩解,这就叫做亲近不疑,而能尽自己的所说。”

韩非子所说的这些,虽然是为游说人士所立的原则,但如今对于朋友、同事、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只要是与别人进行谈话,还是有很多用处的。

总的来说,说话的最佳时机就是要看准对方的目的,投其所好,再加上掌握谈话的时机的变化,以及其他一些细小方面的具体事项,这些要靠每个人在实践中去领会,去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