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宁夏地名与古代诗词
8942300000005

第5章 游石关望诸国——汉武帝六出萧关

汉武帝刘彻是在经过了文景两代实行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的政策几十年之后继位的。当时汉朝的国力与汉初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汉武帝登基之后,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的政策,国力很快提升。他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文化事业亦有所发展;使用了卫青、霍去病等平民出身的青年将领担任军队的高级指挥,使军队的指挥系统增加了活力,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从总体上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成就都在历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汉朝的军队从被动抵抗其侵扰,逐步变为主动对入侵的匈奴军队发动进攻。

汉武帝前后6次出萧关到北地郡的西部和北部巡幸,每次巡幸都有具体的目的。鼓吹曲辞《上之回》就是汉武帝出发巡幸时乐队演唱的颂歌。在《上之回》中点出了汉武帝出巡的时间和目的地,同时也点出了当时汉朝的军事形势。

上之回,所①中益。

夏将至,行将北。

以承甘泉宫,寒暑德②。

游石关③,望诸国。

月支④臣,匈奴⑤服。

令从百官疾驱驰。

千秋万岁乐无极。

“注释”

①所:行在所,天子所幸之地。全句的意思是,天子幸回中宫休息。②以承甘泉宫,寒暑德:德,物得其宜。此两句诗的意思是,回中宫之幸,乃承继甘泉宫之幸,而欲求寒暑之得其宜。甘泉宫,汉之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山上。③石关:关名。汉武帝建元中修,在云阳甘泉宫外。④月支:读如“肉支”,西域古国名,居于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据有今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之地。⑤匈奴:北方游牧民族,居今中国北方,其左方王将居东方,当汉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其右方王将居西方,当汉上郡以西,接月支、氐、羌;而单于王庭在汉代云中。各有封地,逐水草迁徙。上谷,郡名,战国时燕置,秦代治所在沮阳(今北京市怀来县东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县、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区以北地区。上郡,郡名,战国时魏置,秦代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汉辖境相当于今无定河流域及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

鼓吹曲辞原是军乐。汉代的鼓吹乐有别于殿廷者,宴会时用之,有别于卤簿之间者,大驾出巡时用之。至于军中、马上、道路所奏,亦通名鼓吹。曲辞大都是民间之作。但其中的《上之回》是出自朝臣之手。汉武帝对外开拓疆土,通西域,对内则加强统治,实行盐铁官营、增加赋税徭役、倡儒术、举贤良,因此文治武功一时并盛。于是声色犬马之乐,神仙长寿之想,大兴土木,驰骋田猎,巡游天下,祭望山川都成了汉武帝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般文人、士大夫、方士乘机献媚,竞相以最适应于歌功颂德、铺张扬厉的赋体来描绘那些宫殿、田猎、神仙和京都的壮丽雄伟,用以衬托国家的富庶强盛与帝王的尊严。

《上之回》是写汉武帝巡幸回中宫,主要是写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春,巡幸东海还,幸回中宫并西巡。这年五月,贰师将军李广利以30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辞中的“游石关,望诸国”两句虽是迎合汉武帝加强军事力量向西开拓疆土的心意的,而实则说明了汉武帝西巡的目的是以炫耀武力来助二师之威。这首曲辞虽然写的是汉武帝巡幸回中宫休息,回中宫之幸是甘泉宫之幸的继续,而欲寒暑之得宜,实则是向西域诸国和北方的匈奴炫耀武力,自“月氏臣”以下各句是歌者的颂祷之辞,其意是迎合汉武帝向西开疆拓土之意。

西汉初年,今宁夏全境仍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北地郡析出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区),辖今中宁以南之地。今宁夏北部仍属北地郡。秦末由于农民起义先后在各地爆发,匈奴趁中原内乱的机会从河套地方南渡黄河,占据了宁夏的大部分地区。西汉建立之初,虽曾北击匈奴,但由于当时国力不济,只能与匈奴以长城为界。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而无力对匈奴进行军事对抗。匈奴的势力曾一度越过长城,到达朝那萧关(在今固原市原州区东南)。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率领14万骑,越过朝那萧关,并派兵烧了回中宫。汉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10万骑兵前往讨伐匈奴。单于在塞内停留月余,汉朝的军队将匈奴人逐出塞即收兵。汉朝的车骑与匈奴的14万骑都是沿着高平—朝那的交通大道行进。高平—朝那大道在秦朝进行了修整拓宽,虽然经过了秦末的战乱,但仍通畅,在西汉时仍是从高平通往北地郡的一条重要道路。

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先后派出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大军征讨匈奴,收复了包括今宁夏全境在内的河南地、新秦中等大片的土地。匈奴的势力逐渐远徙漠北。随后朝廷又调集10余万人,在西起今宁夏银川地区,东至山西壶口一带,即朔方之地筑卫设防。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将山东的灾民70余万口迁徙到“新秦中”,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这次大移民使宁夏的人口大增。在《史记》中形容当时宁夏的人口是“冠盖相望”。“秦中”指今陕西地区。“新秦中”在秦中之北,其中大部分就是今宁夏北部地区并包括今陕西的榆林地区的西部和甘肃的环县。这一地区本属于牧区,因此供应这一地区的移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开发农业所用的物资均需从其他地方调运。这需要巨大的运力和人力来完成这项艰巨的运输任务,修复由于战争遭到破坏的道路交通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汉武帝一方面调动60万士兵到北方屯田,另一方面迁移内地居民到河套地区屯垦。为了解决屯垦戍卒和移民的供应问题,朝廷在全国大力修筑道路。“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和大规模的军屯促进了安定、北地两郡的道路建设,发展了该地区的交通事业,也促进了今宁夏黄河两岸平原的引黄灌溉农业的发展。汉武帝置安定郡就标志着宁夏南部的发展中心已从朝那邑转移到了安定郡的治所高平。

汉武帝在位的50多年中,安定和北地两郡始终是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前沿阵地。通西域的道路打通以后,形成了驰名中外的从长安到西域的丝绸之路之后,这里又是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中转站。正是由于安定郡和北地郡的这种特殊地位,汉武帝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十月到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十二月的24年中先后6次北出萧关,到安定郡和北地郡巡幸。特别是前两次巡幸对宁夏地区交通道路建设的影响最大。萧关是汉代中国西部的著名关隘。元鼎五年十月汉武帝“始巡郡国”,北出萧关,经六盘山地区,猎于新秦中,其随从达数万骑。汉武帝发现北地郡所辖“新秦中”的道路上“千里无亭徼”。在西汉时,10里设亭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及民事。“徼”即军事要塞。汉武帝下令将北地郡郡守及其下属官员全部治罪处死。此举震惊朝野,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对北地郡,甚至对全国道路建设都有巨大影响。据《史记》记载:“天下郡国皆豫治道桥,缮故宫及当地驰道、县治县储、设供具,而望以待幸。”汉武帝对交通道路的重视程度,从处死北地郡郡守等官员的事件可见一斑。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十月,汉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回中道是一条新的驰道,南起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境),经萧关北抵安定。汉武帝沿回中道北出萧关,经过安定郡和北地郡,又向东北,一直巡幸到河北的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北),才回到长安。鼓吹曲辞《上之回》专门歌颂了汉武帝的这次巡幸。

从太初元年八月~后元元年正月汉武帝又4次北出萧关,前往安定郡和北地郡巡幸。一是因为北地郡是对匈奴用兵的前沿,这里的边防对西汉的安危至关重要。另一个原因是在对匈奴的作战中汉武帝认识到了骑兵的重要性,因此他一贯对骑兵的组建和训练十分重视。安定郡和北地郡是传统的饲养马的地方,又是从匈奴购买马匹的地方。汉武帝不仅过几年就前往安定郡和北地郡巡幸,还曾作《西极天马歌》表达他对好马的关注:

天马徕兮,从西极①。

经万里兮,归有德②。

承灵威兮,障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③。

“注释”

①西极:西边的极远的地方。此诗中指西域。《资治通鉴》中载:“汉使入西域者言大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人可使汉。‘贰师马,宝马也’。”还指出,天子使壮士车令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汉朝把从西域得到的良马称为“天马”,意即神马。汉武帝时得到乌孙马,名曰“天马”。又得到大宛的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②德:(见《上之回》)。③四夷服:周边各国归顺。

汉武帝的这首《西极天马歌》应是元鼎四年所作的天马之歌。歌中的“马”是指从大宛得到的汗血马。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天马是从遥远的西边来的。经过了万里路来到了物得其所宜的地方。后两句的意思是说,汉朝有了天马,可以威镇四海,防止外国的侵扰,就可以越过大漠,让周边各国归顺。

汉郊祀歌《郊庙歌辞》中有《天马二章》,是当时的一些朝臣和文人为迎合汉武帝之意,把他所作的《西极天马歌》扩展为两章的。

太一况①,天马下。

沾②赤汗,沫流赭。

志俶傥③,精权奇。

籋④浮云,晻⑤上驰。

体容与⑥,迣⑦万里。

今安匹⑧,龙为友。

天马徕,从西极,

涉⑨流沙,九夷10服。

天马徕,出泉水,

虎脊两11,化若鬼12.

天马徕,历无草13,

径千里14,循东道。

天马徕,执徐时15,

将摇举16,谁与期。

天马徕,开远门,

竦17予身,逝18昆仑。

天马徕,龙之媒,

游阊阖19,观玉台20.

“注释”

①况:赐,一作贶。太一,意思与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中之“太一”同。传说中的天神。天地之别名或天神之最尊贵者。这两句的意思是此天马乃是太一所赐,所以来下界。②沾:渍。沫,口中汁。这二句的意思是马沾渍赤汗,流沫如赭。③俶(tì)傥:俶整理、开始。俶傥,卓异、洒脱。权奇,奇谲非常。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观马之气概,有奇谲卓异之情志。④籋(niè):登。⑤晻(àn):匆遽、急忙。⑥容与:放任。⑦迣(zhì):超越。⑧匹:比、配。⑨涉:经历。10九夷:众夷。与“四夷”意近。11虎脊两:即老虎背,言马的毛色之形如虎之背。12鬼:马浅黑色,所谓化若鬼者,即言变化颜色若騩马也。13无草:指渍卤之地。14径千里:行走很长的路。15徐时:太岁在辰之謂。太初四年为庚辰,故云。16摇举:奋摇高举。17竦:立。18逝:往。19阊阖:天门。20玉台:天帝所居之处。

第一章的前4句诗说的是天马的来历,从日常的表现反映出的主要特点;后6句诗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天马行走非常之快,放任其奔跑,可以越万里,只有以龙为友,只有龙可以与之相比。这完全是迎合汉武帝视大宛马为神马的心理的极其夸张的颂辞。第二章写自汉武帝锐意扩张领土,遣卫青、霍去病出塞,派张骞通西域。专投汉武帝所好的朝臣、乐师们窥其意,对不同时期得到的来自西域的马加上不同的称号,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得到的马曰“体容与,迣万里”;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得到的马则曰“逝昆仑,游阊阖”。郊祀歌《日出入》中“知吾所乐,独乐六龙”之句。是说“天马之来,为云龙之媒”如果得到了,则可以游阊阖而“观玉台”。

汉武帝的《西极天马歌》具体地说明了“天马”是“大宛的汗血马”,是从遥远的西域得来的。这些马经过了万里之遥来到了物得其所宜的地方。汉武帝在《西极天马歌》中把来自西域的大宛马加以神化的意思很明显。是说,有了这些马装备汉朝的骑兵,汉朝就可以威镇四方,防止外国侵扰,并且可以越过大漠,让匈奴归顺于汉。汉武帝千方百计从西域得到宝马良驹是为了增强国力。而朝臣和文人们把列入郊祀歌之列的《西极天马歌》扩展为《天马二章》,是投汉武帝之所好,不惜立异言,一马之身,神其功于天,神功于太一,而入之祀郊庙之乐章。但其意并没有超越汉武帝爱好马、重视宝马良驹、发展骑兵,加强汉朝的军事力量这个范畴。

对安定郡和北地郡的重要军事地位,不仅汉武帝十分重视,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也曾两次亲自率军队到安定郡和北地郡平息地方割据势力。把消灭地方割据势力作为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可见安定郡和北地郡在军事方面地位的重要。

安定郡的朝那县在何时设置,目前尚无公认的结论,这是宁夏的地方史专家们还在争论的问题。但不争的事实是1977年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的古城镇出土的“朝那鼎”以实物证据证明了朝那县的存在。鼎上的铭文“五年朝那”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了在汉武帝即位之前,朝那县就已经存在了。在“朝那鼎”上刻有三段铭文:

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

今二斗一升乌氏

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

“鼎”是政权的象征。黄帝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大禹铸九鼎,象征天下分为九州。最早记载“鼎”的文字见于《左传》。在秦汉时期鼎既是祭器又是政权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的皇帝是汉文帝刘恒,第一个年号是“后元”(公元前143年为后元元年)。在此之前的纪年方式一般是以皇帝登基的那一年为某皇帝一年,以后依顺序排列。在汉朝前期依这样的规律纪年的有四个皇帝,虽然可以断定“朝那鼎”的制作年代不会晚于汉文帝后元元年,但也不可能早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从秦昭襄王置朝那邑到北魏末废朝那县,前后历时700余年。朝那鼎上的“五年”虽不能确定是秦朝还是汉朝的哪一个皇帝,但鼎上的“第廿九”是朝那鼎作为县一级政权的象征的编号应无问题。在汉武帝以前朝那就是朝廷在今宁夏南部地区设置的县。这就不难理解朝那县在秦汉时期的特殊地位。朝那县的兴废也正是中原王朝对今宁夏南部地区管辖权的掌握与失去的标志。朝那县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是宁夏历史上设置的第一个县,是当之无愧的宁夏历史上的第一古县。

东汉安陵人史学家班彪所作的《北征赋》全面地概括了以朝那为中心的秦汉时期的安定郡的历史变迁。

“附录”

北征赋

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旧室灭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绝迹而远游。

朝发轫于长都兮,夕宿瓠谷之玄宫。历云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乘陵岗以登降,息郇邠之邑乡。慕公刘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故时会之变化兮,非天命之靡常。

登赤须之长坂,入义渠之旧城。忿戎王之淫狡,秽宣后之失贞。嘉秦昭之讨贼,赫斯怒以北征。纷吾去此旧都兮,迟迟以历兹。

遂舒节以远逝兮,指安定以为期。涉长路之绵绵兮,远纡回以樛流。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释余马于彭阳兮,且弭节而自思。日晻晻其将暮兮,睹牛羊之下来。寤怨旷之伤情兮,哀诗人之叹时。

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舍高亥之切忧兮,事蛮狄之辽患。不耀德以绥远,顾厚固而缮藩。首身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愆。何夫子之妄说兮,孰云地脉而生残。

登障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闵獯鬻之猾夏兮,吊尉邛于朝那。从圣文之克让兮,不劳师而币加。惠父兄于南越兮,黜帝号于尉他。降几杖于藩国兮,折吴濞之逆邪。唯太宗之荡荡兮,岂曩秦之所图。

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风猋发以漂遥兮,谷水灌以扬波。飞云雾之杳杳,涉积雪之皑皑。雁邕邕以群翔,鹍鸡鸣以哜哜。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抚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沾衣。揽余涕以于邑兮,哀生民之多故。夫何阴曀之不阳兮,嗟久失其平度。谅时运之所为兮,永伊郁其谁愬?

乱曰:夫子固穷游艺文兮,乐以忘忧惟圣贤兮?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屈申与时息兮?君子履信无不居兮,虽之蛮貊何忧惧兮?

汉武帝6次出萧关巡幸安定郡,因而“安定郡”和“萧关”这两个地名在历史文献中频频出现。自汉武帝以后这两个地名成了宁夏南部的代称,尤其是“萧关”这个地名在隋唐时期大量出现在诗歌中。宁夏地区在汉武帝时期出现的地名多是郡县名或郡县的治所驻地名以及道路的名称。这个特点表明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今宁夏境内建立了稳固的地方政权。许多新的地名先后出现,特别是道路名称的出现是宁夏地名史上的新现象,如安定、高平、朝那、回中道。秦时开通的高平—回中大道是汉朝的车骑从高平通往北地郡的一条重要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