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宁夏地名与古代诗词
8942300000004

第4章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西巡过六盘

从殷商到西周,中原王朝与活动在朔方之地,即今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和东部地区的游牧部族氐羌、狁、西戎等进行了多次争夺生存繁衍空间的战争。这种奇特的社会现象促进了朔方之地自殷商时期就开始出现的道路交通网的形成。在《诗经·小雅·出车》一诗中较具体地描写了西周时期的战争工具主要是战车。双方的阵容都是以用旗子装饰的战车显示的。战车队是展示各方军队战斗力的主要手段。一支阵容强大的战车队,连续几年远离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韦曲乡西北),“城彼朔方”(古之朔方,在镐京之北,即泾河以北,今甘肃与宁夏东部和南部的地区)与狁征战,首先需要不断地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运送应付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所需的物资必须有较通畅的道路交通网和运输工具。如果没有通畅的道路交通网是不可能的。毫无疑问,西周时期周王朝在今宁夏南部和东部地区与狁进行战争,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宁夏南部地区的道路交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这一地区的道路交通网体系。活动在这一地区的狁等部族初步完成了本区域道路与通往镐京的道路的对接,西周王朝才有可能在朔方之地筑城设防以长期坚守。道路交通网体系的发展为以后秦国向西扩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秦”本是西北地方的一个古老的部落的名称,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传说伯益善养马和狩猎,为舜所重用。非子为部落的首领时,居于大丘(今甘肃礼县东北),因善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今甘肃省张家川县)。该部落从此就以“秦”为部落名称。传到第四世首领秦仲时,被周宣王命为大夫。周宣王派秦仲带领其部落的人去攻打犬戎,结果被犬戎所杀。周宣王又召秦仲的长子庄公,让其统兵7000多人去攻打犬戎,结果庄公所统率的兵把犬戎打败了。因此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陲大夫,居于西大丘。在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之后,秦庄公之子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由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秦襄公为秦国的开国之君。秦国击退了犬戎,占有了今陕西省的岐山县以西的大片土地。春秋时秦被封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穆公在位期间,奋发图强,国力日渐强盛,在公元前623年进军西戎地(今甘肃东部和今宁夏南部地区),灭掉了西戎的十二个小国,拓地千里,一时称霸西戎原先的活动地域。今宁夏南部地区已经完全处于秦国的势力范围之内。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在位)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从此秦国的国力日益强大,在公元前350年把国都从雍地迁到了咸阳,进一步实行变法。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继位之后多次发兵攻打魏国,收复了河西,又攻占了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地区东南部)。以后秦军又击败了魏、燕、楚的合纵进攻,发兵攻占了赵国的中阳(今山西省宁乡县)、西都(今山西省平遥县)等地。公元前316年乘在今四川西部的蜀国内部混乱之机派军队一举灭掉了蜀国,秦国的实力深入西南,统治范围扩大到了西南地区,国力空前强大。公元前314年秦军在丹阳(今河南丹水北岸)大败楚军,进占了楚国的汉中地区,置汉中郡。春秋战国时期,今宁夏盐池地区为朐衍戎的活动地区,今宁夏南部是乌氏戎的活动地区,在这两个戎部落之间的地方是义渠戎的居住地。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的地盘就不断扩大,并逐渐向西扩张,在公元前327年灭掉了义渠戎,置义渠县(在今甘肃省的宁县西北)。公元前325年置乌氏县(在今宁夏泾源县西北)。公元前320年秦惠文王北巡,到了今宁夏北部,游观北河(即黄河)。这在历史上是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到今宁夏地区游观北河的首次。这次出巡到了今宁夏的盐池和灵武一带。秦昭襄王继位之后,不断夺取韩、赵、魏、楚等国的土地并修筑了横贯今宁夏南部的战国秦长城。在今宁夏南部的西吉、隆德、固原市原州区、彭阳等地至今还有战国秦长城的遗迹。公元前272年秦置朝那(Zhūnuò)邑。关于“朝那”这个名称,有的学者认为是西戎的一个部落的名称的音译,与“朐衍”、“义渠”、“乌氏”等相同。在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边远地区的重要防地置县(xuàn),派要员驻守,是通常的做法。另一种情况是归顺的部族就地安置,虽然也称为“县”,但只有活动地区,并不一定有治所。这便是这一时期设置的县在以后的文献中只有关于县名的记载,而无该县治所所在地记载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县”的含义与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以后的“县”所指并不完全相同,仅指活动地方而已。

秦国的先辈在西周后期就曾直接参与了周王室发动的对活动在今宁夏、甘肃地区的狁的多次战争,特别是对活动在今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的西戎部落的征战。秦被封为诸侯国之后,不仅通过发动战争夺取邻国的土地,而且不断向西扩大地盘,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72年在今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地区设置了“北地郡”,并设置了“朝那邑”,以朝那邑为中心对周边地方进行统治。设置朝那邑是见于文献中的关于战国时期在宁夏南部最早置城邑和政治中心的记载。秦始皇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但仅过了15年,秦王朝就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覆灭了。秦王朝虽然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但修长城,筑驰道,秦始皇到各地去巡幸,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巡幸今宁夏南部地区的中国帝王。对于秦王朝的历史,唐朝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秦皇扫六合》给予了全面评价。对秦始皇热衷于寻找不死之药,追求长生不老的荒唐行径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秦皇扫六合①,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②。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③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④。

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鯨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⑤,扬波喷云雷。

鳍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⑥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⑦下,金棺葬寒灰。

“注释”

①六(lù)合:天地四方,亦泛指天下,即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楚、齐、韩、赵、燕、魏。②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挥剑,语出《庄子》,“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意思是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六国之王皆为俘虏而入秦。③收兵:兵,兵器。据《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铸金人十二,各重千石(dàn),置宫廷中。④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琅琊,大乐之——复十二岁做琅琊台,刊石立碑,记秦功德。⑤五岳:指衡山(南岳)、泰山(东岳)、华山(西岳)、嵩山(中岳)、恒山(北岳)。⑥徐巿(fú):秦方士,琅琊人。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请得童男童女数千人,乗楼船入海,结果是一去不复返。⑦三泉:《史记》曰“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颜师古云“三重之泉,言其深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唐代大诗人李白只用“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4句诗进行了简练形象的概括,首句指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46年继承王位后,经过了多年的征战,先后灭掉了战国后期的6个诸侯国中的楚、燕、韩、赵、魏5国,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国——齐国,秦国实现了扫六合,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而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成了秦国的阶下囚,被迁到了咸阳。在前后的25年中,秦始皇的军队犹如挥动了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横扫天下,扫平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分天下为36郡,郡下辖县,由朝廷统一委派官吏管理。这是空前的壮举。秦王朝进一步攻占了中国的东南和西北地区,其疆土东临大海,西到今甘肃、宁夏一带,西南到今四川、云南、广西,北到阴山。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政策,统一了度量衡制,统一律令,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以秦国的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征调大量的劳动力修筑长城,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连接了起来,完成了西起临洮,东抵辽东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修筑驰道,把中国的道路交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特别是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今宁夏北部和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陕西北部),临大河筑44县,称新秦中,并移民70余万戍守。对于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空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所实行的一系列巩固其统治的重大措施,诗人李白用“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的诗句予以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历史上结束了长达250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的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这两句诗则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21年采取的表示实现了天下统一,进入了太平时期的重大措施;收天下兵器,集中到咸阳,销熔并铸成12个金人,每个金人的重量都在千石(dàn),撤去了函谷关的防卫。转而大修驰道,热衷于到全国各地巡幸,祭祀名山大川。“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两句是对秦始皇热衷于到各地巡幸祭祀的形象描绘。秦始皇于公元前220年上会稽,祭祀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于公元前219年登琅琊,大乐之,12年后筑琅琊台,刊石立碑记秦功德。据《资治通鉴》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至鸡头山,过回中焉”。“陇西”,指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北地,指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设置,治所在今甘肃宁县,今宁夏南部为北地郡辖境。在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设置朝那邑(据近几年地方志工作者的实地考察、对出土文物鉴定及对各种文献的考证认为朝那县于战国时期设置,初治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古城镇,且长时期位于此地。先置朝那邑,后置朝那县)。朝那邑是秦始皇西巡陇西郡、北地郡的必经之地。秦长城从朝那邑附近经过,因而朝那邑是这里最重要的据点。古人所谓出塞的“塞”即长城。“出塞”即越过战国秦长城。在古诗中常以“紫塞”称呼长城,因古人修长城一般是用红色的泥土修筑。另据《史记·封禅》记载:“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即:“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楚怀王伐秦,秦惠文王作文向三位神诅咒楚怀王,史称“诅楚文”,以所祠神命名,刻于石块上,其中一块为“大沉厥神湫文”。宋英宗治平年间发现于朝那湫旁。由此事可知,湫渊是秦国的重要祭祀地之一。李白的诗中的“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之句明确指出,秦始皇出巡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借祭祀山川这种形式公开宣扬秦国的功绩,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首次出巡就是从巡幸北地郡和陇西郡开始的,朝那邑是必经之地。朝那湫即在朝那邑附近,秦始皇西巡到朝那湫去祭祀朝那湫神是情理之中的。

朝那邑自公元前272年设置,就是秦国在北地郡的一处重要的军事基地,又是翻越六盘山(古称陇山)的一个起点,秦始皇巡幸北地郡之后又去巡幸陇西郡,在朝那驻跸,从此出发翻越六盘山,也是符合当时的道路交通条件的。朝那邑在秦朝时的特殊地位表明,在宁夏境内最早出现的军政管理中心的形成是从朝那邑开始的,由此可知,在汉朝时设置今宁夏境内的第一个县的基本条件是在秦朝开始形成的。汉朝置朝那县即表明朝那邑作为历史上宁夏南部地区最早的军事政治中心已形成,朝那县是当之无愧的宁夏历史上的第一古县。

秦始皇在到处巡幸,宣扬秦朝的功绩的同时,又征调70万刑徒修建骊山陵(即今西安东北的秦始皇陵),其规模也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又热衷于寻找不死之药,因而轻信了方士徐巿的上书,选派3000童男童女去东海上的蓬莱求不死之药,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去作准备,建造了大型船只,准备了许多物资,但徐巿带着载有3000童男童女的船队一去不复返,成了千古笑柄。徐巿投秦始皇之所好,还编造了东海上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海中有巨大无比的长鲸等神话。徐巿一去不复返,秦始皇本人也落得个在土丘之下“金棺葬寒灰”的下场。诗人李白的古风仅有120个字,但却全面深刻地概括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与历史功绩,同时也对秦始皇的荒唐行径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揭露和讽刺,其实是对秦王朝的覆灭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揭示。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完成了中国的大统一的封建王朝,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自完全统一中国到灭亡仅存在了15年。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很快覆灭,充分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加于农民身上的沉重负担和残酷剥削是引起农民揭竿而起的根本原因。但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地看,秦王朝采取的一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措施,在以后的中华民族统一大家庭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书同文,车同轨”政策的推行,把秦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从此开始了把方块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的新纪元,“书同文”的推行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直接干预汉字规范的开端,加快了方块汉字的发展。秦王朝为了推行“书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作《苍颉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这些著述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供学习汉字用的识字教材,是中国教育史上较早出现的识字教材的雏形。“车同轨”的推行,便出现了修驰道。修驰道这件事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对全国统一的道路交通网的形成却有巨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置新秦中,临河筑44县,移民70万戍守西北边疆,这是对宁夏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的开发。秦置浑怀障为西汉在今宁夏北部设置管理机构灵武县作了准备。

从秦昭襄王开始,先后在今宁夏南部地区置“北地郡”和“朝那邑”,修筑秦长城,这些重大举动在今宁夏南部地区留下了北地郡、北河、秦长城、义渠县、乌氏县、朝那、陇山、鸡头山等地名。“朝那邑”是中原王朝在今宁夏南部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固定的军事据点,也是当时在这一地区的最早出现的社会管理中心,为以后在这一带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县奠定了基础。战国后期是秦国向西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宁夏南部地区的地名大量出现的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派大将蒙恬夺取河南地,在今宁夏境内的浑怀障是蒙恬建立的重要军事地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