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叫苏祗婆。他将龟兹琵琶七调,从西域传到了中国,后经音乐家郑译、万宝常的努力,使中国传统的五音音阶,兼用了西域的七音。这一音乐理论称为“五旦七声”,指乐律中,音阶可划分为七调,五旦之中又有七声,以每一声为主,可构成一种调式,可得35调。这七声相当于中乐七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也相当于西乐七个音符C、D、E、F、G、A、B。总之,苏祗婆比较系统地引进了印度、波斯的乐律,推动了中国音乐的改革和进步。并且对后世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隋朝音乐家郑译从苏祗婆的这一音乐理论中得到启发,进而推算出84个宫调,被称为“苏祗婆琵琶八十四调”。在实际音乐中84调不全用,又演变成隋唐燕乐28调,后来有人将其中最常用的五宫四调,合称“九宫”,一直流传至今。
这样一个对中国音乐发展、对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人们却对其身世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来自西域龟兹国,世代为音乐家,北周、隋之际来到中国,生卒年不可考,名字苏祗婆为梵语Sujiva的译音。由于史料语焉不详,因而有学者大胆推测:北齐的音乐家曹妙达可能与北周的苏祗婆为同一个人。
曹妙达(生卒年不详)为北齐的乐官,擅弹琵琶,世传其业,并能作曲。他为北齐的文宣帝所器重,常常召入宫内弹奏琵琶,皇帝自己则在一旁敲击胡鼓进行配合,两人一起沉浸于美妙的音乐世界。他的音乐活动从北齐至隋文帝时,将近半个世纪。北齐灭亡后,他为隋的宫廷音乐教习。
杨宪益在《关于苏祗婆身世的一个假设》一文中指出,“苏祗婆”与“曹妙达”原音相同,后者也是从梵文转译过来的。而且,“妙达”是梵文“苏”(su)的意译,“达”字含有“生”字诸义,也就是梵文“祇婆”的意思。在同一时代,差不多同一地方,居然有两位善弹琵琶的西域人,而且连名字都差不多,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巧事,除非假设:北齐的曹妙达就是北周的苏祗婆。杨宪益根据这一假设自圆其说道:苏祗婆幼年为突厥所俘虏,因精通乐理,为突厥王看重,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或前几年,作为突厥王后随从乐人来到北周京都,在那里不甚得意,又到了北齐,得到北齐后主的重视,位至开府封王。
这一假设颇具新意,苏祗婆与曹妙达确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要断定“苏祗婆就是曹妙达”,似又显证据不足,有牵强附会之嫌。苏祗婆到底身世如何,同曹妙达关系如何,还有待于挖掘史料进一步探讨。这一谜底的揭晓,将大大推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