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白朴(略)
“原文”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女尔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欠。
“译文”
老天赐给人间的好事,从来都是那样吝啬;瓜藤儿结瓜,先苦后甜,这是自古到今的理儿。奶娘总是把我紧紧地管束,生怕我迈出大门儿。越是阻隔我和他见面哟,我越是和他情投意合,缠缠绵绵。
“赏析”
此曲表达了贵族人家女子追求爱情的心声。开头二句以比兴手法,暗示好事多磨;中间二句写出贵族少女所处的受严格管束的环境;末一句,抒发相爱中的女子热烈追求自主婚姻的决心,显示出不畏礼教、争取幸福的乐观情怀。小令模拟小女子的口吻,情调热切欢快,让人感觉到那女子有几分调皮、敢于与奶娘斗法的风趣。
[越调·天净沙]秋
“原文”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
孤零零的小村庄笼罩落日的余晖,天边散落几片晚霞。在淡淡的雾霭中,归巢的乌鸦在老树上盘旋。啊,那远天高飞的大雁,也在寻找栖宿的地方。看,这里多么美:绿水绕着青山,迷迷茫茫的白草,火一般红的枫叶,秋风中绽放的菊花。
“注释”
[飞鸿]飞翔的大雁。[白草]一种生长在西北地区的牧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王先谦补注)。[红叶]枫叶。[黄花]菊花。
“赏析”
这是一首北方原野的秋之歌,一幅秋野落日图。作者撷取最富北国秋野特征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形成苍凉而又斑斓的色调,在秋气横溢中显示出几分生机。小令以落日残霞为大背景,点缀着孤村、老树、寒鸦、飞鸿,一派肃杀的气氛;但是,以“一点飞鸿影下”为转折,展开“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迷人景象,荒凉的秋野顿时色彩明丽,生气盎然,读者眼前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振。作者善于运用色彩,将青、绿、白、红、黄的颜色,和谐地组接在一起,形成和暖的调子,与孤村落日、老树寒鸦的凄清灰暗的意象形成对照,并消解那些冷调子所给予读者的压制感,从而使得这幅北方原野的秋意图,少了一分萧索,而多了几分令人愉悦的生机。
[双调·驻马听]吹
“原文”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译文”
啊,美妙的笛声,多么清纯,多么悠扬而激越,多么惊人的穿透力!它使岩石开裂,它把云天刺破。笛声啊,把我带入霜天沙漠,看见鹧鸪在秋风中斜飞,听见“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笛声啊,把我带到凤凰台,却看不到相恋的萧史和弄玉,眼前是迷茫的暮色;只见梅花在笛声中惊落,如黄昏飞雪。更深人静,江楼上的明月,在笛声中西沉,笛声与明月一道消逝。
“注释”
[玉管]这是指笛子。古人往往称笛子为玉笛,如李白诗“黄鹤楼中吹玉笛”。[鹧鸪]唐代歌曲中有“山鹧鸪”,宋词有“鹧鸪天”。“鹧鸪风里欲偏斜”,语含双关,既指鹧鸪鸟在风中斜飞,又是指笛子吹奏乐曲“山鹧鸪”(或“鹧鸪”)的音色及其所形成的音乐形象。[凤凰台]一指金陵凤凰山的凤凰台,相传六朝宋元嘉年间,有凤凰落在此山,于是筑台以标志嘉瑞(张敦颐《六朝事迹》)。又指传说中的秦穆公女儿弄玉与善吹箫者萧史相爱的凤凰台,二人后来随凤凰飞去(刘向《列仙传》)。“凤凰台上暮云遮”,语含双关,既指金陵凤凰台黄昏的景色,又指弄玉萧史故事。当然也是暗示笛声所展示的音乐形象。[梅花]唐代歌曲有“望梅花”、“落梅花”,宋代琴曲有“梅花三弄”。“梅花惊作黄昏雪”语含双关,既指笛子吹奏“梅花”曲子,又指曲子所展示的音乐形象。
“赏析”
此曲是白朴“吹、弹、歌、舞”组曲中的第一首,他以卓绝的语言艺术描述笛子的美妙音色和笛手高超的演奏技巧。白朴纯用象征手法展示笛声之悠扬激越及其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把笛手演奏的乐曲名与笛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令读者同时置身于美妙的音乐氛围和大自然美丽、雄浑、神秘的境界之中,得到高雅的艺术美的浸润。音乐是听觉艺术,通过语言媒介将其转化为可供想象的视觉形象,这不仅需要诗人的灵感,而且需要有对音乐的非凡感受力,白朴正是这样一位诗人和音乐鉴赏家。他将笛子演奏家所吹奏的乐音,转换为从沙漠的霜天到凤凰台的黄昏到江楼月夜这不同时段的三种场景,将早已消逝的笛音凝固在美妙的语言意境之中,这真是妙不可言的艺术再创造。
[双调·得胜乐]红日晚
“原文”
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寒雁儿呀呀的天外,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
“译文”
夕阳西下,天边片片晚霞。澄澈的秋水流向远方,与晴朗的秋空相接,融为一色。北方飞来的大雁儿,呀呀从天上飞过,雁儿,怎么不捎上他的几句话儿?
“注释”
[秋水]指秋天的河流。此句袭用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寒雁]从北方到南方越冬的大雁。[怎生]怎么。
“赏析”
这是一首相思曲。小令所描绘的落日、晚霞、秋水、长天、寒雁,都不过是给最末一句:“怎么不捎带个字儿来?”这一声深深叹息做铺垫。这一声叹息,包含着抒情主人公对远行不归的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几多幽怨。这抒情主人公似应是女性,她对寒雁的埋怨和责备,当然是对浪迹天涯的心上人的不满。所以,在明丽的画面上浮现出来的,是一位忧郁的女子形象;在轻快的调子中突然响起的,是凄凉的音符。
“作者简介”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先世为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后徙居洛阳。元代名儒,官至太子少傅、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著有《牧庵集》。散曲今存小令29首,套数1篇。
[越调·凭阑人]马上墙头
“原文”
马上墙头瞥见他,眼角眉尖拖逗咱。论文章他爱咱,睹妖娆咱爱他。
“译文”
我骑着马儿在墙外瞥见了她,她那眼角眉梢都在逗引着咱,那双水汪汪的眼睛会说话。读一读我那锦绣般的文章,她怎能不爱咱?瞅一眼她那妖娆的模样儿,我怎能不爱她!
“注释”
[马上墙头]金院本中就有“裴少俊”的剧目表演墙头马上的故事。白朴有著名杂剧《墙头马上》表演唐代才子裴少俊与大家闺秀李千金一见钟情,几经折磨,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拖逗]挑逗,引诱。这里指墙里边的女子对墙外男士表示爱意。[睹]看一眼。[妖娆]妩媚娇艳。
“赏析”
这是一首歌颂才子与佳人相互吸引、相互爱慕的情曲。小令显然受到了流传久远的“墙头马上”故事的启发和影响,它截取墙外墙里一对青年男女相互注视的场景,抒发他们之间的倾慕和爱悦的情愫,自然,活泼,直率,大有民间歌曲的风致。表明元前期散曲家善于向民歌学习,崇尚本色的审美倾向。姚燧身为高官、大儒,能写出这样无视礼教赞扬恋爱的作品,说明在元代封建礼教对婚姻的束缚,的确有些松弛。
[越调·凭阑人]寄征衣
“原文”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译文”
想把御寒的衣服给你寄去,又怕你穿上它就不想回家;不将御寒的衣服寄给你,又怕冻坏了你的身子。是寄还是不寄?夫君啊,真是难坏了为妻的。
“注释”
[寄征衣]给征夫寄御寒衣服。征夫,指出差役离家者,也指守边的战士,还指漂泊异乡的浪子,这里应指后者。[君]这里是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妾]古代女子的谦卑自称,这里是妻的自称。
“赏析”
这是一支闺怨曲,通过闺中人是否寄寒衣给远行不归的夫君,这一矛盾心态的揭示,抒发独守闺中的女子对远行夫君的思念和幽怨,客观上反映出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软弱处境。在古代社会,绝大多数女性没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机会,也不可能约束丈夫的行为,而只有守护家庭和养儿育女的义务,她们往往是丈夫婚外情或一夫多妻的牺牲品。所以,小令中所描述的女子无可奈何的心态,事实上包容了比较多的社会历史内涵。即使作者姚燧未必自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是对生活本身的直觉感受而已。
小令语言浅易质朴,酷似女性口吻,表明作者对人物心理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人。青年时期功名未遂,漂泊经年,后为江浙行省务官,不甘屈居下僚,五十岁左右退隐。“元曲四大家”之一,著有杂剧15种,现存6种,以《汉宫秋》影响最大。散曲创作甚富,今存小令115首,套数16篇,有“曲状元”之称。近人辑其散曲为《东篱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