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代名曲
8985800000012

第12章 [南吕·四块玉]恬退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1324?),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在大都约生活了二十多年。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85)以后,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在这前后的二十多年,还在不少地方停留过,过着漂泊生涯。他在早年曾热衷于菌名,希图建功立业。奋斗多年未能得志,使他不满现实,加上道教思想的影响,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五十岁以后离开官场,晚年隐居于杭州郊外。在马致远的叹世之作里写道:“利名竭,是非绝。”([双调·夜引船])他已经把“人间宠辱都参破”(《叹世》)。于是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双调·引香子])的远离尘世、不问社会风波的生活,成为一个隐居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名士。

马致远生活在我国杂剧创作最兴盛的时期,早年就开始了杂剧创作,他的有些作品在元世祖至元年间已经流传开来。元成宗元贞、大德时期是他写作剧本最多的时候,即使到了晚年仍创作不辍。元人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记载马致元的杂剧有十三种。流传下来的七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开坛阐教黄粱梦》,其中《黄粱梦》是和别人合编的。另外还流传下来《刘阮误入桃源洞》第四折的残曲。

马致远创作散曲的数量,比关汉卿、白朴两人现存散曲的总和还多。近人任讷所辑《东篱乐府》一卷传世,凡小令104支,套数17套。

“原文”

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

“译文”

白发悄悄布满鬓角,黑发渐凋零,青春容颜啊,已不复存在。羞惭风尘满脸,如何能将形象画在麒麟阁里。故园风景仍在,那三顷田,五亩宅,召唤着我,让我回去吧,回去吧!何必在官场流连?

“赏析”

此曲表达了作者青春已逝功业无成的悲愤和归隐田园的心志。头三句描述作者的处境和不得志的痛苦,当白发已爬满双鬓,风尘满面,皱纹渐多之时,作者已深感青春已不能再来,因之,心灰意冷,不复追求高官厚禄。“羞把尘容画麟台”,委婉而又果决地表白他已无意功名。后四句,情绪由压抑转为欢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使作者欣欣然,这明显地受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启发和影响。追求身心自由,使得14世纪的马致远与5世纪的陶潜遥相呼应。马致远自号为东篱,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可谓心有灵犀。此曲,是作者决意归隐的宣言,也许就是他转入新的人生道路的思想标志。

[南吕·金字经]夜来西风里

“原文”

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译文”

入夜时分,西风骤起,苍鹰乘风直上云霄里。啊,可怜我中原一介布衣,如此困顿,无人赏识。老朋友你可知道,我心正伤悲?可有人理解当年王粲登楼的心意,我也和他一样,可恨没有上天的梯子!

“注释”

[雕鹗]雕,猛禽,又名鹫,俗称老雕。鹗,猛禽,专能贴近水面叼鱼,又称鱼鹰。这里将雕鹗释为苍鹰,似更合前后句意。[煞]程度副词,甚、很之意。[布衣]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平民百姓。[登楼意]东汉末年文人王粲因避郭汜、李傕之乱离开长安,投奔他父亲的朋友荆州刺史刘表,滞留荆州十年,因刘表不重用他,悲愤之极,登麦城楼北望故乡,作《登楼赋》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哀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赏析”

此曲真切反映了作者早年身为布衣无可攀援难登仕途的处境以及对功名富贵的仰慕和热衷。起首二句以雕鹗乘风高飞云天比喻某些人的仕途顺遂和飞黄腾达,不免流露出钦羡之情;紧接着三句,慨叹身为布衣潦倒困顿,与头二句的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故人”不能援之以手,更令他悲伤;末二句,想起历史人物王粲登楼的故事,借以抒发作者徒有远大志向而入仕无门的悲愤,力透纸背。自蒙古灭金统一北中国直至大元王朝中期(1234—1314,蒙古窝阔台七年至元仁宗延祐元年),科举考试制度中断近八十年(仅于窝阔台九年,接受耶律楚材建议,进行过一次科考),广大汉族读书人丧失了最主要的进入仕途的门径,许多满腹经纶之士无法施展才能猎取富贵功名,给几代读书人以沉重的打击。联系到这一特殊历史条件,此曲所抒发的企盼和悲哀,就不仅仅属于马致远个人,而是属于时代,属于一个广大的阶层,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