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薛昂夫(略)
“原文”
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
“译文”
卞和抱着那块璞玉,应当安静地坐在荆山,自己欣赏。你何必苦苦地进献给不识荆玉的楚王?你向三位楚王敬送,那结果怎么样,你那一双脚遭了殃。终于,那块价值连城的玉被秦始皇赏识,雕成传国的玉玺,成为帝业的象征,从此贪婪的霸主们争得你死我活。那实在是块伤害人身的孽货,谁让你献给称王称霸的人物。工匠们将它磨光雕琢,费尽心血,卞和,你当初何不将它敲碎,免得它招来那么多的灾祸。
“赏析”
此曲一反人们对卞和献玉的传统评价,辛辣地嘲讽卞和此举是可笑的有害的行径,体现了作者对忠贞观念的怀疑和否定。卞和献玉被视为臣民对待君主忠贞不贰、矢志不移的精神的一种象征,而受到赞赏;薛昂夫则认为卞和的忠贞不贰未免愚昧,这一方面是他害了自己,成了失去双脚的残废,再者他所献出的玉又成了野心家们争夺的对象,引起无数的争斗。所以在薛昂夫看来,卞和的忠贞是大可不必的荒唐之举,假如不是忠贞观念作怪,当初他将璞玉破碎,又岂能招来害人害己的祸端呢。《卞和》一曲的创作,似乎告诉人们,身为元朝高官的薛昂夫对现存的秩序已经有强烈的怀疑和失望感。
[中吕·朝天子]董卓
“原文”
董卓,巨饕,为恶天须报。一脐然出万民膏,谁把逃亡照。谋位藏金,贪心无道,谁知没下梢。好教,火烧,难买棺材料。
“译文”
董卓,这个贪得无厌的恶魔。恶贯满盈,老天岂能不报应。他终于被陈尸街头,满怀愤恨的民众将他点燃,那肚脐上流出的都是民脂民膏,燃烧的火光再照不见这恶魔逃亡的身影。他阴谋篡夺帝位,在郿坞私藏无数财宝,贪婪无道的老贼,哪想到他的可耻下场。烧得好,烧得好,不然这样一个蠢物,到那去给他买棺材?
“注释”
[董卓]东汉末年的军阀,原为西凉太守,以平定宦官之乱为名,于公元189年带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逼刘协迁都长安,驱民数百万入关,沿途死亡无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残忍之极,自称太师,操纵国柄。公元192年,东汉初平三年,王允设计将他斩杀。[一脐然出万民膏)董卓肥胖无比,被斩杀后横尸街头,士兵在其脐上点燃火炬,脂流满地,尸被焚。事见《三国志》吕布传及《后汉书》董卓传。然,燃的本字。[谋位藏金]董卓为篡夺帝位做准备,在长安郊区郿坞建立城堡,储藏他贪污窃夺的大量金银财宝。[下梢]下场。
“赏析”
此曲以率直的语言和痛快淋漓的感情揭露大奸巨恶董卓的可耻下场,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显示出作者对邪恶的痛恨和对正义的呼唤。通篇都在警告那些祸国殃民、贪婪残暴的统治者,他们虽然能得逞于一时,但终究会遭到历史无情的惩罚。“为恶天须报”,呼出了人民要求惩办邪恶的心声。
[中吕·山坡羊]西湖杂咏·秋
“原文”
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列。断霞遮,夕阳斜,山腰闪出闲亭榭。分付画船且慢者。歌,休唱彻;诗,乘兴写。
“译文”
枫树林的叶子红了,池上的荷花将凋零,大自然装点出秋意葱茏的屏风。片片晚霞点缀晴空,夕阳西斜,山腰里倏地闪出一座亭榭。美丽的游船请慢一点行,我看不够这西湖的晚景。歌啊,休急急唱完;诗啊,要乘兴快写。
“注释”
[断霞]残霞。[亭榭]四面敞开供游人休息观览的亭子。[屏]屏风。屏列,像屏风般排列。[画船]船篷有雕饰或彩绘的游船。[唱彻]唱完。
“赏析”
此曲是作者对杭州西湖之秋的赞美。观察点是在游船之上,时间是傍晚,因之,小令所着力描绘的是西湖的山光水色在晚霞中所显出的分外之美。虽然荷花将谢,但秋之西湖并没有在作者心中引起悲凉的感觉,红叶、晚霞、夕阳、山色都令他流连忘返。山色在他眼中是天然妆点的屏风,尤其是山腰中突然闪现的寂寥的亭榭,更给作者几分惊喜。他着意用了一个“闪”字来显示亭榭的被发现,又说是“闲亭榭”,这亭榭似乎特具灵性,在少有游客之时,特意等待着诗人的赏识和光临。“山腰闪出闲亭榭”,可谓是“曲眼”,令整个曲子有了活气。后面五句,作者不忍离去的情怀,反过来又浓化了西湖秋光之美丽,以期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
[中吕·山坡羊]西湖杂咏·苦雨
“原文”
孤山云树,六桥烟雾,景濛濛不比江潮怒。淡妆梳,浅妆梳,西湖也怕西施妒,天也为他巧对付。晴,也宜画图;阴,也宜画图。
“译文”
孤山上的树木笼罩着云,美丽的六桥披着轻纱般的雾,细雨濛濛的西湖又多了几分柔情,不似那钱塘江潮吼天动地的狂怒。她淡淡地妆梳,浅浅地妆梳,西湖啊,也担心美女西施的嫉妒。老天洒下濛濛雨,为西湖巧妙应付。晴天的西湖,是一幅迷人的画图;阴雨的西湖,也是一幅迷人的画图。
“注释”
[孤山]杭州西湖的胜景,宋代高士林逋曾隐居于此,种梅养鹤。[六桥]西湖胜景,苏轼为杭州太守时所建,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另,西湖里湖也有六桥,其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
“赏析”
此曲题为《苦雨》,却并不以西湖落雨为雨,反而赞美西湖雨中的美丽。薛昂夫此曲的构思明显地受到苏轼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绝妙佳句的启发,运用拟人的手法刻画雨中西湖的面容。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别出心裁,说雨中的西湖是一种浅妆、淡妆,目的是为了回避美女西施的妒嫉,是老天特意为西湖作出的安排,这就告诉人们,雨中的西湖是西子别一样的柔美。作者并不是孤立地写湖,而且以山和江来衬托她,孤山自然是西湖一景,但它毕竟不是湖面的景致,它像是湖面的一种依托,以空濛的山色映衬着细雨霏霏的湖面,特别是以钱塘江的怒涛的壮观来对比西湖的柔静,更显出她雨中容颜的淡雅。所以,《苦雨》虽出之于苏轼名诗句,但有所创新,自成境界,给人以一种凄迷柔丽的艺术享受。
“作者简介”
吴弘道 字仁卿,号克斋先生,蒲阴(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生卒年不详。《录鬼簿》将他编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之列,为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说他“历仕府判致仕”,贾仲明补写的挽词称他:“衣紫腰金府判升,银鞍紫马敲金镫。锦乡中过一生,老来也致仕心宁。”又说他“锦乐府天下盛行”。著有杂剧5种,散曲集有《金缕新声》,今存小令34首,套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