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代名曲
8985800000047

第47章 [中吕·迎仙客]秋夜

“作者简介”

作者张可久(略)

“原文”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译文”

雨霁天晴,月光笼罩大地,弥漫秋草秋花气息的院落响彻捣衣声。妇人们直捣到二更、三更,杵敲石砧,千声万声。声声捣碎女人心,捣碎了离情,不管相思的人儿愿不愿听。

“赏析”

这似是一幅秋夜捣衣图。笼罩着月色弥漫着秋香的院落,妇人们把对远行不归的男人的思念和幽恨,都灌注在捣衣声中。捣衣是制作冬衣的一个步骤。诚如姚燧在《寄征衣》中所咏叹的,思妇们是否给良人寄寒衣甚为踌躇,此曲的抒情主人公也是带着离愁别恨来捣衣,心情是复杂的。张可久的高明处在于:他虽然没有正面刻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但是他通过砧杵的声音,却巧妙地揭示了思妇的忧伤;将砧杵声与幽静的月夜以及袭人的秋香,组合成浑圆的图画,捣衣人的形象便自然地浮现出来。语言极为简净、明丽,富有表现力。

[越调·凭阑人]湖上

“原文”

二客同游过虎溪,一径无尘穿翠微。寸心流水知,小窗明月归。

“译文”

我们同游虎溪,穿过绿阴覆盖纤尘不起的幽径;淙淙的溪水知道我们的心。归来时,月光已照进客舍的窗子。

“注释”

[虎溪]庐山有虎溪,相传晋代高僧慧远居东林寺,寺外有溪水,送客过此,每闻虎鸣,遂以虎溪名之。此曲未必实指庐山虎溪,疑指杭州西湖虎跑山下的溪水。[翠微]树木青翠欲滴的样子。[寸心]内心。如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赏析”

此曲描述与朋友同游虎溪时的美好感受:青翠欲滴的幽径,澄澈的淙淙溪水,令游人不忍离去。“寸心流水知”,流水知道游人有不忍离开的心绪,表明人与自然的契合,赋予流水以人情。以“小窗明月归”作结,整个曲子更显得温馨亲切。不妨说,《湖上》是一支轻松的小夜曲,让读者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越调·凭阑人]春夜

“原文”

灯下愁春愁未醒,枕上吟诗吟未成。杏花残月明,竹根流水声。

“译文”

挑亮了灯,我在枕上酝酿着诗,惜春的忧思,令我毫无睡意。但愁春归去,我心溺愁思,低低吟诗,终吟不成句。残月尚挂天际,杏花悄悄坠地,墙外竹丛有潺潺流水。

“赏析”

《春夜》抒写作者的闲适生活和惜春的心绪。因春愁而无眠,枕上吟诗也未成,但并未影响作者的兴致,他依然被春末之夜的美好景象陶醉。“杏花残月明,竹根流水声。”这一静一动、色彩与声音的结合,展现了春夜的无限魅力,也表明作者生活的环境是多么幽静和谐。小令短短四句,作者当然惜墨如金,十分注重字词的锤炼。“残”字用得尤妙,既暗示杏花无声坠落,春事将了;又指残月尚不吝啬光辉,挂在天际,令春夜静谧中显得透明。“根”字也用得好,因为经溪水(或泉水)的冲刷,竹子根部早已裸露,水激竹根之声,在春夜更显清亮。以抒怀发端,以造境结束,表明作者作诗不成,反而引起对窗外景物的注意,倒也顺理成章,符合人的心理过程。

[越调·凭阑人]春思

“原文”

莺羽金衣舒晚风,燕嘴香泥沾乱红。翠帘花影重,玉人春睡浓。

“译文”

莺儿舒展金色的羽翼,翱翔在晚风中;燕子筑巢,嘴衔香泥沾着点点落红。深闺的翠帘,落满花影重重;美人儿午睡未起,甜甜做着春梦。

“赏析”

《春思》以黄莺舞晚风、燕子筑香巢、翠帘上花影,烘托春睡未起的美人儿;春天的美好与美人儿的慵懒之间的不协调,恰恰反映出大家闺秀的春怨。生活在金闺的女子,她们不缺乏衣食财富,所缺的是自由和爱情。春莺的自由飞翔,春燕的忙碌成家,反衬出玉人儿的孤单和无聊。她只好以春睡打发时光,也许能在梦里寻觅她需要的安慰。作者未用一个“愁”字,但玉人儿的春愁已浮上纸端。

[双调·落梅风]冷泉亭小集

“原文”

弹初罢,酒暂歇。醉诗人满山红叶。问山中许由何处也?老猿啼冷泉秋月。

“译文”

放下酒杯,止住琴声,令诗人陶醉的,不是酒和琴,是满山红叶。请问山中的高士许由,你身在何处?但闻老猿啼叫、冷泉淙淙,抬头一轮秋月!

“注释”

[冷泉亭]杭州西湖的一处风景。小集,人数很少的小聚会。[许由]传说尧帝时的高士。尧要禅位给他,他不受而逃,遁耕于颍水之阳;尧又要召他为九州长,许由不想听这个消息,洗耳于颍水之滨。典出《庄子·逍遥游》,又见晋代皇甫谧《高士传》。这里泛指隐者高士。

“赏析”

此曲抒发作者对高士归隐生涯的钦慕之情。这种钦慕主要体现在对远离红尘的优美幽静的自然环境的向往。在作者心目中的高士(如许由这样的奇人),当生活在“老猿啼冷泉秋月”的山中,饮清泉、赏秋月、以老猿为邻。这就是无尘世的喧嚣、无人际的烦扰,无名利的诱惑。小令纯然抒发怀抱,但以景物予以充实,给人以情有尽而味无穷的感觉,有一唱三叹之妙。

[南吕·金字经]雪夜

“原文”

犬吠村居静,鹤眠诗梦清。老树冰花结水精。明,月临不夜城。扁舟兴,小窗何处灯。

“译文”

犬吠一二声,更显村居的幽静;白鹤在水边睡了,诗人也做着清梦。老树落满雪花,雪花结成晶莹的冰凌。圆月挥洒清光,雪后的小村成了不夜城。我从梦中醒来,突发游兴,荡起小船去寻访知音,可知他的小窗是否亮着灯?

“注释”

[扁舟兴]暗用《世说新语》“子猷访戴”的典故。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四望皎然,忽忆剡溪戴安道,立即乘船夜访之。张可久以王子猷自喻,要像子猷那样乘小船雪夜访友。

“赏析”

《雪夜》描写江南水村雪夜的静谧氛围,并抒发作者乘兴荡船访友的雅兴。小令开篇运用以动衬静的笔法,将读者带入幽静的水村之夜,犬吠声打破夜的宁静,又衬托出夜的宁静;接着以“鹤眠诗梦清”这样语含双关的句子,进一步突出小村之夜绝无杂尘的空灵境界,不仅闲云野鹤般的诗人进入梦乡,自由自在的白鹤也睡着了;第三句“老树冰花结水精”,正面点出雪夜这个题目,小村和原野不仅幽静之极而且莹洁之极;四、五句,又将莹洁的村野置于无边的月色中,使村野更显得透明。在这样重重铺垫之后,诗人才抒发“扁舟兴,小窗何处灯”的情怀,抒情主人公形象立时呈现在雪夜之中。意蕴丰富,境界浑圆,直追唐人绝句和宋人小词。

[南吕·金字经]春晚

“原文”

惜花人何处,落红春又残。倚遍危楼十二阑。弹,泪痕罗袖斑。江南岸,夕阳山外山。

“译文”

怜红惜玉的人啊,你飘泊在何处?如今花儿又凋零,春天又将归去。她独立楼头,望不见心上人的身影,倚遍了栏干。泪珠儿弹落罗袖,罗袖泪痕斑斑。夕阳余晖洒满江南岸,夕阳落在山那边,山外又是重重叠叠的山。

“注释”

[惜花人]指与女子相恋的男子。[落红]落红。[危楼]高楼。[罗袖]丝织衣服的袖子。

“赏析”

《春晚》是一支女子相思曲,它将惜春与相思这种情绪相交织,情调分外凄婉而忧伤。它的精彩处在于晚春气息和傍晚氛围的组合与渲染。落花成阵,意味着春将归去,这已是烦恼人的季节,兼之以残阳如血涂满原野和楼头,抒情主人公的相思和对远行不归者的幽怨自然更增十分。尤其是末两句“江南岸,夕阳山外山”,构成深邃辽远的意象,在夕阳余晖中无尽的山峦,承载着无尽的相思和幽怨,从而将女子的恼恨感伤推到无限远。虽然,这一意象的构思源于欧阳修词《踏莎行》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递进层深的创意,但张可久赋予这一意象更浓烈的色彩,翻出了新意,也深可赞许。当然“夕阳山外山”这样的句子未必是张可久的首创,如任昱的《南吕金字经·湖上僧寺》也以此句结尾,恐怕在当时已是人人爱用的一句套话。

[中吕·喜春来]永康驿中

“原文”

荷盘敲雨珠千颗,山背披云玉一蓑。半篇诗景费吟哦。芳草坡,松外采茶歌。

“译文”

如千颗珍珠洒落玉盘,雨点拍打着荷叶;雨雾缭绕的山峰,披上玉色的蓑衣。这美妙的景致,是一首经得起吟咏的诗哟。听,芳草坡里,松林深处,传来动听的采茶歌。

“注释”

[永康驿]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市;驿,驿站。[蓑]蓑衣,竹叶编制的雨具。

“赏析”

《永康驿中》描写永康山村的雨中景致,爽朗明快,宛如一首山歌。开篇一组对偶句,巧用比喻,写出了雨中荷塘和山色所蕴含的诗情画意。诗人面对这幅山水画图,正在构思诗篇之时,不远处传来采茶人的山歌声,这表明此曲的写作正源于采茶歌声的启发。作者不仅展示山水之美,而且歌颂劳动之美,这是此曲有别于一般山水作品之处。

[中吕·卖花声]怀古

“原文”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译文”

虞姬乌江岸边自刎,西楚霸王垓下覆没;孙吴联军火烧赤壁,曹操大败北归;汉将军守边无功,白首玉门关外。令人伤心的秦皇汉祖基业,无数百姓为它流血流泪,有去无归。读书人怎能不长长叹息,帝王宝座下面,是人民的白骨累累!

“注释”

[美人自刎]《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垓下,夜闻四面楚歌,知大势已去,遂与美人虞姬饮帐中,慷慨悲歌;次日项羽大战汉军,未能突围,虽一以当百,终寡不敌众,自刎于乌江西岸(今安徽和县乌江铺),被汉将分尸领赏。虞姬并未在乌江自刎。美人自刎乌江岸,应是后人的传说。[战火烧赤壁]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刘备联军于赤壁(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以火攻大败曹操水军,曹操遂率军北还。[将军空老玉门关]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李广利奉命西出,击大宛,因沿途缺粮,兵败,死伤惨重,退还敦煌,士卒仅存十之一二,上书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遣使者传令关闭玉门关,“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据《史记·大宛传》)。此句疑指此事。[涂炭]涂,泥淖;炭,炭火。生民涂炭,喻百姓处于水火之中,极端危急。

“赏析”

此曲慷慨悲凉,从百姓的立场和角度观察历史上英雄的成败和王朝的兴亡,明显地受到张养浩《潼关怀古》的启发和影响,体现作者关心百姓疾苦的民本思想。赤壁之战也罢、垓下之围也罢、老死玉门关外也罢,成功与失败者虽然都只是极少数帝王将相,但为之付出生命的却是无数无名士卒,正是这些百姓子弟的巨大牺牲造就了帝王的基业和将军的荣誉,所以作者所发出的“一声长叹”,乃是为千万百姓而发,非为王朝和英雄而发。这是此曲成功处,也是它与张养浩《潼关怀古》一脉相通的连结点。虽然它不及《潼关怀古》深刻。

[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

“原文”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译文”

浅红的芭蕉花掩映着,隐隐约约的窗纱和朱红的门帘里,是户小小人家。门前绿柳下,美人儿目送郎君据鞍上马,转眼间,知他何处天涯?断桥西边的湖水哟,荡起离人滚滚泪花。

“注释”

[断桥]杭州西湖一景,位于白堤。

“赏析”

《湖上送别》抒写西湖边人家的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离情别绪。小令并未直接描写送别的场景和离人的哀伤,纯用暗示笔法,却分外显得婉约深挚。头三句巧用鼎足对,勾勒出一处温馨人家的轮廓,及其家中人难以割舍的别离场景。“红”、“朱”、“绿”三种颜色开头的三句话,相互映衬,标志着欢乐和忧伤的更替。末二句,将女子无边的离愁投射到断桥湖水,美丽的西湖在离人眼里已充满烟雨愁花,悲凉之气充满湖面,虽未提及一个“离”字,但离情归结于景物的艺术用心,已十分清晰。

[正宫·醉太平]无题

“原文”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胡芦提倒稳。

“译文”

人人都嫌自己命里穷,谁不见钱就亲近?水晶般的玉环掉进面糊盆里,才沾着面糊便在里面滚。文章不值钱,只能做糊装钱囤子的材料;规矩的人家,为了挣钱,也改做妓院了;清廉的官吏都被贬到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去处。装傻装呆的哥儿们,官做得最安稳。

“注释”

[窘]贫穷。[水晶环]环,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水晶环,指极为润洁透明,如水晶般的玉环。[面糊盆]盛桨糊的盆。[盛钱囤]囤,本指竹篾、荆条编成的圆形谷仓。古代货币,多以金属制成,盛钱囤,就是钱仓。[迷魂阵]元代市井隐语,指妓院。[睡馄饨]煮坏了的馄饨,分不清个数,失去原来的面目。[胡芦提]糊里糊涂。

“赏析”

此曲辛辣嘲讽元朝末年世风混浊、官场黑暗,可谓入木三分。作者揭露金钱在主宰着人,锈蚀着人的良心,世道像一盆面糊,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即便纯洁的人掉进这盆里也必然同流合污。作文章的不过为了谋取钱财,有钱财的人并不把文章放眼里;甚至守规矩的人家为了挣钱,竟让女儿卖身;清廉的官吏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只得装糊涂,因为在官场上越是糊涂越能坐稳自己的交椅。作者一会儿巧用比喻,一会儿直面抨击,或冷嘲,或热讽,就像针灸的高手,针针扎到元王朝吏治昏黑、社会良心泯灭、公道无存的要害上。这说明身处下僚的张可久对社会弊端持有清醒的认识,对现实强烈不满。

[双调·落梅风]书所见

“原文”

柳叶微风闹,荷花落日酣,拂晴空远山云淡。红妆女儿十二三,采莲归小舟轻缆。

“译文”

微风与柳叶嬉闹,落日中的荷花如美人醉酒,分外娇艳,远山上飘忽几朵白云,抚摸着晴空。十二三岁的红妆女儿哟,采莲归来,将小船系在缆桩。

“赏析”

《书所见》描绘盛夏季节落日时分荷塘的动人景致。小曲的“聚焦”点是“红妆女儿十二三”,是天真无邪清纯可人的采莲女子,而开头三句所展现的恰是人物活动的大背景。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盛夏傍晚微风轻摇柳枝,落日与荷花相互映照,晴空飘忽淡云的立体画面,烘托出采莲女子的美丽和她们富有诗意的劳动。虽然小曲并未涉及她们采莲的动作,但“采莲归小舟轻缆”的矫健姿态,让人想像到她们载回来了喜悦和丰收。

[中吕·红绣鞋]秋望

“原文”

一两字天边白雁,百千重楼外青山。别君容易寄书难。柳依依花可可,云淡淡月弯弯,长安迷望眼。

“译文”

天边的白雁啊,你在晴空尽情地写字,一会儿写成“一”,一会儿写成“人”,为什么没有给我捎来半个字?他离我多么遥远,楼外青山有千百重。别离啊,这样容易;寄信啊,那样困难。眺望路边有柳树、野花,隐约朦胧;凝望天上有弯弯的月、淡淡的云。可是长安在何处?我望断秋水,无法找寻。

“注释”

[依依]既指柳枝轻柔摆动,又指柳树隐约可见的样子。[可可]隐约、模糊的状态。周密《南楼令·次陈君衡韵》:“暗想芙蓉城下路,花可可,雾冥冥。”[长安]指代元大都。

“赏析”

《秋望》是一支闺中女子相思曲。小曲以“一两字天边白雁”起兴,抒情主人公由大雁写字、大雁传书,联想到远在大都的夫君竟然长久地没有书信,幽怨和相思不禁油然而生。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闺中女子努力睁大眼睛搜索着目光所及的一切,路边的花草,天边的白云,可是楼外重重叠叠的山阻隔她的视线,使她无法眺望夫君所在的元大都,她的失望和忧伤透过“望”这一动作,充分地被揭示出来了。所以,此曲写闺怨相思突出在一个“望”字。望雁、望山、望柳、望花、望云、望月,这系列的“望”,都是为了烘托望“长安”,从而使“秋望”的题旨被有力地凸现出来。

[越调·凭阑人]江夜

“原文”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刍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译文”

澄澈的江水浸着一轮明月,忽地江面上飘来凄婉的琴音,不知何人在船上弹拨玉筝?江南江北的人流着泪在倾听,满江发出长长的叹息声。

“注释”

[刍(chōu)]用手弹拨弦乐器。[玉筝]筝,拨弦乐器。筝上镶嵌美玉,称玉筝,形容筝之名贵。

“赏析”

《江夜》以短短的四句,隐括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内容,可谓精美之极。小令的构思无疑源于《琵琶行》,但它在极有限的篇幅里根本不可能去正面刻画弹筝女的形象,它的成功在于巧妙地通过听者的神态来烘托乐曲的巨大魅力和弹筝女无与伦比的技艺,并且由此引发读者对她身世的猜想。因为“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听者如此动情,便已暗示乐曲充溢着悲怆忧伤的意绪,渗透着弹筝人浓浓的身世之感。另外,作者运用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的艺术技法,也是此曲取得成功的原因。小曲开篇“江水澄澄江月明”,便将读者带入静谧的境界,在如此宁静的背景下,筝的音乐被大大地突现出来;而听众的反映先是静静地听,默默地流泪,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筝音的征服力;最末一句“满江长叹声”,则在乐曲弹拨完毕之后,以听众所发出的叹息声来表达对弹筝女技艺的赞美或对她身世的同情,恰似剧场上观众以掌声欢呼声祝贺演出成功一样,这“长叹声”有力地肯定了已寂然无声的筝,可以说是筝音的延续和扩大。小令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读者去作艺术补充,因之它经得起时光的淘洗,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阅读和欣赏。《江夜》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功,可以置于张可久散曲小令压卷作之列。

“作者简介”

任昱 字则明,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为同时代人,少年时流连于青楼歌馆,所作散曲多为歌妓传唱,今存散曲小令59首,套数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