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徐杰舜韦小鹏
摘要:1988年秋,费孝通先生在香港发表了其着名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又是秋来时,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关键词: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1988年秋,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发表了其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着名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时至今日又是秋来时,整整过去了20年。在这20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这一理论做了多次的学术探讨。1990年5月,由国家民族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牵头,以费先生的这篇论文为中心议题,召开了民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从此之后,费孝通先生的这一理论成为了学术界研究探讨的热门专题。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人类学、社会学在中国”的专题学术讲座和第四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1996年,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举办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研讨会。学者们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一理论“是在确认各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上对现实民族关系的判断,对研究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其贡献在于“提出并通过论证而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国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件有力的认识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成功地总结了中华民族结构中一与多的关系”,并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来分析、研究和阐述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联系和文化影响。进入21世纪后,学界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更广的范围里进行了新的探讨,其标志是2002年9月3日至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台湾民主文教基金会、台湾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贵州省社科院和贵州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协办的“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架构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与会的海峡两岸学者就“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架构”的历史轨迹、发展趋势、国家认同、民族整合等诸多方面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进行了讨论。
尽管过去的这20年的探讨和研究总是分歧与共识并行,但是它们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一、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
1988年,当费孝通先生在其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由此,引发了关于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的讨论,并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中华民族”属于政治范畴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中国各民族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不可分割性,用来指中国各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作为民族实体是不同的,因此,“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民族实体。所以,有的学者认为56个民族称民族,中华民族也称民族,不好理解;尤其是译成外文,中华民族不用多数格,与56个民族一样用单数挌,外国人无法理解。而有的学者担心在制定政策和宣传中,如果把中华民族说成是一个民族,可能在少数民族中引起误解,以为是用中华民族来掩盖少数民族的存在。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华是国家的名称,中华民族过去与汉族是同义词,现在用来指中国各民族,应该是中国各民族的意思。有的还认为在国外,华人和华侨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其中包括少数民族,他们也觉得不好理解。
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第二种认为“中华民族”既属于政治范畴,也属于民族学范畴,“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同样称谓“民族”是不矛盾的,因此,“中华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实体。众所周知56个民族都具有其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有各自的民族特点,都是受到宪法保障的平等的成员;而“中华民族”是指56个兄弟民族总体上的认同,大家都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所以,宋蜀华说:“费老的研究不仅创造性地引出了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崭新理论,而且是一项极重大的发现,是认识中华民族整体结构的一把钥匙”。
第三种认为“中华民族”概念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周建新发表《关于“中华民族”称谓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广义“中华民族”的内涵较为宽泛和抽象,其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一定强求严谨;而狭义“中华民族”的内涵就务必要严谨准确。周建新认为费先生、谷苞和陈连开等人的“中华民族”概念属广义上的概念。
对于陈连开在其论文《中国·华夷·蕃汉·中华·中华民族:一个内在联系发展被认识的过程》中,把“中国古今各民族”都包罗入“中华民族”之列,及认为“民族集合体”已经形成。周建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不同意陈连开把“中国古今各民族”都包罗入“中华民族”之列。他认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近代的产物,是在近代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开始的“自觉”,而不是自古就有的。周建新的这个观点切中把“中国古今各民族”都包罗入“中华民族”之列的软肋。
此外,关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是否已经形成的问题,周建新认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是在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历史事件中孕育而生的,而对外国际关系是促成中华民族内部大认同的最根本的外部因素。这种首先表现在政治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认同,随后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扩散,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族人民在政治上的认同不断得到巩固,经济、文化上的认同进一步扩大深入,中华民族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中华民族整体概念和意识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民族实体已经真正形成。”对此,周建新还认为:“我们应当准确地把握中华民族跳动的脉博,首先肯定中华民族意识已经产生,这个意识正在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各民族之间的较大差距,不主观、不超前,不要过早地认为中华民族实体已经形成。”因为“形成民族的必备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尤其是各民族文化整合还有一条十分漫长的道路要走”,所以作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觉(自由)“中华民族”民族实体正处在形成发展阶段。周建新的这个观点显然与上述不同意中华民族已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异曲同工。
二、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学界讨论的又一个焦点。
一些学者认为“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多元”是个性,“一体”是共性。
林耀华认为,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构成格局的最为有力的工具和钥匙是“多元一体”这一核心概念。他说:“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本人积多年来的研究心得,认识到多元一体,或说多元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多元,这一对矛盾确实主导着中华民族的现实格局和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连绵不断的发展,终于形成今日这样的统一国家;这样一种汉族和少数民族插花分布、交错杂居而又相对聚居的分布格局;这样的一套建立在互补共生的基础之上,由多种经济文化类型构成的完整的体系。凡此种种,甚至包括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无不与多元一体这个特征密切相关。几千年来,中国这个辽阔版图上发生过无数分分合合的事件,但无论是分是合,多元和一体这一个对立统一体中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始终没有停止它的矛盾运动。”
但是,有些学者也担心这种多元一体关系的负作用,张璇如在其论文《新观点·新体系·新探索》中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的高度概括的科学理论,为民族研究构筑了一个新的科学体系。与此同时,又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理论体系中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体”观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从先秦到近现代,许多思想家都对其进行了论述,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而费孝通先生在其论着中“没有从思想上去总结,实是一大缺陷和不足。”“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由此作者不免有些担心,如果在民族工作中处理不好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会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还有的学者认为汉族、藏族、回族、满族、瑶族等民族都是多元一体的。“多元”是指民族来源是多元的,各地区也发展不平衡,文化、习俗、语言、宗教等方面也呈现多元的特点;“一体”是不管来源如何,经济、文化、习俗、语言宗教等方面有何差异,都认同为一个民族。如果是这样,中华民族的“多元”是指当代中国的56个兄弟民族,但中华民族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民族,不能称为一体。如果是指祖国的统一不可分裂,中华各民族都要为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大陆上各民族都要支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改为“中华各民族的多元一体”、“中国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或“中华各民族的多元一统”就比较好懂一些,也确切一些;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一体”是指什么?难理解。
对于上述学者的不同意见或质疑,1991年费先生作了回应,他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问题提出来了,但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他对民族的整体概念和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作了进一步的阐明。他认为,“名称和概念的含义是随时代发展、事物发展、学科发展而发展的,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发展的客观科学内容,已有的概念在不断思考中更新。科学的概念,不要作表决,不急于取得一致。关键在于它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几十年,我们都在思考,在探索,现在还有许多问题不能完全解决,但解决得比以前多了一些。今后还靠大家来完善、补充、发展。”“民族也是有发展的,有量变,有质变,中国各民族是客观的存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整体认同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用多元与一体来概括,这是名与实的辩证关系,不能离开这个哲学基础。中华民族已有长期发展的历史,今后还会既有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又有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同和异还会长期存在,不是说同就完全一样,说异就大家分开。各民族的差异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的这次大讨论,学界在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这种一体性,集中表现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表现为共同关心与争取祖国的完全统一与繁荣富强,大陆上各民族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所以,中华民族的一体,是指各兄弟民族的多元中包含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而不是其中某个民族同化其他民族,更不是汉化,或者马上实行民族融合”。
几年后,费孝通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1997年他指出:“这篇讲话(《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第一是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我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是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第三“是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费先生的这个新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他自已在1988年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进一步突出了多元一体理论结构论的特点。
但是,讨论并没有停止,l998年和少英从我国民族关系的“两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层面,进一步思考“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他指出,从“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层次上看,“一体”指的是“全国56个民族已然形成中华民族这一整体,共同生存于这个整体之中”;“多元”指的是“每个民族都自成其为一元,56个民族可以说也就构成了56个元”但是结合“两个离不开”来看这个问题时,显然汉族是“一元”,其他55个少数民族是另“一元”。这样“似乎难以真正体现多元的境况”。再者,从我国的民族关系上来看,5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55个少数民族之间已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由此,和少英指出,“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相互之间全都离不开是多元一体格局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