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8995800000033

第33章 附录(3)

但是,田晓岫认为中华民族形成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的帝舜时代,其标志是这个时期中国已经从部落和部落联盟进入了民族和国家的阶段的观点显然是把中华民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两个不同内涵的问题混在一起了。尽管有一些可商榷之处,该书与萧君和的《中华民族史》一样,对于中华民族史的研究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三)尤中的《中华民族发展史》(2007年)

谁也没有想到,80高龄的尤中,在他80华诞前夕,由云南出版集团晨光出版社推出了由他独着、500万言的《中华民族发展史》。首先不得不说的是面对这三大卷`16开本、3625页的辉煌巨着,笔者由衷地敬佩尤中先生治学的勤奋,令人敬仰。如此巨着不是一下子可以拜读完毕的,而出版者对此巨着延请了民族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及资深编审、高级校对对其进行了高标淮、严要求的编审、校对,故对此巨着有一个介绍性的评价,由出版者为该书撰写的前言说:

“《中华民族发展史》。在长篇《绪论》之后,共列有8章97节383目,一些目后还列有子目、次子目,体例及篇章结构严谨,内容博大,而且史料十分丰富。全书以中国古代正统王朝的兴替作为时间主干,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八个历史时期,简述中国原始人、原始族群等原始社会简况后,从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开始,至1911年清朝灭亡为止,将约4000多年漫长的中国历史时期中,族系纷繁、复杂的众多古代民族的产生、演变、发展,及其在友好交往、时而矛盾斗争甚至发生争战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了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向前发展的历史,以划分地域为基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近现代中华民族56个兄弟民族的源头,是先秦以来的中国各古代民族,其族系纷繁、复杂,古民族称谓众多,相互关系密切而交错复杂,历史发展时间漫长;而记述古民族情况的史籍浩如烟海,史料极其丰富,对有关史实事件的记述,头绪繁多而交织错杂、参差不一,要从中理出明晰的历史主线,正本清源,探寻其中的历史发展规律,确实十分艰难。尤中先生凭借他数十年来在民族史教学与科研中所积累和掌握的丰富民族史史料、所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加上不断的艰辛探索,终于构建成他独具学术创见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体系,明晰地论述了中国众多古代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状况及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理清了各古代民族历史发展的源与流,从而为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勾画出清楚的全貌。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

虽然对此巨着怀有敬佩的心情,但是初初泛读以后,觉得尤中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与陈致平的《中华通史》可有一比:一是两者都是以个人之力完成大着;二是两者规模都巨大,前者500万言,后者340余万言;三是两者都以历代王朝为坐标,但前者说是中国民族史,后者说是中国国家史更确切一点。但不管今后人们如何评价尤中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他与大家一起迎来了中华民族史研究的春天却是无疑的。

五、结语:中华民族史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中华民族史的研究走了85年历程,总体上看成了一个马鞍型,即从常乃惪的《中华民族小史》开先河,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一个高峰,至50到70年代跌入低谷,再到80年代以后又形成一个高峰。真可谓蜿蜒曲折,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

认真来说,由于中华民族史的研究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和民族责任的重大课题,许多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什么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如何分期?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又如何分期·中华民族内部的结构如何?组成中华民族的成份称“民族”还是“族群”,或是其他什么?中华民族的族称又如何确定?中华民族的认同如何?中华民族能确定为“国族”吗?凡此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需要认真和深入讨论的。因此,当我们回顾了中华民族史研究的85年历程后,深感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史研究的任务还任重道远。

呜谢:上海大学人类学07级博士生农辉锋和广西民族大学文化人类学06级硕士生韦小鹏为本文搜集资料有贡献,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一)论着

[1]费孝通等着:在出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2]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

[3]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4]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北京:知识出版社,l994年。

[5]常乃悳:《中华民族小史》,上海:爱文书局,1921。

[6]郭维屏:《中华民族发展史》,出版地、出版社不详,1936。

[7]俞剑华:《中华民族史》,南平:国民出版社,1944。

[8]王寒生:《中华民族新论》,台北:龙华出版社,1971。

[9]陈致平:《中华通史》十二册,台北:正中书局,1974一1979。

[l0]陈致平.中华通史(十卷本).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

[1l]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卢勋、扬保隆主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3]萧君和主编.《中华民族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4]田哓岫.中华民族发展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5]尤中.《中华民族发展史》.昆明:云南出版集团晨光出版社.2007.

[l6]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l7]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l8]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l9]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0]徐杰舜主编:《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21]徐杰舜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2]徐杰舜:《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3]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l993年,262一275页。

[24]徐杰舜:《中国民族史新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25]徐杰舜主编.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l992.

[26]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7]费比恩编:《剑桥年度主题讲座:进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28]韩民青:《当代哲学人类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29]刘志忠、李毅:《过程转化论》,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

[30]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31]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2]关凯:《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33]乔纳森·特纳着,邱泽奇泽:《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4]L.科塞着,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35]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着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6]游琪、刘锡诚主编:《葫芦与象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37]鹿忆鹿:《洪水神话——以中国南方民族与台湾原住民为中心》,台北,里仁书局,2002年。

[38]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39]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0]谷德明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在》,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4l]段锟等主编:《新疆与内地关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42]尹伟光:《各民族共创中华·西南卷》上册,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43]杨筑慧:《各民族共创中华·西南卷》中册,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44]程潞主编:《中国经济地理(修订三版)》,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

[45]宋家泰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

[46]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

[47]周大鸣主编.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48]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49]卢晓衡.三教圆融两岸一体.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0]萧君和.中华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51]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国家教委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2]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

版社,1994。

[54]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论文

[1]初育国:《试论民族国家的演进及现状》,载《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宁骚、关凯:《民族国家建构应优先于民主制度完善》,载《中国民族报》2007年5月25日第6版。

[3]马戎/关凯:《反思民族研究:理论与实践(上)》,载《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2日第6版。

[4]马戎/关凯:《反思民族研究:理论与实践(中)》,载《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9日第6版。

[5]马戎/关凯:《反思民族研究:理论与实践(下)》,载《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16日第6版。

[6]徐杰舜、张祎凌:《族群结构简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7]徐杰舜:《雪球:汉族形成时期的族群结构、互动与认同》,《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8]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9]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10]孙秋云:《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l1]陈连开.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评述[J].民族研究,1992,(06).

[12]陈连开.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04)

[13]陈连开.民族研究新发展的良好开端——1990年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纪闻与体会[J].西北民族研究,1990,(02).

[l4]陈连开:《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历史分期》,《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

[15]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6]高翠莲:《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7]和少英:《“多元一体”格局题中应有之义》,《青海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l8]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l9]宋蜀华:《认识中华民族构成的一把钥匙》,《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0]许彬,谢忠:《论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21]孙秋云:《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2]周建新:《关于“中华民族”称谓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23]李鸿宾:《(中华民族发展史)读后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008.2.3.初稿

2008.2.1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