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
9011400000100

第100章 《阿含经》中的弥勒佛——兼论中囯佛教的弥勒崇拜(1)

黄夏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在佛教史上,弥勒菩萨或弥勒佛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事情,由于他的神奇经历和独特的思想,成为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学者都肯定净土宗的信仰与弥勒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并且把他归入大乘佛教里面。但是关于他的事迹和来历,因不同的经典记载,从而造成了人们对此有多种说法。按照一般的看法,弥勒,梵名Maitreya,巴利名Metteyya。又称梅咀丽耶菩萨、末怛琍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慈氏。据说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人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弥勒菩萨为成就众生,发心即不食肉荤;又以佛四无量中的慈悲喜舍的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因之而被人称为慈氏,或慈氏菩萨。也有经文中说,释尊曾预言授记,当他的4000岁(约人间57亿6千万年)寿命尽时,弥勒菩萨将下生此世,在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代替释迦佛说教,所以人们又称他为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菩萨、补处萨埵;到了此时,弥勒已经取得了佛格,故亦称弥勒佛、弥勒如来。据此而有二种造像。

弥勒菩萨的出现是印度佛教的产物,在《阿含经》(Agamasiitra)就已经有了弥勒菩萨的描述本文即对这些描述作了一些研究,试图揭示他的早期的变化。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阿含经》是早期印度佛教经典汇集。音译“阿笈暮”、“阿含暮”等,意译“法归”、“教”、“传”等,有“集结教法的经典”或“传承的教法”之意。公元前6、7世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们将其生前的说教复诵出来,以后又加以整理,至一世纪时形成了文字经典,是为最早的佛经,即《阿含经》一类的经典。它的编辑是以文字篇幅长短和教义及实践分类而进行的。部派佛教时,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的《阿含经》,而且编目也不尽相同。北传佛教的汉文《阿含经》分为4部。据吕澂先生研究,四部《阿含经》中,一、《长阿含》,属于法藏部的版本,所收的经典篇幅较长,共22卷,30部,5世纪初由印度僧人佛陀耶舍在后秦背出,僧人竺佛念笔译。经中有一些是批驳外道的内容,编辑时间可能较晚;二、《中阿含》,说一切有部所传,4世纪末由天竺僧僧伽提婆译出,篇幅适中,共60卷,18品,220部。经中记录了原始佛教的教义,从中可以了解早期印度佛教的情况;三、《杂阿含》,根本有部传承,5世纪中叶由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在华译出,共50卷,1362部。经文内容较繁,篇幅较小,有的小经只有十几个字组成,记录了各家的学说和宗教实践;四、《增一阿含》,属大众部,4世纪末由天竺僧僧伽提婆译出,共5卷,477部。经文依教义从一法顺序增至十一法编成,为“四谛”、“八正道”之内容集成,里面已有大乘佛教的思想。除4部《阿含经》外,在中国还有一些单品经被节译或编译,时间从东汉到北宋期间,现存共161种。南传佛教巴利文本与北传佛教不同,分为5部。一、《长部》,相当于《长阿含》,共34卷;二、《中部》,相当于《中阿含》,共152卷;三、《相应部》,相当于《杂阿含》,共2875卷;四、《增支部》,相当于《增一阿含》,共2198卷;五、《小部》,共15卷。此部分内容有的散见于汉文各《阿含》中,有的为汉文所无,收文很杂,系各部派杂藏集成。《阿含经》较真实地反映了印度佛教的早期情况,也保存了一些古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学和文化的资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了重视。现已译成多种文字。

《阿含经》中记述了弥勒生平事迹的经典有:《中阿含》卷十三《说本经》第二。《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第一、卷十一善知识品二十、卷十九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余、卷三十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二、卷三十二力品第三十八之二、卷三十五七日品之余、卷三十七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二、卷三十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十三、卷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卷四十五十不善品第四十V人前品中、卷第四十八礼三宝品第五十、卷第四十九非常品第五十一等。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阿含经)中的弥勒情况:

(一)《中阿含卷十三说本经》

本经取名“说本”,指说佛教认识的“本源”,即“见已生信乐,弃舍家学道。我得识宿命,知本之所生。”众比丘听阿那律讲述过去因施舍获功德的故事,又请佛讲未来事。佛对比丘们说诸比丘!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鸣,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乃当出嫁。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患。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蚝,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彼当竖之。既竖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鬉、散华、涂香、屋舍、床祷、氍、给使、明灯。彼施此已,便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o彼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着装装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尊者阿夷哆听佛说法后,向佛礼敬,表示自己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要做转轮王,成就七宝,统领一切,但是他遭到佛的呵斥汝愚痴人!应更一死,而求再终。”因为他执实心重,不知发心的重要性。于是佛又接着讲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犹如我今已成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无人师、号佛众佑。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犹如我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犹如我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彼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犹如我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彼当有无量百千比丘众,犹如我今无量百千比丘众。”

佛说完后,尊者弥勒即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重复佛言。佛听后,赞叹弥勒曰:“善哉!善哉!弥勒!汝发心极妙,谓领大众。”又告曰:“阿难!汝取金缕织成衣来,我今欲与弥勒比丘。”佛授金缕织成衣后说弥勒!汝从如来取此金缕织成之衣,施佛、法、众。所以者何?弥勒!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为世间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尊者弥勒从如来取金缕织成衣已,施佛、法、众。”这时,魔波旬看见佛与众弟子,前去打扰,佛对波旬说偈:“彼必定当得,无伏无疑惑,断生老病死,无漏所作讫,若行梵行者,弥勒境界中。”“彼必定当得,无主亦无家,手不持金宝,无为无所忧,若行梵行者,弥勒境界中。”魔王被降服,念道广佛说如是,弥勒、阿夷哆、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长阿含经卷第六转轮圣王修行经》

这是一部介绍佛教国家观的典籍。“转轮王”是印度流传的法王,佛教也尊此王。经中由佛讲述了国家的产生和人民道德的升降原因。由于国王拥有轮宝,国家长治久安,轮宝不现,国家危机,出现道德滑坡,恶行不断,人寿命变的短促。经中说,人的正寿应是四万岁,其后转少,寿二万岁。由于众生有寿、有夭、有苦、有乐,“彼有苦者,便生邪淫、贪取之心,多设方便。图谋他物。是时,众生贫穷劫盗,兵仗杀害,转更滋甚,人命转减,寿一万岁”。此后有智者再现,提倡“众生尽怀慈心,不相残害,于是众生色寿转增”,从10岁再到20岁、40岁、80岁,乃至160岁、320岁、640岁至2000岁、20000岁、40000岁不等,“当孝养父母,敬事师长。于是,其人即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寿命延长至八万岁”。到了8岁时,女人年500岁始出嫁。这时,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也无蚊、虻、蛇、妩、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这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如今如来十号具足。彼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诸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亦如我今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彼当说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义味具足,净修梵行。如我今日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彼众弟子有无数千万,如我今日弟子数百。彼时,人民称其弟子号曰慈子,如我弟子号曰释子”。

(三)《增一两含经卷第一序品第一》

这是一部用偈诵体写成的着述。文中描述了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大迦叶和阿难记颂佛的教诲,讲述佛的教说和《阿含经》的分类。经称“梵天下降及帝释,护世四王及诸天,弥勒兜术寻来集。菩萨数亿不可计”。“迦叶最尊及圣众,弥勒梵释及四王,哀请阿难时发言,使如来教不灭尽。”阿难发出狮子吼:“弥勒睹光及释梵,叉十希闻无上法。”阿难解说契经分类,十一法不坏,“如是法宝终不忘,亦恒处世久存在”。“弥勒称善快哉说,诸法义合宜配之。”阿难再说大乘意趣,六度波罗蜜,“弥勒称善快哉说,发趣大乘意甚广”。阿难最后说《增一阿含经》的深意和功德,“弥勒诸天皆称善,释迦文经得久存。弥勒寻起手执华,欢喜持用散阿难。此经真实如来说,使阿难寻道果成”。最后阿难、梵天、诸梵迦夷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兜术天王、释提桓因等三十三天以及提头赖吒天王、毗留勒叉天王、毗留跛叉天王、毗沙门天王等诸鬼神龙众都来聚会,“是时弥勒大士告贤劫中诸菩萨等:卿等劝励诸族姓子、族姓女,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使天人奉行”。最后阿难强调三藏虽难持,义理不可穷。当诵四阿含,便断天人迳。阿含虽难诵,经义不可尽,戒律勿令失,此是如来宝。”

(四)《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一善知识品第二十》

本文系一个小故事,全文不长,录文如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人懈惰种不善行,于事有损:若能不懈惰精进者,此者最妙,于诸善法便有增益。所以然者,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过去恒沙多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以此方便,当知懈惰为苦,作诸恶行于事有损。若能精进勇猛心强,诸善功德便有增益。是故诸比丘,当念精进勿有懈怠。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九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余》

本文不长,故录全文如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弥勒菩萨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弥勒菩萨白世尊言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而行檀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之道”佛告弥勒若菩萨摩诃萨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云何为四?于是菩萨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选择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无食则丧,是谓菩萨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c复次,菩萨若惠施之时,头目髓脑、国财妻子,欢喜惠施,不生着想,由如应死之人临时还活,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菩萨发心喜悦,亦复如是,布施誓愿不生想着。复次弥勒菩萨布施之时普及一切,不自为己使成无上正真之道,是谓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复次弥勒,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作是思惟: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何以故?食已,诸根寂静,思惟禁戒,不兴瞋恚。修行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错乱,具足辩才,法门终不越次。使此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行此四法,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是故弥勒,若菩萨摩诃萨欲施之时,当发此誓愿,具足诸行。如是弥勒,当作是学。”尔时弥勒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二》

本文说的是一个降伏外道的故事。

萨遮尼犍子对佛所说的“色者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如是者智人之所学也。痛想行识无常。此五盛阴无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之道理不同意,于是他与五百童子前往佛所进行辩论。尼犍子说沙门所说者色者无常。如我义者色者是常。犹如力士手执长毛之羊,随意将东西亦无疑难。”世尊告曰:“我今说色者无常亦复无我,权诈合数有此色者,亦无真实无固无牢,亦如雪搏,是等磨灭之法,是变易之法。”世尊又问:“云何尼犍子,转轮圣王当复老乎?头白面皱,衣裳垢玢。”尼犍子默然不报。世尊再三问之,他仍再三默然不报,最后承认:“转轮圣王许使老。”于是世尊说:“转轮圣王常能于己国得自由。何以故?不能却老却病却死。”尼犍子接受了佛说的“无常”理论,表示“我今愚痴,不别真谤乃兴此怀”。“我今自归沙门瞿昙法比丘僧。自今以后尽形寿,听为优婆塞,不复杀生。”因为尼犍子皈依佛,被弟子所杀,五百童子听说,前来拜见佛,问世尊:“如来所可教化尼犍子者,今为弟子所杀。今以命终,为生何处?”世尊告曰彼是有德之人,四谛具足三结使灭,成须陀洹必尽苦际。今日命终生三十三天,彼见弥勒佛,巳当尽苦际。此是其义,当念修行。”

(七)《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二力品第三十八之二》

本文讲的是喜益王成就佛道的故事。

佛告诉五百比丘,在久远的过去,有一个仙人山,那里恒有神通菩萨得道罗汉,是诸仙人所居之处,五百辟支佛在中游戏。辟支佛名阿利吒婆利吒。“如来在兜率天上欲来生时,净居天子来在此相告,普敕世间当净佛土,却后二岁,如来当出现于世。”诸辟支佛闻天人语,皆腾在虚空,于空中烧身取般涅罙。他们认为,“世无二佛之号,故取灭度耳”。罗阅城有喜益王,恒忆地狱畜生饿鬼之苦痛,不宜更入三恶道中,舍国王正位、妻子仆从,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在空闲处。克己观五盛阴,观了无常,成就辟支佛道果。独逝而无忧,在仙人山中住。如来不出现于世时,此仙人山中诸天恒来恭敬,纯是真人无有杂错者。若弥勒佛降神世时,此诸山名各各别异。世尊最后说汝等比丘。当亲近此山,承事恭敬,便当增益诸功德。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八)《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七日品之余》

这是世尊与弟子大迦叶的一段谈话。

世尊对迦叶说:“汝今年巳朽迈,无少壮之意,宜可受诸长者衣裳及其饮食。”大迦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