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
9011400000105

第105章 《地府十王拔度仪》及其有关问题(2)

不但如此,其在文体方面也有多处取自《佛说十王经》者。如《地府十王拔度仪》亦散韵相间,赞偈相应。其“赞文”的内容虽说不是对《佛说十王经》原封不动的照搬,但其模仿“创作”的嫌疑颇大。至于描写“亡人”在冥间“过十王”的程序,考核“亡人”的经过等,也大体与《佛说十王经》类似。值得提出的是,《十王仪》的“赞文”之后,往往有“和”。即每段“赞文”后有:“和:不可思议功德”;“和:愿荐此亡灵往生极乐国”等语。此处的“和”(应为“舍”)可能是“合声”、“合唱”之类,即道士为亡人做斋时,由讲唱《十王仪》的人吟唱“赞文”之后,其他参加法事的人跟着合唱上述简单而程式化的句子。

至于上文提及的《元始天尊说丰都灭罪经》(简称《元始经》)及《太上救苦天尊说消愆灭罪经)(简称《救苦经》)也可看出其受《十王经》的影响痕迹。下举几例便知:

如是我闻:一时佛......

临般涅荣时,举身放光,普照大众及诸菩萨摩诃萨,天龙神王、天主地释,四天大王、大梵天王、阿修罗王、诸大国王,阎罗王天,太山府君、司命司录、五道大神、地狱宫典,悉来集会,世尊,合掌而立。

《十王经》

《元始经》

尔时元始天尊演说此灭罪真经,生于天灵地只,修斋功德无量,召诸天龙地神、丰都主者、六宫掾吏、四明公(差)、十殿冥宫、五道大大神,来诣天尊前会礼拜,于是稽首庄严,而受约束。

在生之日,煞父害母破斋破戒煞猪、牛、羊、鸡、毒蛇一切,重罪应入地狱十劫五劫,若造此经及尊像,记在冥案,身到之日,阎王欢喜,判放其人,当生富贵凡有众生,并是大魔王管摄,十恶五逆,闭关牢狱,日夜受苦,无缘度脱,若修十会功德,业镜受此,丰都大帝欢喜,放赦罪人。如是七七修斋家,免其罪过。每月二时,供养三宝,所说十王修名,纳状奏上六曹,善恶童子,奏上天曹地府官,记在名案,身到之曰,便得配生快乐之处,不住中阴四十九《救苦经》也有类似的情况,兹不一一举例。

总之,《道藏》中的这类典籍,无疑受到《佛说十王经》的强烈影响,或谓,道教“十王信仰”是在佛教的影响下产生的。当然,佛教的“十王信仰”一开始就融入了不少中国传统(包括道教)的东西。但“十王”为道教接受并成为一种“信仰”出现应是较晚的事了。

道教不但直接利用了佛教的“十王”,而且吸收了与此紧密联系的“地狱思想”,道教中有不少描述地狱的典籍,但如稍作观察就可发现,这些内容也多是来源于佛典的。如《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一卷)中所说的“九幽之府”即为地狱;《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一卷)中即有《九幽地狱品》;《太山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一卷)有犯戒者堕入地狱,遭钢刀之劫的描述;《太洞玄灵宝三涂五苦拔度生死妙经》(一卷)即有“三涂”(地狱、畜生、饿鬼)、“五苦”(刀山、剑树、钢柱、镬汤、吞生与吞炭)的描述;《太山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一卷)亦述“地狱诸苦”;《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五卷)又言诸天考纠之官,二十四地狱以及善恶报应之事等等。总之,道教有关“九幽”、“二十四狱”之类的“地狱”内容很多,但大都是来源于佛教的。如果人们了解佛教典籍中有关地狱的内容,道教中同样内容就一目了然,故此处对道教地狱的具体内容就不需多赘了。

道教与佛教在基本理论、宗教仪轨等方面虽有很大差异,但道教汲取佛教“十王”、“地狱”之类与佛教“创造”此类内容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换言之,如果道教与佛教没有共同的目的,它完全没有必要吸收佛教中的这类内容。它们的共同目的,就是“劝善戒恶”。如《太上太清拔罪升天宝经》(一卷)中借太上之口,告众生曰广众生造业,死入地狱”;《太山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二又谓罪福如影响,吉凶若车轮,为善得善报,为恶受恶缘,皆自蒙其福,莫不由本身”;《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一卷)谓行此六事(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酒、畏敬),得生天人之上,优游飞仙。”又谓行六善事(布施、持戒、忍辱、劝化、奉法、好生)“得生人中,富贵常遂,所向如愿”,甚至后世得生人王。至于那些不忠不孝,骂詈善人,不敬三尊,谤诬鬼神,反逆不顺者,死必遭灾殃,死入地狱;《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一卷)又述“人死轮形,各随先业”,“今生所受,从先业来;见世所种,作过去业”,“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为大戒。如犯此者,必受惩罚等;《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一卷)讲“大献之法”谓“罗列珍果,供养十方众圣及道士,可拔除罪苦。又讲业报轮回,传授十戒,谓犯戒者堕入地狱,遭风刀之劫”;《太上救苦天尊说消愆灭罪经》(一卷)又谓“凡在世犯一切罪如烹宰六畜,不敬父母,以至犯十恶五逆等者,身殁之后人地狱日夜受苦;《洞玄灵宝道要经》(一卷)言“道在至孝,不孝非道也”。又谓“生犯王法,死人地狱”等等。总之,道教以“劝善戒恶”为目的改造了不少佛典中的有关“十王”与“地狱”的内容。这里最值得提及的是收人《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的《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此经称太上老君于西那玉国郁利山中广为十方说因缘事时,答真人海空智藏之问。太上老君祥说父母于子女恩重如山,并现神变,展现地狱内不孝之子受恶报酷刑之相和天堂内孝子受善报福庆的情况,经的主旨实为劝善戒恶。但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孝”,其文中的真人名为海空智藏,跪向太上老君求问,暗中讥讽佛教不孝。佛教为了适应中国土壤,堵住儒家的攻击,制造了《佛说父母恩难报经》,道教又模仿行之,并以“地狱”、“天堂”照应,了了分明,其目的是完全一样的。

道教在改造利用佛教“十王”的同时,差不多原封不动地照搬了与“十王”紧密联系的“七七斋”之类。

明作牒状,奏上之曹,善恶童子,抄记玉历,当生快乐之处。

并同佛教一样,反复提醒人们要重视这些斋日。此类例子,在道藏中也可找出许多。如《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一卷)说广若善男子,善女子闻此戒经(指《二十四门戒经》),心生欢喜,恶业便除,能舍悭贪,将清净财,读所传经戒,发起回向,持心精勤,若为亡人临送之夜或经初七乃至终七持诵此戒,即得魂飞净境,往生天堂。”这里强调了“七七斋”诵《二十四门戒经》的重要性。再如《太上真一报父母恩重经》又谓“若感有人能为父母多修斋供,广造真经,读诵受持,教人尊奉,当知是人及于父母承此果报,即得长生,给养自然,心灵快乐。或荐之没,七七修斋,诵灵文以资魂识,不历涂毒,便行生天,身诣玉京,神游京阙。或因父母疾病缠绵,建立道场,修崇道法,其病即愈,平复如常,或因父母险厄因系……但能恭洁念道修斋退殄,灾殃消除,免堕幽涂,生于正觉”。这里同样强调了“七七修斋”的重要性。《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经》又谓:“天尊告真人曰:汝等欲救亡人,当舍寿之时,诸方觅师,为亡人宣戒忏悔,即为转读路上圹所……至七七日、百日,割减造经及像,斋戒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尺缯幡悬在长竿,若不得办,即小幡七尺,造灵宝及五苦之经读诵,昼夜七遍,亡人七七之内,定其罪名,百日之中,配人五道。向说此经,救亡人之苦,此法最为第一。”这里明确指出“亡人在七七之内,定其罪名;百日之中,配入五道”,特别强调了在“七七斋”,百日斋时作法事及诵经的重要性。

《太上老君说上七灭罪集福妙经》(一卷)还给贫穷人指出了一条捷径,说“其男子女人,生身果薄贫穷,纵知上七无力修奉,可以酌水献华,望北斗稽首,念北斗十天天尊及本命真君名号,皆得延生注福……若善男子、善女人一生恭敬转念此经,信受三十年者,天曹有字,地府除名,禄尽寿终,不居幽界,一迳升天,十王案上,永绝姓名”。

同样,道士在“七七斋”时给俗人作法,也可得到好的结果。《七元真经》托七真曰:“若来世有道士志慕仙品,或居山谷,或居朝市,遇有灾难,刀兵水火疫,每兆民死伤,能为发心烧香燃灯行道,一七、二七、三七……四十九日,日夜燃灯,召我七真01灵大神建此帝七元消灾,宝斋启谢,北阴削落,死藉度却,丰都永离。”

总之,道教的“过十王”,作“七七”之类多是来源于佛教的,只不过在某些具体方面,说法不同而已。

1999年夏,笔者同孙修身先生及杨富学同志去甘肃庄浪县考察关山地区的佛教石窟,想到我们在一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时孙先生的音容笑貌和对学术不断追求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天不爱宝,竟然如此!没有想到孙先生已离开我们近一年了!谨以此文悼念先生,愿先生神游净土,永得安息吧!杜斗城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