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
9011400000012

第12章 敦煌《五台山图》中的道路交通简论(1)

马德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

公元950年前后建成的敦煌莫髙窟61窟,绘有一幅总面积达40多平方米的《五台山图》,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形象地图。它不仅详细地描述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神居仙境,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了公元八九世纪之际的唐代从今天的河北正定向西北至五台山又向西南至山西太原之间的山河地形、道路桥梁、关隘城镇、驿站客栈等以及来自天南海北的各类旅行者和交通运载工具,是极为珍贵的交通史文献。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五台山图》作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使其重要价值不断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

《五台山图》的出现和广泛流传,当为佛教的文殊信仰普及所致。传说中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据唐史记载,早在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吐蕃王朝曾遣使至唐朝求取《五台山图》;公元840年,日本和尚圆仁一行曾得到过五台山僧义圆和尚所赠《五台山化现图》,此事记录在圆仁着《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入唐记》)中。敦煌地区大概也是从这一时期(中唐)开始盛行文殊信仰,这一点从当时敦煌石窟中绘制大量的文殊菩萨画像和塑像即可证明。公元950年前后,为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敦煌属瓜沙曹氏归义军所管辖,执政者为节度使曹元忠,是石窟营造活动的倡导者与身体力行者。当时敦煌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佛教活动兴盛。曹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不论中原属哪个朝代,都遣使朝贡。曹氏使臣中可能有不少人到过五台山,所以在敦煌文献中发现的十世纪前期的《五台山行记》、《五台山胜境赞》等文书,可能就是由使臣们从中原带到敦煌的;使臣们也可能带来过五台山的地图。在这种背景下,节度使曹元忠为窟主营造了莫高窟第61窟,窟名“文殊堂”,中心佛坛正中塑制的主尊为骑狮文殊菩萨,像后的主壁(西壁)几乎是用整壁绘制了被认为是文殊道场的《五台山图》。这就是现时最知名的敦煌石窟《五台山图》。曹元忠营造“文殊堂”的用意,旨在用佛教的智慧教化他所管治的百姓及周边各民族,以求得偏安一隅的曹氏归义军政权的生存和发展。

《五台山图》是一幅象征性的地形示意图,图中所有的建筑都是象征性的,与实际外观不符;而且,州县城池在画面上均小于寺院,村镇及店铺均小于兰若、草庵,这是为了突出五山作为佛教圣境的主题;同时,图中许多建筑形象如城池、寺院、桥梁等,都带有浓厚的敦煌地方色彩。因此,《五台山图》在绘制时应参照了中原底本,但整个的设想和布局,是以敦煌当时当地的情况及莫高窟第61窟内的条件为主要根据的;又据孙修身先生等考证,图中的“湖南送供使”出发于公元947年之后;图中有一些关、城在唐代不见记载,当为五代时期新设置的,因此61窟所依据者可能是五代时期新出的底本,其年代不会早于947年。

《五台山图》的下部,以五台山为中心,两边分别绘制了河北道山门东南路五台山至镇州和河东道山门西南路五台山至太原的道路;从镇州出发向西北方向,途经行唐县、龙泉镇、石觜关镇等城镇村落,翻越太行山大复岭至五台山,是为“河北道山门东南路”;从五台山出发向西南方向,过五台县,途经定襄县、忻州治所秀容县,南下过石岭关至河东节镇并州太原,是为“河东道山门西南路”。

自古出入五台山有四条道可行:南面二道,即东南从河北道镇州,西南从河东道并州至五台山;北面插图1《五台山图》绘河东、河北出入五台山示意图《五台山图》所绘镇州至五台山的路线是:河北道镇州一新荣之店一灵口之店一柳泉之店一龙泉之店一永昌之县一石觜关门一石觜关镇一青阳之岭一河北道山门一五台山。

《人唐记》所记镇州至五台山的路线是:镇州一20里至使庄一20里至南接村(属灵寿县)一25里至行唐县一25里至黄山八会寺(上房普通院)一20里至刘使普通院一25里至两岭普通院一30里至果菀普通院一30里至解普通院一20里至净水普通院一30里至塘城普通院一15里至龙泉普通院一20里至张花普通院一10里至茶铺普通院一10里逾大复岭一20里至角诗普通院一30里至停点普通院一西北至五台山中台。

-者所绘、记之同名同地仅镇州一处;异名同地者当有如下一些:新荣之店——使庄、灵口之店一南接村(属灵寿县)、柳泉之店一净水普通院、龙泉之店一龙泉普通院、青阳之岭一大复岭等。现就图中部分画面作些简要说明。

山。但由于河北道北部及河东道以北地区,所居多为游牧民族,不似中原人笃信佛教,所以,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参拜者,一般都是从南边这两条道路出入五台山。唐朝时期五台山周围的交通状况,特别是太原和正定的两条道路,在当时就为人所熟知。公元840(唐文宗开成五年)4月21日,日本和尚圆仁一行就是从河北道镇州出发向西北进发,29日到达五台山;同年7月5日,圆仁一行离开五台山向西南,13日到达河东太原府。圆仁着《入唐记)详细记述了沿上述路线出人五台山所经过的城镇村庄、道院、客找、山川河流等。1986年,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中,专列《五台山进香道》章,对《入唐记》的记载作了详细考证和阐述。很明显,此“五台山进香道”即《五台山图》所绘“河北道山门东南路”和“河东道山门西南路”。1990年,杜斗城先生在《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并研究)一书中也提到这一点,但仅仅是臆测,未作说明。

笔者通过细读《人唐记》及严耕望先生论着,并对《五台山图)的仔细考察,就图中所绘出人五台山的道路即圆仁所记其出人路线而论,感到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说明,如《五台山图》中的这两条路线并没有按照实际的地理方向、位置绘制,而是根据画面的整体布局分别作S形构图处理,这里虽然没有交叉造成的混乱,但一般人很难看出这一点;又如《五台山图》中地名与《入唐记)地名大多不相一致;再如,《五台山图》中的州县城池在画面上均大大小于寺院,村镇及店铺均小于兰若、草庵,这是突出了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境的主题。所以,图中的州、镇、店之类均是象征性的,均非当时规模,图中亦非按比例大小制作。因此,《五台山图)还有大量尚待研究的问题。故笔者不揣冒昧,草成此文,对《五台山图》在所绘城镇村落、道院、客找等,依原图分河北、河东两道作进一步的考证和论述。(插图1)河北道镇州河北道镇州,史为常山郡,即今河北省正定县,唐代置镇州,又为成德节度军治所;五代后唐时为真定府一成德军,后晋时改恒州一顺德军;后汉时仍称镇州,即《五台山图》绘制之时代。一般认为,该图依据唐代底本所绘,唐时与后汉时镇州及成德节度军治相同。

河北道山门东南路唐之河北道即今太行山东麓、黄河以北的河北省境内;河东道山门,史籍无载,从画面上看似在今五台山之东的太行山麓河北与山西交界处;山门东南路,即出五台山向东南通往镇州的道路。

湖南送供使“河北道镇州”城西侧下方,有一支庞大的人马队伍正陆续从小桥上经过,上有榜书曰“湖南送供使”,即是从湖南到五台山朝拜的使团,据记载,这里所指,当为10世纪初马殷在湖南地方所建立的“楚国”国王于公元947年遣使往五台山施送香茶一事;湖南指洞庭湖以南地区,位于五台山东南,进五台山必然要从镇州经过,走河北道东南路,画面上是湖南送供使团的驼队、马队出镇州城过桥的场面。

新荣之店及新罗送使在“河北道镇州”城西侧上部,绘有一座简单的歇山顶小屋,在傍书曰“新荣之店”,小屋旁绘两名店员正在迎接客人;来客一行三人一马,有榜书曰“新罗送供使”。新荣之店应该在圆仁所记镇州城北20里的“使庄”。新罗史称高丽即今朝鲜;新罗僧人上五台山事,《入唐记)就有多处记载;敦煌文书中《五台山赞)中也有“滔滔海水无边岸,新罗王子泛舟来,不辞白骨离乡远,万里将身到五台”的颂辞;《游五台山巡礼记》中还有“看新罗王子塔”的记述,而《五台山图)中也绘有“新罗王塔”;图中还有一幅表现正在进人五台山的“高丽五使”……这一切都表明五台山与新罗国的密切关系。本画面是新罗国遣使往五台山送供的历史记录,画面所示为新罗使臣从五台山东归的途中。而“使庄”则可能是因接待从东往西来的各国和各地往五台山的使者而得名,新荣之店即是该庄一处能够接待使臣的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