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
9011400000021

第21章 龙门北市香行像窟考察(1)

张丽明

龙门石窟研究所

北市香行像窟(编号1410)位于龙门西山南段的崖面上,是武周时期开凿的一座中小型洞窟。南距北魏窟古阳洞5米,北距药方洞2.8米,窟的右上方为六狮洞,下方为来思久龛。此窟与栈道之间约4米,从窟底至现路面大约相距9米,坐西向东,背山临河,远处遥对,视野开阔,地望颇佳(图1)。但由于年久石窟顶部巳崩塌。窟门呈敞口,顶部露天,外观上看已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窟形原貌。由于位置比较高,前人未曾作过专门报道。1998年,笔者在龙门系统地调查了该窟的遗迹,发现内中另有小龛与雕像28个。有关香行像窟,仅在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编着的《龙门石窟的研究龙门石刻录目录》(座右宝刊行会,昭和十六年八月)中收有条目,未见有录文。笔者期望通过对龙门香行窟造像分析,找出龙门石窟武周时期遗迹共存的现象,能有助于研究这一过渡时期的佛教艺术样式的演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北市香行像窟主室的概况

北市香行窟东西进深1.65、南北宽L68、高1.72厘米。窟沿前部已崩毁,现存孤面深仅62厘米。南壁与北壁壁面东半部是沿山崖斜坡节理残断。南壁东西残深1.19、北壁东西残深1.52厘米。地面平整,无雕饰。环三壁后半部下方设相联的基坛,高约17厘米。坛上造一铺三尊像。对比其它唐窟造像来看,原窟型应为一圆拱形,穹窿顶窟。主像居于窟内正壁(西壁)高70、座高56、肩宽36厘米。惜头部已残损。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有僧只支,左手扶膝,右手弯曲于胸前(手已残断)。宽肩、挺胸细腰,身体健壮。服饰衣纹线条呈圆孤纹,简洁流畅。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座上(束腰部位雕成球状物一匝)。莲座上部有三重、下部有双重宽厚翘莲瓣纹(图2)。

南北壁二胁侍菩萨均身高115-116、肩宽22-23厘米。头部均残损,束高发髻,颈有三道横纹,南壁菩萨颈部饰双重(素面内环外桃形)项圈,袒裸上身,乳部、腹部肌肉丰满,斜披络掖,胯部向主佛一方扭动。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身披联珠细璎珞,并在腹前交叉穿环。左臂贴于胸前,右臂下伸,拇指和食指捏帔帛曳地;帔帛自双肩处分垂体侧。圆润的肌体,与轻薄服饰,更显得生动柔和婀娜多姿。丰厚的双足踏在圆形束腰翘角仰覆莲台上。北壁菩萨造型与服饰和南壁基本一致。惟不同之处,在残存的高发髻表面环有一周细联珠纹饰,胸中部有一块高22、深9厘米残迹;右手斜贴于胯部,左臂下伸,手提净瓶,帔帛自双肩下垂绕过腕后曳地;胯部亦向主佛一方扭动。袒裸上身,下着长裙,腰饰同南壁菩萨。无璎珞等装饰。

北壁东端上部有一方题记,均为阴刻唐楷,高49、宽30厘米,铭文为纵行排列,文曰广北市香行社社官安僧达录事孙香表史玄荣常行师康惠澄张玄訾(辩)孙元楷、陶善意宫孝敬郭弘济王思泰柏玄泰刘元佑赵思言赵待客李智绪兰敬宾何难迪房玄林守约单雅市康静智张玄福卫善庆件社人等一心供养永昌元年三月八日起手。

二、主室内三壁小龛概况

窟内环西、北、南三壁壁面,分布有28个小龛现依所在壁面分别编号,北壁15尽,西壁10龛,南壁3龛依北、西、南之序叙述如下。

北壁:在北壁东端为,长圆拱龛,高20、宽11、深3厘米。内雕一身立菩萨,此像表层残损严重,装束及动作模糊,残高16厘米,足踏圆莲台。

N2位于化右上方,长圆拱龛,高14、宽8、深3厘米。内雕一身立菩萨,头残损。袒裸上身,斜披络掖,胯部右摆,右臂斜举上扬,左臂下垂,提净瓶。帔帛自双肩处分垂于身体两侧,足踏圆形仰莲台。龛下有一方题记残文,高8、长10厘米,文曰:“感冲等世一躯供养。”.

N3位于N2上部,两龛上小型制基本相等,高14、宽9、深3厘米。内亦是一身立菩萨,束高发髻,袒裸上身,右臂斜举上扬,左臂下垂,手横握净瓶。胯部微右摆,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足踏素面圆莲台。

N4分上下两排,各开三个相互对称,大小基本相等的小龛,其中东侧上部一龛稍大一些,其它均圆拱浅龛高15、宽23厘米。内均雕-身结跏趺坐佛,皆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隐于袖内,下坐矮圆莲台。N5位于N4下方,有一长条形,内套圆拱浅龛,高6、长25厘米,深2厘米,内雕一排五身结跏趺坐佛,服饰为双领下重式大衣,双手隐于袖内,下坐矮圆莲台(似未完工)。

N6位于N7右上方,为尖拱龛,高17、宽7、深4厘米。内雕一佛二菩萨。主佛结跏趺坐,服饰为通肩式袈裟,胸前衣领皱折由左向右旋形成下月牙形衣纹.双手隐于袖内置腿上,施禅定印。下坐有茎圆莲座上。二菩萨右侧一身,左臂下伸,提帔帛,右臂斜贴于胸前,左侧一身右臂斜举上扬,左臂下垂,提帔帛,袒裸上身,胯部向主佛一方扭动,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足踏由座中伸出长梗仰莲台。

N7为北臂下部,下距地面23厘米。圆拱龛,高21、宽17、深4厘米。内雕一佛二菩萨。依主像椭形身光残迹看,龛内原主像应为一坐佛。座下系莲梗。二胁待菩萨,内侧臂斜举上扬,外侧臂下伸,袒裸上身,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胯部向主佛一方扭动,足踏由座中伸出长梗圆莲台、主佛下对应处为一香炉,两侧各一身跪式供养人像,左侧一身头戴软仆头贴帽,侧身面向香炉一方,龛外右侧有一方阴刻题记高13长8厘米。文曰:“吴二娘敬造像一铺为夫李茂造一佛供养。”

N8位于N7右侧,圆拱龛,高9、宽9厘米,龛内东侧为一身结跏趺坐佛,高6.5厘米,面部保存完好。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隐于袖内,下坐素面圆莲座。西侧一身立菩萨,高8厘米,左手斜贴胸前,右臂下垂,提净瓶,足踏圆莲台。龛下有一方记高7、宽7厘米。文曰:“杭州余杭县胡文节造佛一区造菩萨一区。”

N9位于N8的上方,圆拱龛,高7宽8厘米,依壁面向内凿人1厘米,内雕二身坐佛,均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高肉髻,面相呈圆形,五官端正。双手隐于袖内,结跏趺坐于低圆莲座上。

Nl0为一长方形浅龛,高5、长10厘米,内雕三身结跏趺坐佛,均着双领下垂大衣,双手隐于袖内,下坐圆莲座。

Nu位于西侧,圆拱龛,高8、宽7厘米。内雕一坐佛,服饰与姿势与相同,但佛像盘腿依地而坐,无雕佛座。龛下有残字字迹漫灭,仅存“……信造%21与化2卜2二龛并列为一组双龛。为长圆拱尖楣龛,高17、宽9、深3厘米。内雕一身立菩萨,袒裸上身,右手斜举上扬,左臂下垂,握净瓶。胯部向右摆,帔帛自双肩下垂身体两侧,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足踏覆莲台。长圆拱龛,高16、宽9、深4厘米。内雕亦是一身立菩萨,胯部向左摆与相对,左臂斜贴于胸前,右臂下伸,提帔帛,下踏圆莲台。在龛上方有一方阴刻题记高13、宽11厘米。文曰佛弟子姚仁惠及妻王氏为子凤儿患疾恙造官音一躯更为亡咣子造世至一躯,原同斯福。”

位于龛下侧,长圆拱龛,高14、宽8、深3厘米。内雕一身立菩萨,头部残损,束高发髻,袒裸上身,配顶饰,腕钏。斜披络掖,右臂斜举上扬,左臂下垂,提净瓶,胯部右摆,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身体重心倾于右腿,臀部下坐,下身显得腿短。足踏束腰仰覆莲台。龛下一方框内有一身未完工的供养人像。

位于北壁上部,东临香行铭文。分上下两小龛。圆拱龛,均高9、宽9、深1厘米。内均雕西壁.在主尊座位左侧,与之相间23厘米,下距坛上14厘米。圆拱龛高29、宽28、深5厘米。内雕一佛二菩萨,主佛高肉髻,面相呈圆形,保存较完整。着通肩式袈裟,双手环抱一圆钵,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座上。二菩萨均袒裸上身,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胯部向主佛一方扭摆。内侧臂斜举上扬,左侧外侧臂下垂,握净瓶。帔巾自双肩处分垂于身体两侧,饰桃形项圈、手镯,足踏圆形束腰仰覆莲台。龛外右侧有一方题记高20、宽7厘米。文曰弟子元行冲为合家造药师佛一躯弟子元允迪元九娘二为病原早恙各造菩萨一躯供养”

W2位于上方,圆拱龛,高19、宽19、深2厘米。龛内中央留有一椭形身光残迹,推测该处原应为置主像结跏趺坐佛的位置。两侧二菩萨、束高发髻,均袒裸上身,内侧臂斜举上扬,外侧臂下垂,提帔帛一角,胯部微向主佛一方扭摆,饰项圈、腕钏,帔帛自双肩处分别垂于身体两侧。足踏圆莲台。

w3位于W2之上,圆拱龛,高18、宽17、深3厘米。龛内的情况与W2相类似,放置主像的位置仅存身光的残迹,其中南北两侧菩萨,均袒裸上身,胯部向主佛一方扭摆,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内侧臂斜举上扬,外侧臂下垂,提帔帛一角,足踏由座中伸出有梗莲台上。

W4位于W3之上方,与之下边W3、W2、W,纵向排列有序。圆拱龛,残高12、高14厘米。内雕三身立像,因壁面残伤,造像模糊。

在主像佛座的右侧,与相对应之处,则w5圆拱龛,高26、宽23、深3厘米。内雕一佛二菩萨,主佛头有高肉髻,面相方圆,着通肩大衣,右手扶膝,左手掌心朝上置腿上,施降魔印。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座上。菩萨均袒裸上身,斜帔络掖,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内侧臂斜举上扬,拇指和食指相捻,伸三指,外侧臂下垂体侧,胯部向主佛一方扭摆,饰项圈,腕钏,足踏圆形束腰仰覆莲台。

W6位于W5之右上方,圆拱龛,高22、宽21、深3厘米。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像背后有圆形头光。

着通肩袈裟,左手扶膝,右手撑心朝上置腹前腿上,施降魔印。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座上。菩萨均袒裸上身,斜披络掖,内侧臂斜举上扬,左侧菩萨左手提净瓶。装束与动作以及足踏的莲台皆与W5相一致。龛下有一方题记高10、宽17厘米。文曰:“武周长安二乘弟子崔十四I为一生多病敬造弥陀仏一龛法界仓生供斯福长安二乘五区十五造。”

W7位于W6的左侧,两个浅圆拱小龛,均高6、宽5厘米。内均雕一身结跏趺坐佛,服饰为双领下垂式,双手隐于袖内,下坐圆莲台。

W8位于W7之上方,长圆拱龛,高19、宽12、深3厘米。内雕一身立菩萨,胯部右摆,袒裸上身,右手斜举上扬,左手下垂握净瓶,斜披络掖,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饰项圈,腕钏,足踏素面圆莲台。

W9位于W6之上方,长圆拱龛,高27、宽16、深4厘米。内雕一身立菩萨。头部残损。胯部右摆。

袒裸上身,帔巾自双肩处分别下垂体侧,右手斜举上扬,左手下垂握净瓶。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饰项圈、腕钏、服饰质地轻薄,紧贴身上。足踏素面圆莲台。龛的下方有块残高7,长19的题记,因风化严重,字迹漫漶不清W10为西壁最上部,圆拱龛,高18、宽21、深4厘米。龛内主像与W2、W3相同,仅留下被盗的残迹。

二菩萨,左侧一身,右手上扬手持麈尾,左手下垂体侧,右侧菩萨,双手下垂,右手持物不清。均袒裸上身,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足踏素面圆莲台。龛下有方题记高9、长13厘米。文曰佛弟子刘仁腐为法界仓生敬造。”

南壁:南壁较对应处北壁风化严重,现仅存三个小龛。S位于南壁立菩萨手部下侧,圆拱龛,高20、宽23、深4厘米。内雕一佛二菩萨,主佛头残。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有僧祗支。双手隐于袖内,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座上。左侧菩萨,右手斜举上扬,撑托一圆形物,左手下垂,右侧菩萨左手斜举上扬,撑握帔帛一角下扬。均袒裸上身,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帔帛自双肩下垂,胯部向主佛一方扭动,足踏低矮双重圆莲台。龛外右侧有方题记,因题记东沿已残,残高10、宽5厘米,文曰:“蒲州虞乡县人侯守宝为父母造佛一铺供养。”龛的正下方,刻长方框内雕二身半跪式供养人,西侧一身,双手拱拳置胸前,东侧一身,双手持一长柄,头戴尖帽,面向正前方,作礼拜状。此像应为小龛的功德主。Sz位于S,东下侧,长方形浅龛,高9、长20、深2厘米。内雕三身结跏趺坐佛,着双领下垂式大衣,内有僧祗支,双手隐于袖内,下坐圆莲台。

位于S,之上方,龛东沿与崖面斜坡残损处重合。圆拱龛高11、宽7、深2厘米,内雕一身立菩萨,头束高发髻,右臂斜举上扬,左臂下垂,袒裸上身,下着长裙,腰束巾,是踏素面圆莲台。

上述龙门石窟北市香行像窟内现存二十八个小龛,综合这二十八个小龛的情况,试述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铺三尊式,即主尊(坐佛)并二菩萨胁侍。龛形、圆拱形、共有九例。这九例龛内均素面无雕饰。仅界6内主尊背后有圆形头光。在N7龛的正下方刻有香炉、两侧各一供养——即施主本人。主尊为结跏趺坐佛。除~7、界2、%3、%1龛内主像被盗或个别模糊,81龛主尊为双领下垂式大衣,其余四龛主佛均着通肩式袈裟。以施禅定与降魔印为主。主佛袈裟的衣质轻薄,简单流畅。二菩萨均胯部向主佛一方扭摆。袒裸上身,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惟南壁一身原始菩萨造像,身披有联珠细璎珞并于腹前穿环,其它立菩萨均不见有璎珞,只配戴项圈、腕钏等装饰。

一铺一尊,即主尊为一身立菩萨。雕于长圆拱龛或圆拱尖楣龛,共有九例。装饰表现在菩萨足踏圆莲台,或素面圆形束腰仰覆莲台,或其表面雕刻单尖莲瓣纹。菩萨的形像更为写真。袓裸上身或斜披络掖,以阴刻弧线的深浅刻划出丰厚的乳房、腹部、腿部肌肉。胯部向右摆,或者一手斜举上扬,一手提净瓶,或者一手斜贴于胸前,一手执帔巾一角,下着长裙,腰束巾,向下垂作三角形。饰项圈、腕钏,身躯倾斜呈“S”形,柔姿绰态,已改高宗时期平胸、呆滞之态,既使身躯有线条的刻划,但无婀娜多姿的体态。另外,这些单独的观世音造像,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救苦救难的观世音的崇拜。

一铺一尊或多尊式,即主尊(结跑趺坐)坐佛龛形有圆拱形或长方形浅龛两种,共有十例。这种造像形体比较小,排列杂乱无章。龛内一般由一尊、二尊、三尊、五尊等组成,而它们的服饰与动作相同。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施禅定印,双手隐于袖内,下坐素面圆莲台,此外N8龛内,东侧一身坐佛,西侧一身立菩萨面向正前方,属于例外。

这些造像题记中指明主尊的称谓,如长安二年(702年)崔十四娘龛主尊坐佛,题记曰“阿弥陀”;元行冲龛主尊为双手捧钵坐佛,题记曰“药师佛”;姚仁惠为双龛主尊分别为主菩萨,题记曰“官音、世至”;此外,侯守真、吴二娘,及胡文节题记曰“一佛”,故具体称谓不明。还有界9龛题记残而题材不清。只有崔十四娘铭文指出主尊是“阿弥陀”,元行冲龛为“药师佛”,因此,可能与西方净土和东方琉璃净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