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能岗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神户大学文化研究科
我的父亲孙修身,1935年6月26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城关公社汪沟大队方靳寨村的农家。1955年8月考人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59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西北民族学院(兰州)任教。1962年因受迫害而被转到甘肃省张掖地区临泽县水利局从事基层工作。1963年调敦煌文物研究所(现为敦煌研究院)从事石窟考古和佛教美术的研究工作,到逝世为止在敦煌工作了37年。曾任敦煌文物研究所保护组(即今敦煌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所的前身)组长。1982年任敦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1988年晋升副研究员,1993年任研究员。曾被聘任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的兼职教授,并担任顼士生、博士生的导师。
父亲家境贫寒,却从小就有勤奋学习的精神。记得他曾经给我们讲过,由于村里没有小学,要背上干粮,到往返20公里的天王寺小学寄宿学习。大学时代家庭贫困,其学校费用、开支全部由咸阳的姑妈负担。毕业后虽然从事了短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但主要还是30余年间在敦煌那种极端艰苦条件下生活的,并为敦煌学的研究发展及敦煌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贡献。父亲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努力,重视收集敦煌学基础资料,知识丰富,学识渊博,被称为“敦煌的活辞典”其研究范围包括历史、地理、考古、文献、民族、宗教、艺术、中外佛教关系等诸多学科。1979年以来,在国内外书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并出版专着《王玄策事迹钩沉》、《敦煌石窟全集佛教东传故事画卷)等,遗着《敦煌与丝绸之路交通研究》也将由甘肃教育出版社于近期出版。
父亲早年就注意到敦煌佛教艺术中佛教史迹画的价值,并全力投入此项研究,从其论文中可以看出他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对刘萨诃史迹画的研究,在佛教学术界影响很大,被很多学者所引用。他注重史料与遗物的综合研究,记得当年他为了刘萨诃史料的调查,坐着吉普车、骑着马到武威的山中进行实地考察,并做了详细的资料记录。这些长年积累研究的成果,由于出版费用的问题,至今没能出版而成为憾事。
关于佛教东传史迹画探讨,早已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课题,也是父亲数十年的研究课题之一,他的专着《王玄策事迹钩沉》、《敦煌与丝绸之路交通研究》等,都是这些年来的研究结晶。
近数年,对于佛教经典中的《佛说报父母恩重经》的研究,他以敦煌藏经洞的写本为基础,与其他版本、金石铭文、各大石窟的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变画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讨佛教中国化的源流及变化,其成果引起了研究者注目。
敦煌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方,各民族对敦煌莫高窟的开凿有着直接关系。父亲选择了归义军后期政权与甘州回鹘及中原交通为目标,前后发表了《瓜州曹氏年表补正》、《瓜沙曹氏与敦煌莫高窟》、《张淮深之死再议》、《谈与瓜州曹氏世谱有关的几个问题》、《五代时期甘州回鹘与中原的交通》、《敦煌遗书P.2992号卷(瓜州上甘州回鹘可汗状)有关问题考》、《五代时期甘州回鹘可汗世系考》等论文,纠正了前人研究的误点,提出新的论据。这些都是敦煌历史、甘州回鹘史研究的代表作品。然而《甘州回鹘史》一书至今仍未如愿完成,他带着这个遗憾去了彼岸。
对佛教艺术的研究,父亲重视实地考察,以石窟图像资料、遗迹、遗物资料、史书、文献等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不断提出新观点,补证前人研究的不足,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其结果已引起同行的注目。1993年作为特别研究员被东京艺术大学聘任,并应邀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国际学术会议及讲座,其渊博的知识受到研究者的好评。
父亲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正直的一生、简朴的一生,治学谨慎,他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敦煌。在他去世周年之际,学术界同仁为纪念其学术业绩,并策励后学,共同发起并筹备出版了这一纪念文集。前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研究员、日本茨城大学教授文物保护专家茂木雅博先生在百忙中拨冗主编了该文集;还有父亲生前好友、同僚及诸先生、学生也都不辞辛劳提供上等的论文。在文集即将付梓之际,我谨代表我的家人向他们深致谢意。尤其是杨富学、马德二位博士对文集的出版工作出力尤多,在此一并深表感谢。感谢诸位为本书的出版、编辑而献出了宝贵时间,我相信我父亲在佛光普照的三危山下、静静的大泉河边,能够看到还有这么多人在怀念他,一定会发出微笑。
2000年1月16日于日本神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