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
9011400000072

第72章 迭烈逊(3)

其次,迭烈逊一带一度为吐蕃统治区。靖平地区从唐中叶以来就是抵御吐蕃东扩的前沿要冲地带。《钱注杜诗》卷P北防河”下注云开元十五年(727)十二月,制以吐蕃为边害,令陇右道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及诸军团兵四万人,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朔方兵万人集会州防秋。至冬初,无寇而罢。是时,吐蕃侵扰河右,故曰防河也。”广德元年(763)秋七月,吐蕃人大震关,尽取河西陇右之地,一度入长安,783年逼唐就范订“清水之盟”,将黄河以北贺兰山区作闲田,以南从六盘山、陇山,沿岷江、大渡河南抵磨些诸蛮(云南丽江)划线,以西尽属吐蕃,靖平地区人围其中。《康熙志》也云广德后陷于吐蕃矣”。《资治通鉴》云:“(广德元年十一月),吐蕃还至凤翔,节度使孙志直闭城拒守,吐蕃围之数日……遂去,居于原、会、成、谓之地。”吐蕃历来为军事部落建制,部族民众,亦兵亦民,亦牧亦战,战事打到哪里,哪里就为繁衍生息之地。安史之乱后,吐蕃部众大量流布陇右、河西。靖平地区的散落部族在宋代曾被大量招纳,就地安置,曾名为“会州蕃族”。再次,迭烈逊周围地区留下不少与藏语及吐蕃有关的地名。吐蕃势力东进,目的是攻地掳口和掠财,每至一处,建堡设寺。《宋史西南诸夷》吐蕃人寇之径凡十有八,皆筑堡戍之。”迭烈逊位东西跨河之口,居南北通道之喉,吐蕃兵至此,自然也筑堡戍守。在各类史料中,尚未见到吐蕃兵在迭烈逊活动的文字记录,但其它迹象表明吐蕃兵驻扎于此似乎不成问题。在迭烈逊渡河,过车道沟西约25公里有一曰西番窑的地方。该地有废弃窑洞上下数层,从整个外形看,颇似军事堡垒,应为驻兵之地。西番当指吐蕃。“番”即“番”、“藩”,具有屏障之意。《诗》曰四国于蕃”。“蕃”又是古代汉族对外族的称呼,《周礼》曰:“九州之外,谓蕃国。”靖平一带人们习惯上将源自北方的蒙古人称“番子、“达子”、“魅子”,但绝不言西番。西番当指西方的少数民族。其实,吐蕃有“西番”之名早在唐代巳有之。宋初已广泛使用,西夏立国,设十二监军司,布兵二十万设防,其中“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宋史孝宗本纪》:4年5月,“西夏任敬德遣使至四川宣抚司,约发兵攻西番。”降至明代,该名仍旧沿用,李时珍言蔓青(芜青)在内地、西番均有种植。《明史》卷331记初,太祖以西番地广,人犷悍,欲分其势而杀其力,使不为边患,故来者辄授官。”以西番命名的尚有临夏州境内的踏白城。《甘肃地略》说踏白城在河州北,亦番地,城东有银川站,大河经过处。《元史地理志》说有踏白银川站。”踏白城即今银川镇,这里十六国时叫汧川,后来转音为银川,宋初是木征母亲瞎吾叱领地。至今仍叫西番庄。西番窑位砜窑沟水的河沟地带,与迭烈逊有小道相通。由于该地位以毛毛山为主峰的山地向东部黄河谷地过渡地带,东进渡河的最捷便之地便是迭烈逊,所以驻兵于西番窑,意义显而易见。另外在平川区内可知有一百户、二百户、三百户、五百户、八百户、九百户等村庄。这种以“百户”为基层单位名称的作法同样可追溯到吐蕃时代。吐蕃作为封建性质的农奴制政权,随着军事攻势的逼近,兵农一体的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部落制也被带到各领区。千户、百户、十户既是军队编制又是地方基层组织。百户的规模约相当于唐代的里即今自然村。吐蕃退兵后,这些军政性质的团体变成一个个分散的生活聚居群体,正如《宋史吐蕃传》言:“吐蕃自唐季衰弱,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无复统一……”迭烈逊周围还有与藏语有关的地名。会州城吐蕃曾名以“汝遮”,迭烈逊东约15公里处海拔2231米的山峰曰喀拉山,东约40公里一村名毛卜拉,“拉”乃藏语“山岭”之意,显然源于吐蕃人之口。附近之“花麻沟”乃“禹藏花麻”及其部族曾驻牧之地。

结上所述,吐蕃势力在包括迭烈逊在内的靖平地区曾有一段相当活跃的时期。如果上面推测成立,迭烈逊成名.年代当在唐末宋初,至今约千年以上。

就迭烈逊而言,在历史上曾有辉煌,早在汉代就已得到开发,唐代吐蕃占领时期留名而载人史册,明代作为防守蒙元的重要关隘受到重视,军事地位显赫,且名将辈出。下逮大清一朝,内陆腹地一块,军政地位渐次下滑,唯以渡口而用。由于历史的沉积转而发展为道教名山,释门圣地,北武当、迭烈逊之名仅诵于乡民之口而渐渐消匿。

下文简称《康熙志》。

范振绪(1872-1960),字禹勤,晚号东雪老人,甘肃靖远人,生于北京,光绪进士,留学日本,近代着名书画家。方志学家。编有河南《济源县志》、甘肃《靖远新志》,着有《东雪草堂笔记》、《东雪草堂诗稿》、《东雪草堂联语》、《东雪草堂小说》、《夜窗漫语》、《学画随笔》、《书画题跋》、《双十二兰州事变记》、《燕子笺秦腔剧本》等十多种,画有265件。作品多有散佚。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在“关于甘肃省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第二条中决定:恢复白银市(地级),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五乡划归白银市管辖,成立平川区。由于历史、地理原因,以下将靖远、平川一带简称靖平地区。

(IX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至顺元年《甘肃行省政局图)以迭烈逊之名出现。

《甘肃古迹名胜辞典》,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6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388页。

(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1期;《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77年4期。

(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1977年2期。

《甘肃酒泉汉代小孩墓淸理》,《考古学报)1960年6期)

朝全:《口含物习俗研究),《考古)1995年8期。

中科院考古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李朝全:《口含物习俗研究》,《考古)1995年8期。

参阅《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387-392页《秦汉墓葬》条有关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390页《钱币》条。

《甘肃古迹名胜辞典)第45页。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C汉鹯阴城及鹯阴渡口已困惑学者多年,虽进展不小,但分歧尚大。笔者窃以为鹯阴城乃今109国道1548公里处之缠州古城,颜阴渡口乃迭烈逊渡口,容另文探讨。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第5篇《贺兰山的四边》第2节《过大峡)、第3节《红山峡和黑山峡》,上海书店,1937年《民国丛书)第3编,第70册。

《汉书》卷6《武帝纪》。

这种现象在汉魏时期较常见。《水经注河水二》记阚絪曰: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王国维:《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5页,1984年。

(读史方舆纪要》卷62,《陕西靖远卫》。

《明会要》卷75方域五道路。

张思俊、曾世英:《中国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58年出版,《甘肃省》,第40-41页。甘肃省水利局水文总站1防8年3月编,《甘肃省水文图集》,各图均标出安宁渡。

袭世俊:C西夏书事校证》卷41,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487页。

戴锡章:《西夏纪》卷27,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59页。

《甘肃通志》卷10,兰州府皋兰县《关梁志》。

伊国清认为:莎(sua),多年生木本植物,多在潮湿地区及河边沙地上。因浮桥附近多莎草,故名莎桥。见《甘肃古代交通史话),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第140页。

明史地理志》。

O《读史方舆纪要》卷58。

《嘉靖固原州志唐龙兵备道题名记》。

《读史方舆纪要》卷62。

见张维:《陇右金石录》。

《建设打剌赤堡记》。

靖远建卫碑》。

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5,《烽燧篇》。

《明史戚继光传》。

郭厚安、陈守忠:《甘肃古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6页《明史人名索引》,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张尚瀛《会州考》,见徐梦麟《西北文史荟览》,宁夏人民出版社《读史方舆纪要》卷62,《陕西靖远卫》。

张怡荪《藏汉大字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189,2962页。

有关藏语词意幸得学兄李顺庆指点,谨谢。

《钱注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惜未见,引文转引自唐长孺《(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载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3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

《资治通鉴》卷223。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9云元丰四年(1081)十月乙亥,宋熙河路经制使李宪率军进至屈吴山(今平川区共和乡境内,靖远城东北70里),招降以裕藏颖泌萨勒为首的蕃部,进驻打啰城川。打啰城后讹为打拉池。蕃部大首领禹藏郢成四及汪家等族首领六人并其部归附。卷49记真宗咸平四年(1001)以会州刺史択遇为保顺郎将,苏家族屈尾、白马族埋香、韦移族都香并为安化郎将。

《诗经大雅崧高》。

《周礼秋官大行人》。

《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凉州……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复为凉州,广德二年陷于西蕃。”赵彦昭《奉和送金成公主适西蕃应制》一首,见《全唐诗》,另说该诗为崔日用所作。

《栾城集》卷47《贺擒鬼章表》。

《宋史夏国传》。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第26卷。

毛毛山,海拔4070米,藏语为“劣地或不毛之地。”又名毛目山,唐代曾名琵琶山。

(匈)乌瑞:《公元九世纪前半叶吐蕃王朝之“千户”考释》,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二),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53页。

宋史》、《金史》地理志中均记。其藏语意为“左面地方又有石崖”。见张慎微:《靖远古地名读音含意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