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
9011400000071

第71章 迭烈逊(2)

1368年,元顺帝出奔上都,朱元捧兵进大都,坐主中原。明代直辖疆域比起蒙元时代有所退减,边防线缩至长城一带。查《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与后元势力在靖平一带基本上是隔河而治。明代九边重镇,“分统卫所关堡,环列兵戍。”靖虏卫属眚镇之一固原镇。固原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关中西北,明抚臣马文升言平(凉)巩(昌)为关陕藩篱,而固原为平巩屏蔽,平巩有警则关陕震惊,而固原一带,尤不可无备。《固原州志》云固原长壕大堑,连山竣极,四塞之接而襟带固也。”“固原居中而执而枢,左顾则赴援绥、灵,右顾则迎甘、凉,击长山之蛇以合左右之节,逐中野之鹿以成犄角之形,固原实有焉。”而靖虏卫“面山背河,地势险阻,九边考靖齿(虏)去敌最近,北面滨河,遇冬冻合一望平地千里,寇若从贺兰山后踏冰驰踔,势如风雨,未易御也。沿河置戍固不可缓。”迭烈逊更是地居卫北,临河而立,可举目望敌,最不容易忽视的是位“寇”踏冰离河上岸之处,有咽喉总辏之势。“置戍固不可缓”之急,就连靖虏卫也是应迭烈逊巡检苏镛之奏而设。《建设打剌赤堡记》:“先是城之北有堡曰迭烈逊,密迩雪山黄河,国朝于此分布屯军,置巡检司衙门。每岁增以戍兵,盖防河冻鲁出之患也。”《建设永安堡碑记》广国初仅设-堡于河上御寇,曰迭烈逊,嗣因鲁犯不能守,正统年间复请堡之南创建靖远卫,堡之东重修打剌赤,以御之。”《巩昌府志》明记明于迭烈逊设兵而防乃“防河冻而已。”事实证明,这一地区确亦战事频繁。

“时河南(河套)犹有元遗孽,潜伏林莽,乘间窃发,扰攘边境。”自正统、成化以来,虏酋数经是堡(迭烈逊堡)人寇中原,军民累遭荼毒,本堡(打剌赤堡)警惧甚严。”“正统三年七月,靖远卫成。先是阿台屡以其众犯甘、宁间,复遣轻骑自迭烈逊乘冰渡河潜窥会宁,以图南窥。”《康熙志》云广(隆庆元年)冬十二月,匈奴宾兔则迭烈逊乘冰渡河,率轻骑二千寇大白草、郭城驿,经靖鲁(虏)城西肆掠。”“又一种自迭烈逊老龙湾乘冰渡河由旱平川、打喇赤入犯安会地方。”北元势力的多次入犯,致使明王朝颇为犯难,不得不加强迭烈逊的防范设施。明初所设巡检司曾一度改移,不久复设,筑堡屯兵戍守,并扩大建置规模。《康熙志》记城周三百五十步”,“傍置空心楼一座,以资了望”。迭烈逊巡检司“管墩台十二座,有边墙七十里。”堡城早巳塌坍殆尽,仅留北武当神庙遗所数间,边墙尚有部分留存。墩台大多不见踪影,唯有十里墩台独迎风霜数军年。十里墩台位黄湾东北至水泉堡的季节河谷西边的山巅。整个墩台基本保存完整,从谷底仰望,颇有气势。笔者曾于1996年2月20日上山探察。该墩台残台呈底大顶小的四方形。依山形构建,基本呈正南北向,南侧保存较好。东北角完全坍倒,东南、西南角尚好,西北角被壅土掩埋,由此处可上墩顶。墩台底基东西宽6米,南北长9米,全部采用当地产红砂岩石块堆切,很是坚固。保存较好的南壁高达24层,每层石块厚约17厘米,残高达3米多。每块石约长52厘米,宽约35厘米,厚约18厘米,重达几十斤,需一至二人搬运。整个壁面东、南壁有凹槽,南壁有两槽,深,宽约22厘米,东壁槽深、宽约27厘米,应为守卒利用绳索上下攀缘使用。《太白阴经》有云在台侧上下软梯,上收下垂。”北壁离地第9层一岩石块面上有37X9厘米的凹面,恐为书写墩台名称所用,但不见字迹。立墩顶远眺,迭烈逊、二十里墩、水泉堡等戍所一览无遗,四周数十里景致尽收眼底,使人不得不暗叹古人选址之眼力。

十里墩的形成与规模可做如下判断。《明史余子俊传》记成化十年(1474)延绥巡抚余子俊大筑边墙,“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百置敌台、崖砦,备巡警……凡筑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砦八百十九。”看来边墙之墩台有大、中、小之分。戚继光所筑台高五丈,分三层,宿百人,铠仗具备。应为最大者。明韩霖《镇守要录》云.“每墩以五人居之,红旗五竿,火器、木石、钩刀、枪弯备具,上多积狼粪火种。”这一说法得到西北师范大学水塔区出土的“深沟儿墩”刻石的佐证。十里墩的规模与“深沟儿敏”同属最小类,令数人守居,尽燃火举烟之职。迭烈逊防御系统在抵制北元势力的骚扰,保证靖平一边局势安稳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淸一统志》记该地区“人习武艺不惮攻杀”。《巩昌府志》记.“靖远卫,旧迭烈逊一巡司耳……九边皆推其人勇猛善战,敌人号为拾儿,军避之”。《明史马文升传》记:文升“振巩昌,临洮饥民,扶安流移,绩甚着。是时,满都鲁等比岁犯边。文升请驻兵韦州,而充伏诸堡待之,遂败寇黑水口,擒其平章迭烈逊,又败之汤羊岭,斩首二百,名其岭曰得胜坡勒石纪之而还”。该处迭烈逊被看作是人名。依笔者看似乎为地名解释更为妥当,即在迭烈逊附近俘获其平章,上引文贺宗哲事可为一旁证。

迭烈逊一名今已不用,其意令人费解。范振绪《靖远新志》言迭烈逊为蒙语,意为芨芨草,黄湾一带俗称席芨,常用来编织背萎,捆扎扫帚,疑为元代命名。张尚瀛在《会州考》中同意为蒙语,但意作“要塞”解,也定为元代命名。然查《读史方舆纪要》,顾氏早已指出迭烈逊堡,卫北九十里,西夏所置,元因之。”虽未解其意,但因其创置于西夏,显然解释为蒙人所置不可信。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迭烈逊是党项所留呢?笔者认为也不是。迭烈逊应该是一句藏语,为吐蕃势力东扩时所留。考释如下。

首先,迭烈逊在藏语中可找到相应的对音词即:thorengssong。thorengs为“黎明时,东方发白时,寅时”,“song”藏语动词走的命时”,两词合并即“明天去”之意,可解释为在军事征战、行军、商旅行进途距该地较远,当日不能赶到,次日方能至此渡河。这种因事名地现象在藏语区时有发生。如甘南地区夏河县一乡名“达表”mdavmod,其藏语意为“箭尽”,因一猎户持弓打猎至此所带箭矢用尽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