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
9011400000098

第98章 SariKUjKur考源——兼论龟兹回鹘与沙州曹氏归义军政权的关系(14)

《智者大师别传》记载:

智者弘法三十余年,不畜章疏,安无碍辨,契理符文,挺天生智,世间所伏。有大机感,乃为着文。

是说智颉智慧非凡,善于讲经说法,但在一般情况下不轻易动笔撰写文章。现存智颉的着述将近有一半是弟子灌顶记录整理的。现将智颉的撰述介绍如下:

《法华文句》,全称《妙法莲华经文句》,简称《文句》,10卷(分为20卷)。

南朝陈祯明元年(587)智颉在建康讲《法华经》,灌顶笔录。当时灌顶27岁,到他69岁(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时修定成书。

此书是对《法华经》的解释。用四种方法进行解释因缘释,从佛与众生的关系进行解释;2.约教释,按天台宗的“藏、通、别、圆”的四种判教理论进行解释;3.本迹释,把《法华经》的前十四品称为“迹门”,后十四品称为“本门”,按本、迹二门进行解释。本、迹在不同地方含义有种种不同,一般以释迦最初成佛时所说之法为本,以此后所说之法为迹以最初成佛时所得三身为本,以以后所得三身为迹;以理、实、一乘为本,以事、权、三乘为迹,等等。4观心释,认为心具万法,以观心领悟佛经所说的义理进行解释。

湛然撰《法华文句记》10卷(分为20卷)对此书有详细解释。

《法华玄义》,全称《妙法莲华经玄义》,简称《玄义》或《妙玄》,十卷(分为二十卷)。

隋开皇十三年(593)智颉在江陵说,灌顶笔录。与《法华文句》同为解释《法华经》的着作,但方式不同。《文句》是按《法华经》前后各品的字句进行解释,此书是以诠释并发挥“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为中心,从整体上来论释《法华经》的“会三归一”(三乘归为一佛乘)、诸法实相的思想。所谓“玄义”,意为深奥之义。

全书以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五种章题(五章)为中心论释。“释名”是就经题论释经义;“辨体”是论此经的法体(主旨);“明宗”是论经的要义,论修证因果;“论用”是讲此经宣示的佛智与效用;“判教”是从各种教法的前后、浅深、优劣来论证《法华经》的优越地位。按照此五个方面来论释《法华经》叫做“五重玄义”。

另外,又用所谓通释与别释两种方法加以解释。“通释”是分别从“标章”(揭示上述五章题名的含义)、引证(对五章一一引证经文加以说明)、“生起”(解释五章前后连接的意义)、“天合”(指出五章或从整体上,或从个别方面对事理、教行因果、自他、说默及所谓三轨、三道)等进行论说)、“料简”(通过十二重问答论述五章之意)、“观心”(以会通相融的方式论五章不外是“心会异(用所谓四悉植和分别悉檀与五章对应说明)七个方面来概略地解释五章含义。“别释”,是分别按五章次序对《法华经)作详细论释。

其中释名部分最为重要,围绕“妙、法、莲、华、经”五字作了繁杂地解释,篇幅约占全书的45,而仅释“法”、“妙”二字就占全书23。在释“妙”时又提出所谓“迹门十妙”、“本门十妙”。这一部分论释了“十法界”、“十如”和“三谛圆融”等天台宗的基本教义理论。

据《智者大师别传),智颉原讲说的内容写出可达30卷,灌顶仅记其“初分”10卷。本文释经超出以往佛教典籍的格式,自具特色,理论自成体系,是天台宗作为独立宗派所依据的重要理论着作之一。

湛然撰《法华玄义释签)20卷为此书作解释。

《摩诃止观》,也称《天台摩诃止观》,10卷(分为20卷)。

隋开皇十四年(594)智颉于荆州玉泉寺说,灌顶笔录。据传前后有三种本:第一本20卷,第二本10卷,皆题《圆顿止观》,佚失;现存本是第三本,过去有人称为“略本”,实为最后定本是智饭依据自己的佛教见解和修持实践而论证大乘禅法的着作。灌顶说此书是智颉“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全书分10章: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其中的“大意”叙述全书内容的概要。“正观”为“正修止观”之略,论述智颉对止观的基本主张,篇幅最大,占全书35,按所观之境分为十项,称为“十境”,即:阴入界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上慢境、二乘境、菩萨境。又以“阴入界境”为论述重点,说“观心”(心,指意识)具有十法门:观不思议境、起慈悲心、巧安止观、破法遍、识通塞、修道品、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无法爱,此即为“十重观法”或“十乘观法”。观想其它境时也按十个方面顺次进行。对天台宗的教理“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三谤圆融”等有比较集中的论证。然而全书仅写到“诸见境”结束。

湛然撰《止观辅行传弘决》10卷(分为40卷)对此书作详细解释。

《维摩经文疏),也称《净名经疏》。隋开皇十五年(595)智颉从荆州重到江都,应杨广之请撰《净名经疏》,同时又为此经写《玄义》。智觊回到天台山后用两年时间重新撰《净名玄义》,并把《维摩经》注释到它的(佛道品),两者合称《净名义疏》,为31卷。智颉临死前派人带着自己的《遗书》及《净名义疏)给杨广送去,又特别提出请将他“前所送《玄义》及人文者(按入文者”或“人文解释”当指《文疏)),请付弟子焚之”,表示对此前所完成者很不满意,要收回焚毁。灌顶《智颉大师别传》载奉命撰(净名义疏》至(佛道品),为28卷。”现存智颉《维摩经文疏)当即此书,但实际上此书后三卷是灌顶撰的。可以推测,智领最后完成的《文疏》是25卷,《玄义》为六卷。

《维摩经略疏》,10卷。湛然将前书略编为此书,后世称为《略疏),而称前书为《广疏》或《大琉)。

《维摩经疏》又称《维摩经略玄》、《维摩经玄义)、《净名玄义》,六卷。此书从释名、出体、明宗、辨利用、判教相五个方面来论释经义,是智颉创用的玄义文体,当即他从江都回天台山后写定的《净名玄义》。

《四教义》,6卷(分为12卷)。湛然在《法华文句记》卷一之中说,智颉为晋王(杨广)原着《净名玄义》)为10卷,此后重撰《净名疏)及《略玄)(前6卷本《净名玄义)),“乃立前《玄)分为三部,别立题目,谓之《四教》六卷,《四悉》两卷,《三观》两卷”。据此,《四教义》原是智颜在江都所撰10卷《净名玄义)中的-部分。“四教”为藏、通、别、圆四教,是天台宗的重要判教着作。灌顶《天台八教大意》可作为参考。

《观心论》,一卷。

《四念处》,一卷。

《释禅波罗蜜次弟法门》,30卷。智觊把禅法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此为讲述“渐次止观”的,对佛教大小乘禅法按照浅深次序作了系统介绍。是智颉在南陈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后由灌顶略为10卷。现存本将卷一、卷三各分为上下,共有12卷。

《六妙门),一卷。此是讲“不定止观”的。智颜在南陈应尚书令毛喜之请讲说。“六妙门原为小乘五门禅之一的“数息观”,包括“数、随、止、观、还、净”六个禅定阶段,然而智颉作了新了发展,提出“但观心源,具足六妙门”,强调观心在达到解脱中的意义。

《童蒙止观》,也称《小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智觊为俗兄陈针而作,讲述如何坐禅,重点讲“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及“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与《摩诃止观》的思想一致。宋代元照在序言中认为此书所述实是《摩诃止观》的“梗概”。

《法华三昧忏仪》,一卷。

《方等三昧行法》,一卷。灌顶记。

《法界次第初门》,三卷(分为六卷)。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简称《觉意三昧》,一卷。灌顶记。

《金光明经玄义》,一卷(分上下卷)。灌顶记。用释名、辨体、明宗、论用、教相五章论释南陈真谛所译《金光明经》,就经题作种种发挥,如以“金、光、明”三字与天台宗教理中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三佛性”等等相比附,进行论证等。

《金光明经文句》,三卷(分为六卷)。灌顶记。对真诗译《金光明经》文句作解释。

《观音玄义》,二卷。灌顶记。论释《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中论“性具善恶”的心性论部分最具特色。

《观音义疏》,二卷。灌顶记。对《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字句所作的解释。

《请观世音经疏》,一卷。灌顶记。

《金刚经疏》,一卷。

《菩萨戒义疏》,二卷。灌顶记。

《仁王经疏》,五卷。灌顶记。

《阿弥陀经义记》,一卷。

《观行食法》,一卷。

《观心诵经法》,一卷。此外还有传为智颖所着述的《智者大师禅门口诀》、《净土十疑论》、《观无量寿经疏》等,真实性尚有待研究。《佛祖统纪》卷25(山家教典志)中还列有17种书目,谓是“缺本”。

天台宗以《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为基本教典,称之为“天台三大部”,而把《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经疏》称为“天台五小部”。这些着述从不同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天台宗的以“中道实相论”、“一心三观”等为特色的庞大的教理体系。

智颉生卒年代,《续髙僧传》卷17《智颉传》谓智颉死于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年67,灌顶《智者大师别传》所记卒年相同,但谓年60。陈垣《释氏疑年录》经考证认为年60正确,断定生卒年为538-597年。但按日历,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巳经进入598年,故智颉生卒年应为539-598年。

《大正藏》卷50第192页上。

《大正藏》卷50第563页中。

《大正藏》卷46第699页上。

参考唐长孺:《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变》,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

《续髙僧传智颉传》,载《大正藏》卷46第565页下。

《大正藏》卷46第802页下。

《大正藏》卷50第352页上。

分别载《大正藏》卷50第194页下、第566页上。

《智者大师别传》及《续高僧传智颉传》、《国清百录》卷二、《广弘明集》卷27。

《国清百录》卷三(遗书与晋王),载《大正藏》卷46第909页下。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载广开皇十五年自荆下邺。”(《大正藏》卷46第148页上)“邺”即建邺,即建业,为晋时旧称。但《国清百录》卷三载智颉(书与晋王)谓再游江都……令着《净名义疏》”。(《大正藏》卷48第809页下至810页上)《大正藏》卷50第567页中。

《大正藏》卷46第810页上。

《续髙僧传智觊传》载令唱《法华经》题。”重视《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认为它们含有佛法圆妙深义,是天台宗特色之一。

《大正藏》卷50第196页上中。

《大正藏》卷46页1页上中。

《佛祖统纪》卷一目录小注,《大正藏》卷49第132页下。

《大正藏》卷46第149页上中。

《大正藏》卷46第149页上中。宋志磐《佛祖统纪》卷6所载之文稍略。

五停心观。即五门禅,包括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分别对治散乱之心、贪欲、嗔恚、愚痴、我见。别相念处和总相念处是修四念住,是分别从身、受、心、法四方面和总体上观想自己身心不净、苦、无常、无我的道理。此为小乘修行的初级阶位,称之为三贤位。此后进入四善根位,即以观想四谛十六行相的初级禅法,行到四个层次的阶位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大正藏》卷50第197页中。

三轨: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三道:烦恼道、业道、苦道。

悉檀(siddhdnta)意为“成就”、“宗”、“理”,一般意为教法。智颜按照其师慧思的主张,将悉檀二宇分开解释悉”当遍讲;“檀”当施讲,说“佛以四法施众生”。四悉檀原出自《大智度论》卷一,即.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文一《大正藏》第46第141页下。

《国清百录》卷三所载智颉《遗书》既再游江都,圣心重法,令着《净名疏》,不揆暗识,辄述偏怀,《玄义》始竟,麾盖入谒(按:指杨广人京)……在山两夏,专治《玄义》,进解经文至(佛道品),为三十一卷:另载,杨广《答遗旨文》:

“灌顶所送最后《净名义疏》三十一卷,至(佛道品),谨即装治……逮旨尔前《玄义》及入文解释,付弟子焚之,即付还使,遣对烧荡。”载《大正藏》卷46第809页下至810页、81页上。

忽)《大正藏》卷34第159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