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
9011400000097

第97章 SariKUjKur考源——兼论龟兹回鹘与沙州曹氏归义军政权的关系(13)

陈后主即位后的第三年(585年),接连派使者人山请智觊到京城传法。智觊认为“道通惟人,王为法寄”便应请入京,在皇宫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等。陈后主下敕在灵曜寺设“禅众”(按文意当为习禅僧众),请智颜传授禅法。在智颉登太极殿讲《仁王般若经》时,陈后主亲临听讲,陈朝的名僧僧正慧唯、僧都慧旷、长干寺慧辩等也到场,有时还展开辩论。当时陈后主正计划“检括僧尼”,要令万余名没有咱籍而经考核佛经不合格的僧尼还俗,因听了智颉的反对意见而下令停止实行。智颉还应请为太子授菩萨戒。

隋开皇九年(589)晋王杨广等率兵攻入建康,陈灭。智颉离开建康,先后到过现在的湖北、湖南一些地方,曾在庐山隐居。隋秦王杨俊“崇敬佛道”(《隋书》卷四十五本传),当时镇守汉口,特派人请智颉出山行道。智颔虽想前往,但因水路遇风未能成行。

(三)智颔与晴朝晋王杨广

智颉在南朝的声望与活动,早已引起隋朝廷的注意。隋文帝开皇十年(590)派人给智颉送去一封信,其中说他敬信佛教,正在大力复兴佛法,平陈的目的是“为民除害”,接着对智颉委婉地提出规劝:

师既巳离世网,修己化人,必希奖进僧伍,固守禁戒,使见者钦服,闻即生善,方副大道之心,是为出家之业。若身从道服,心染俗业,非直含生之类无所归依,仰恐妙法之门更来谤谎。

宜相劝励,以同朕心。(《国清百录》卷二这不外是告诫智亲应当遵守佛教戒律,带领好徒弟,并劝勉其他僧众,安分守己地修行传教,不要从事与自己身份不符合的世俗政治活动,引起世人非议。这封信一方面表现出隋文帝对长期受到敌国君臣尊崇的智觊的戒心,另方面也反映出对这位在南方社会很有声望的高僧的期待。

早在东晋时代道安就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髙僧传)卷五)智亲创立天台宗得以成功,首先靠的是南朝陈宣帝、后主的“外护”,其次是隋扬帝的大力支持。隋灭陈后,晋王杨广(后即位后为隋场帝)任扬州总管,坐镇江都(今江苏扬州),建立佛、道二教的四道场,其中慧日、法云二道场是佛寺,把江南一些着名的学僧招致到自己周围。如成实和涅架学者智脱、法论、慧觉,三论学者法澄、道庄、智矩、吉藏等人,都被他请入慧日道场。智觊是他最敬信的和尚。

杨广任扬州总管的第二年(公元590年)即遣使招请智颜到江都为他授戒奉以为师”。智亲到江都后,对杨广说“我与大王深有因缘”,但对让他担任戒师表示辞让,最后不得已提出四个条件,大意是:

(一)自己“虽好学禅,行不称法”,人们对禅法有不同的评论,请不要在禅法上对他有寄于过大期望。

(二)“身暗庠序,口拙暄凉域间樽节,一无可取”,意为自己不熟悉世俗礼节和规矩,请不要以此来要求他。

(三)“微欲传灯,以报法恩,若身当戒范,应重去就”,是说他本以传佛法为己任,然而如果担任王的戒师,就不能轻易离开;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传法。相反,“去就若轻”又会招人非议。因此,希望不要用去就的轻重来要求他。

(四)“三十佘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既然国家已经统一,佛法再兴,希望能随时允许他出游山水或归山。(见《智者大师别传)、《续高僧传智颉传))

杨广答应了他的要求,在江都举办隆重的千僧会,由智颔为戒师授菩萨戒。这是依据《梵网经)授的大乘戒,有十条重戒,四十c条轻戒o智颔在授戒仪式上为杨广授法名为“总持”。杨广对他说大师禅慧内融,道之法译,辕奉名为智者。”这就是后来杨广自称:“菩萨戒弟子总持”和智镇被世人称为“智者大师”的由来。智觊为杨广授戒后不久,便向杨广告辞还乡,沿江西下。隋开皇十二年(592)智觊先至庐山,后到达荆州,在当阳县的玉泉山建寺,原名“一音寺”,后来隋文帝赐额“玉泉寺”。他又重修十住寺。智颉在此与弟子弘传佛法,闻名来投其门下者很多。他死前给杨广的信中说,在荆州时“听众一千余僧,学禅三百”,甚至引起州官的不安。在智缅住锎州期间,杨广曾两次派人请他回江都传法。开皇十五年(595)智颉再次下江都,应杨广请求着《净名义疏)二十八卷,又为杨广之妻祈祷病愈而举行裔会。

开皇十六年(596)智颔回到天台山,从事传法和着述,并规划扩建寺院事宜,预言寺院将是“王家所办”。此后,杨广虽又派人来请,但因老病已不能出山。智亲在死前口述给杨广的遗书,把杨广赠送给他的香炉、犀角如意奉还作为永久纪念,并亲自手书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续高僧传智颉传))在遗书中他对杨广兴隆佛法寄予很深的期望,一再表示深感厚恩,表示死后若有“神力”定当保佑杨广,说:

贫道灰壤虽谢,愿留心佛法,询访胜德,使义门无废,深穷佛教,治道益明,遍行遍学是菩萨行。如来灭度,法付国王……生来所以周章者,皆为佛法,为国土,为众生。今为法门仰寄三为(按:为佛法,为国土,为众生)具足,六根(按:感觉思维功能——眼耳鼻舌身意)释矣。命尽之后,若有神力,誓当影护王之土境,使愿法流衍,以答王恩。

在遗书中还希望杨广为天台山寺院建造以及国家度僧等予以留心,甚至提出:

王秉国法,兼匡佛教,有罪者治之,无罪者敬之,起平等不可思议心,则功德元量。(《国清百录)卷三当时晋王杨广不是皇帝,甚至还没有被立为太子(当时太子是杨勇),然而智颉在遗书中对杨广的期待甚大,简直把他看作是一位君临天下的皇帝。

智颜死于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时值公元598年1月7日,年六十岁。智颛一生着述甚多,哪些内存是他的主要思想呢?我们不妨看一看他的弟子灌顶对他临死前言行的一些记录:

其中的“十如”潭自《法华经方便品》所说的“诸法实相。所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H,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四不生”是一切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出自《中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十法界包括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声闻、缘觉、菩萨、佛;三观是观空、观假、观中道。其他略。以《法华经》为最主要的经典,辅之以《大涅荣经)、《大品般若经》、《华严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等,发挥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等思想构成庞大的理论体系,确实是天台宗的重要特每。

昝转生前造大寺35所,度僧4000余人。从他受菩萨戒的人很多,《续高僧传智传》所说的“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当持指在俗弟子讲的p身边弟子中以灌顶、智越等比较有名。灌顶(561-632)后被尊为继智辣之后的天台宗五祖,从陈至德初年(583)投智颛为师,作为侍者经常在智颔身边,智顗的许多着述鞒由他记录整理而成。他与智越在智觊死后继续与杨广保持联系,在杨广登皇帝位时,天台山憎团派人前往祝贺。在窨颔死后的第二年,杨广按照智颛生前的意思派人到天台山造寺,大业元年《605)即皇帝位后为天台山踢寺期T国淸寺。

佛教敬奉择迦牟尼佛为佛祖,中国隋唐时期成立的佛教宗派也是这样。那么,在释迦佛之后有没有一代又一代的教法传承人呢?对此,中国各宗的说法不一样,而以天台宗和禅宗的祖统说最富有中国民族的特色,都受到中国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中国封建宗法制度是建立在父系家长制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重视从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的传承关系;传承世系又分嫡、庶之别。

天台宗的祖统说最早是由智颉确立的。他的弟子灌顶(561-632)记述师说的《摩诃止观》卷一引《付法藏因缘传),说佛当年将教法付嘱大迦叶,大迦叶付阿难,此后依次相传世系是:商那和修(末田地与他同不单列)、优波毪多、提迦多(《付法藏传》作“提多迦”)、弥遮迦、佛陀难提、佛陀蜜多、胁比丘、富邾奢、马鸣、毗罗、龙树、提婆、罗朦罗、僧怯难提、僧怯耶奢、鸠摩罗驮、阇夜那、婆修盘驮、摩奴罗、鹤勒夜那、师子。如此广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岗时取之,则二十四人”。所说的二十三祖就是从迦叶到师子的二十三人,加上宋田地为二十四祖。

后世夫台宗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说本宗教义体系的创立者是北齐慧文,而慧文主要依据《大智度论》和《中论》建立教说,所以便以第十三祖龙树作为“高祖师”,将从迦叶到龙树诸祖奉为“东土所承正祖”;又以龙树为东土初祖,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商把天台宗真正创始人智颉奉为四祖。唐代中期被奉为天台宗九祖,以“中兴无台宗”自任的湛然(711-782)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说:

若以智者(按.智亲)所指,应以南岳(按:慧思)为父师,慧文为祖师,龙树为曾祖师……若直以尊上为高,则可通用,如汉、齐、隋等,并指始祖为.高祖,谓禅立建功,德无过上,谥为高耳。

今家亦以龙树为始,是故智耆指为高祖。

祖统说是天台宗教义的组成部分。

然而如果向前追溯,慧文、慧思也有师承,也曾从别的法师受法,那么,为什么只是将意文、意思二人奉为祖师呢?湛然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说:

若准九师相承所用:第一讳明,多用七方便,恐是小乘七方便耳,自智者巳前未曾有人立于圆家七方便故;第二讳最,多用融心,性融相融,诸法无碍;第三讳嵩,多用本心,三世本无来去,真性不动;第四讳就,多用寂心;第五讳鉴(按:原书作“监”,此据《续高僧传慧思传》改),多用了心,能观一如,第六讳慧,多用踏心,内外中间,心不可得,泯然清净,五处止心;第七讳文(按:

慧文),多用觉心,重观三昧,灭尽三昧,无间三昧,于一切法,心无分别;第八讳思(按:慧思),多用(按:原书作“如”,据《佛祖统记》卷六(慧文传)改)随自意安乐行;第九讳,用次第观,如次第禅门;用不定观,如六妙门;用圆顿观,如大止观。

以此观之,虽云相承,法门改转,慧文巳来既依《大论》(按:《大智度论》),则知是前非所承也。

这里提到的明师、最师、嵩师、就师、鉴师、慧师,身世不明。据《宋高僧传》卷十七《慧思传》,薏思在师事慧文之后,“往鉴、最等师,述己所证,皆蒙随喜”;同卷《智颉传》,慧思在师慧文之后,“往鉴、冒最等师,述己所证,皆蒙随喜;同卷《智颉传》载思又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师”。可见鉴、最等师为同时代人,也许年龄稍长一些。引文中的“七方便”,当为“三贤”一“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及“四善根”一暖、顶、忍、世第一法,为小乘初级禅法。至于“融心”、“本心”、“寂心”、“了心”、“踏心”等,虽然语焉不详,但从所介绍的文字看当属大乘禅法,发挥般若性空和涅荣佛性的理论。据此“九师相承”说及《续髙僧传慧思传》的记载,应当说慧文、慧思是受到明师、最师等人教诲和影响的。然而湛然认为,天台宗教理是慧文依据《大智度论》开始创立的,不能把慧文以前没有尊奉《大智度论》的诸师作为传承祖师。湛然是站在天台宗祖统说的立场上这样讲的。

意文、慧思作为天台宗的史前期的代表人物对后来智颉正式成立天台宗是有直接影响的,薏文的空、假、中三谛和“一心三智”思想,慧思提倡的观心禅法、法华安乐行和“性具善恶”的心性论,都为智颉直接继承,经过他的发展成为天台宗庞大教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颉将慧文和慧思作为在他之前的二代祖师,而将自己作为他们的直接继承者是有道理的。

三、智颉的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