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本楼兰国。随(隋)置鄯善镇。随(隋)乱,其城乃空。自贞观(627~649)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据此城,胡人随之,因成聚落,名其城曰兴谷城。四面并是沙卤。上元二年(675)改为石城镇,属沙州。东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S.367《沙州伊州地志》所记基本相同,唯“兴谷城”作“典合城",两者因字形近致误,郑炳林先生即疑“兴谷”为“典合”之误。由此可知,石城即汉代楼兰国都,隋置鄯善镇,唐太宗贞观时康艳典居此城,名典合城;高宗上元二年始置石城镇,以康艳典为镇使。《新唐书地理志七下》云又一路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汉伊修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艳典为镇使以通西域者。”-前揭P.5034《沙州地志》记载西子亭山在寿昌县西南198里,“西经樊石戍西出,连延接石城镇南山”。《寿昌县地境》最后又云已前城镇并落土(吐)蕃,亦是胡戎之地也”。[135]中唐时,石城镇为吐蕃占领;此后直到归义军张承奉时期才又收复此地,恢复石城镇建制。
张承奉统治时期,归义军势力仅辖沙、瓜二州之地,疆域狭小。为了恢复昔时六州之地的广阔疆土,张承奉东西征战,妄图建立一个“东取河兰广武城,西取天山瀚海军,北扫燕然岭镇,南尽戎羌逻莎平”[136]的庞大政权。P.2594P.2864v《白雀歌并进表》云楼兰献捷千人喜,敕赐红袍与上功。”据郑炳林先生考证,参加搂兰之役的归义军将领有罗进达、罗通达、张良真、阎子悦等人,时间发生在905年,战争对象是附属于西州回鹘的珞微政权。[137]不过郑氏一方面将金山国的立国时间定在906-914年,另一方面又把905年张承奉对楼兰之役说成是金山国时期的一次战争,不免自相矛盾。关于金山国的立国时间,学界说法颇多,以卢向前、荣新江先生所持之开平四年(910)年七月说最有说服力。[13]P.4654《唐故归义军节度衙前都押衙充内外排阵使罗通达邈真赞并序》云洎金山王西登九五,公乃倍(陪)位台阶。英高国相之班,宠奖股肢之美。还乃于阒路阻,璟微艰危。骁雄点一千精口,以权南通径至。于是境宣韩白谋,运张陈[计]。天佑顺盈,神军佐胜。指青蚰未出于匣,蕃丑生降;表白虎才已临旗,戎!fet伏死。弯一击全,地收两城。回剑征西,伊吾弥扫。”由此可知,在910年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成为九五之尊的帝君之后,发动了对楼兰地区璨微人的战争,目的是为了打通通往于阒的丝路南道。这次战争以国相、衙前都押衙罗通达为统帅,率领一千精兵出征。参加此役的张良真,据P.4640v《布纸破用历》记载,己未年(901)三月“十一日,支与于阗使押衙张良真画纸壹帖”,指其在901年官任节度押衙,曾奉命出使于阗。又P.3718《唐河西节度押衙知应管内外都牢城使张良真生前写真赞并序》记载他先于“故主司空称惬,荐委首乡大官”;次在“金山王时,光荣充紫亭镇主”;最后在金山国时,“是时西戎起万里之危,域土隘千重之检。君王愠色,直欲自伐貔徒。贤臣匡谏而从依,乃选谟师而讨掠。关山迢通,皆迷古境。长途暗碛鸣砂,俱惑眢阡卉陌。公则权机决胜,获收楼兰三城”。1139]正是因为璟微人截断了沙州与于阒的交通道路,所以曾任于阒使、后来又坐镇沙州西南重镇紫亭的张良真参加了对楼兰地区的战争,收复了此地的城镇。S.289v《宋李存惠殡铭抄》记载其父云:
皇考归义军节度都头摄石城镇遏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上骑都尉讳安从铭文可知,石城镇使李安的祖父李弘定在张氏归义军后期曾任墨离军事守瓜州刺史,其父李绍氐任管内都计使。[140]石城镇既是901年金山国时期所设,而李安的官职中冠有“归义军”三字,则石城镇在曹氏归义军初期似仍存在,由李安出任镇使。但不久,居于楼兰地区的珞微(又曰仲云)人再次夺得此地,归义军遂又复失石城镇。[141]
(四)常乐镇
归义军时期,瓜州辖晋昌、常乐二县,置常乐、悬泉、雍归、新城、新乡、会稽、玉门七镇,其中常乐为“县镇”,实行镇、县并置,同治地。
常乐镇,位于瓜州城西115里处,即今安西县南岔乡六工破城,属瓜州。作为瓜州的非附郭县,常乐与沙州之寿昌、紫亭一样,也是一个镇、县并置的双重政区。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40“瓜州”条云常乐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一十五里。隋于此置常乐镇,武德五年(622)置常乐县也。”[142]可知在隋代始置常乐镇,唐初改为县。
归义军时期,实行镇、县并置,以加强沙、瓜二州间的军事防务。郑炳林先生指出的“附郭县里都没有设置镇,而附郭县之外的其它县,基本上都设有镇,像沙州管辖的寿昌县和后来设置的紫亭县,瓜州管辖的常乐县,都设置着镇”,[143]对于理解常乐置镇有很重要的帮助。P.4640v《布纸破用历》记载到常乐县令泛唐彦、安再宁和常乐副使,泛唐彦、安再宁应兼任常乐镇使,这与前文推断S.4453《宋淳化二年(991)十一月八日归义军节度使下寿昌都头张萨罗赞副使翟哈丹等帖》中出现的寿昌都头张萨罗赞为县令兼镇使、翟哈丹为寿昌镇副使,是同样的道理。P.2482《某年八月二日常乐副使田员宗启》是常乐镇副使田员宗向归义军节度使报告本镇发生南山劫掠事件,常乐与邻镇悬泉共同出兵追踪敌人之事,启文云:
员宗启。
右今月一日已时,于山南贼下。龙家史讷罗见贼,告来称说,贼寇极多。当便城下告报,收什(拾)官马群及畜牧、人口入城。后齐遂(随)兵马至到山南下磺,便见贼踪壹拾捌骑,脚下煞小牛三头,又向西陈(尘)土较多。马军及步人应接田头人口及畜牧,行得二里地,当道煞却龙家一人,兼马将去。直到西头,见收田百姓及小男兼畜牧,并总收得。闻他口便其贼多小(少),甚处去者?言道:有南山六人,弟互伤斗,针草不得,便向东去。到于东宴,共把道人相逢,放箭关下,城家张再诚致死,龙家一人捉将及马贰疋将去,兼草上捉驴壹头、牛肆头、龙家小斯儿贰人,当便过沟去,把瓜州大道取向东去。从后奔趁,至横堆东大柽弼地奂处,亦见牛踪,不过其兵马多分。取悬泉奔逐多小分,并乘官马,却取向西去。至到曲泉南,寻得遮牛贼踪。当便奔逐,至到山谷口、曰没谷内,行得多分,算他行程,亲近从后。更有贼人声出,当便下马,听探贼人。其成知觉,把山走去,其兵马却趁遮牛域去。至二更已来,到乎虽磺半,趁他不返,当脚留至弟(第)二日,眼见相逢悬泉兵马,寻贼踪政(正)南发去。其向东贼到于悬泉城下,捉将赵都知小男二人、女子一人,其把道龙家将到山谷放却,至弟(弟)二曰斋时到来。其龙家口说:述丹宰相、阿悉兰禄都督二人称说,发遣龙家二人为使,因甚不发遣使来?沙州打将羊数多分足得,则欠南山驼马。其官马群在甚处?南山寻来,龙家言说:马七月上旬遮取沙州去。已前词理,并付龙家口言。谨具奏闻,不敢不申,裁下处分。
八月二曰常乐副使田员宗启。[叫常乐副使田员宗又见于S.8445vS.8446v《丁未年十一月廿五日常乐[副使]田员宗领得新税羊凭》。S.8466S.8445S.8468《丙午年六月廿七日羊司于常乐税羊纳羊人名目》、《丙午年四月十二日米羊司就于常乐税掣家羊数名目》均提到了田副使、阳监使,前者当即常乐镇副使田员宗,后者为常乐镇监使。常乐镇位于沙、瓜二州之间,是连接两州的交通要冲。这里经常受到南山部族的劫掠寇扰,故归义军在此处既设县又置镇,进行双重管理。上述启文报告,从南山来的一股贼寇,到常乐镇境内抢劫官马羣、畜牧及人口;常乐镇遂派遣马步军队进行防范,一方面命令驱赶马疋、畜牧、人口等人城躲避,另一方面积极布置兵马前往追踪。南山部族向东往瓜州方向逃窜,于是常乐镇又会同邻近的悬泉镇一起出兵,夹击南山。常乐镇副使田员宗将发生的这件事详述原委,向归义军节度使进行汇报。由此可见,常乐、悬泉二镇地处瓜州西部,主要防卫沿着榆林河来自南山部族的侵犯,有效地扞卫了沙、瓜二州间的安全。
关于常乐镇的地理位置,前揭《元和郡县图志》卷40记载在瓜州城西115里,又P.2691《沙州城土境》亦云常乐县,东去瓜州一百一十五里。”据李并成先生调查考证,确定常乐县在今安西县南岔乡六工破城。[M5]常乐属“县镇”,镇、县同治一地,故常乐镇亦在六工破城。
(五)悬泉镇
悬泉镇,位于瓜州城西今安西县踏实乡西北之破城子,属瓜州。
关于悬泉的地名,较为复杂。唐代前期以“悬泉”命名者颇多,如沙州境内有悬泉水、悬泉谷、悬泉驿、悬泉乡、悬泉府,瓜州境内有悬泉镇。据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悬泉水在沙州东130里,悬泉驿在沙州东145里,即驿站设在悬泉水附近;而作为沙州敦煌县所辖十三乡中的悬泉乡,据P.3898《唐开元十年(722)敦煌县悬泉乡籍》、S.514《唐大历四年(749)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所记各户的田地位置,可知悬泉乡在沙州城东151里之内;悬泉府则为沙州所管三兵府之一。[146]
到归义军时期,沙州敦煌县下辖十一乡,悬泉乡及寿昌、从化等乡被撤消,新设了赤心乡,池田温、陈国灿先生皆认为赤心乡是由悬泉乡改名而来,[M7]表示归义唐朝、赤心向国之意。在归义军时期,又出现了一个悬泉镇,土肥义和先生认为悬泉镇是由悬泉乡升格为镇的,位于沙州城东145里处,属沙州。[148]土肥氏此说有误,因为悬泉镇的地理位置不在沙州,而是位于瓜州境内,更非由悬泉乡升格而成。向达先生认为唐、宋时代之悬泉堡或悬泉镇即在汉广至县旧地,今安西踏实西北之破城子是其处也。”[149]李并成先生也对悬泉镇的位置作了调查考证,同意向说。[150]上文在考察P.2482《某年八月二日常乐副使田员宗启》时,已知悬泉镇在常乐镇东去瓜州的途中,可证悬泉镇确实是位于瓜州境内。
P.4640v《布纸破用历》记载辛酉年(901)五月廿三日,“又支与悬泉镇使曹子盈粗布壹疋"。[151]不久,他又兼任了玉门军使,S.619v《悬泉镇遏使行玉门军使曹子盈状稿》云:
悬泉镇通使行玉门军使曹子盈。
右子盈辕门贱品,未立功,夙夜兢惭,1-I]惶处分者,伏蒙将军大造,拔自尘流,摧居专镇。分符有愧于先贤,军额难当于穴末。终愿磨砺颖钝,上报恩私。扞虏宁边,岂敢辄亏于烽堠。前件箪对羊酒等,诚效野老。战行伏深,伏乞容纳,生城幸甚。[152]
悬泉镇使曹子盈被“将军”张承奉“擢居专镇”后,其职守是“扞虏宁边”,御敌人侵。《大唐六典州县官吏》云镇将、镇副掌镇扞防守,总判镇事。”[153]继曹子盈之后,901年底一位姓唐的官员接替他出任悬泉镇使,榆林窟第25窟外洞东壁右天王像下有一则题记云:
光化三年(900)十二月廿二日,悬泉长史齐乞达、宁柱、齐萨磨、都知兵马使冯钵略、兵马使王佛奴、游弈使齐钵罗赞、兵马使杨佛奴,随从唐镇使巡此圣迹,因为后记。[154]
前文已指出陈国灿先生所说此“唐镇使”即曹子盈之误,而是接替曹子盈的姓唐的镇使。从这则题记可知,悬泉镇使的下属僚佐有长史、都知兵马使、兵马使、游弈使等官员。又榆林窟第34窟有三身与悬泉镇有关的供养人画像题记:
清信女弟子张嫁与悬泉镇荆一心供养;(悬泉)镇兵马使兼都料安定一心供养;子衙前正兵马(使)兼本锒乡官张口……张氏所嫁的悬泉镇荆某,可能是S.9452v《[押]衙知悬泉副使荆幸昌启》中有提到的“押衙知悬泉副使荆幸昌”。又P.3440《丙申年三月十六日见纳贺天子物色历》云荆镇使白绫壹疋”,可能是荆幸昌从悬泉镇副使升任为镇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归义军时期悬泉镇并非是个“县镇”,但除了副使、兵马使等镇之军事属官外,悬泉镇还掌领该镇所辖范围内的乡官,插手属于民政性质的乡务。《册府元龟》卷475记载,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十二月,左补阙王延上奏:“一县之内,所管乡村而有割属镇务者,转为烦扰,益困生民,请直属县司,镇唯司贼盗。从之。”[1王延的上奏,正可说明五代镇将侵犯县令职权、插手乡务的实际情况。
榆林窟第35窟西壁第二身供养人画像题记云节度都头悬泉镇遏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宋清儿……”,[157]S.8712《丙戌年四月十一日诸镇吊孝欠布凭》记载有县(悬)泉宋镇使,S.1153《诸杂人名一本》中亦列有宋镇使,或即悬泉镇使宋清儿。同窟还出现了与悬泉镇有关的其它信息,如“施主悬泉镇广化寺顿悟大乘贤者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本镇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等题记,[1M]由此又可知悬泉镇使的属官还有押衙。又榆林窟第36窟西壁供养人画像题记云敕归义军节度内亲(从)都头守悬泉镇遏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兼骑都尉南阳邓义之供养”。
P.2814v《后唐天成三年(928)二月都头知悬泉镇遏使安进通状》共有七件,对于了解悬泉镇的职能很有帮助,兹录其中第三、四件于下:
都头知悬泉镇通使安进通状上。
右今月廿日,当镇捉道人走报称:于八虞把道处,有贼骑马踪,共贰拾骑以来,过北山,何头林木内,潜藏不出。进通当时遂差游弈使罗钵袖等二人亲往踪出处探获,的实在甚处铨藏,至定消息,星夜便令申报上州,兼当日差人走报常乐、瓜州两镇,收什(拾)人口、群牧,警备堤防讫。此时皆仗令公神谋,不落贼人奸便,已觉察,枞枞准备,兵士寻合,奔逐支敌,必计不失机宜,擒捉枭首,部领送上府街。谨遣武通达驰状申报者,谨录状上。牒件状如前,谨牒。
天成三年二月廿日都头知悬泉镇遏使银青光裸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安进通状上。
(四)都头知悬泉镇遇使安进通状上。贺端午献物状。
酒伍瓮,耖三硕。
右伏以蕤宾令节,端午良晨(辰),辄申续寿之仪,用贺延长之庆。前件微,谨充献贺之礼,尘渎威严,伏增战惧。伏乞特赐容纳,伏听处分。煤件状如前,谨牒。
天成三年二月廿曰都头知悬泉镇通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安进通状上。[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