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日,衙官价(贾)福胜传处分,支与寿昌镇使研罗悉兵细纸壹帖。
十五曰,押衙浑子集[传处分],支与新城镇使张从武细纸壹帖。
[十二月]十五日,街官张良义传处分,支紫亭副使细纸壹帖。
[庚申年正月]六日,衙官张庆子传处分,支与邕归镇使杨神海细纸壹帖。
九日,都押衙罗通达传处分,支与新城镇使张从武细纸壹帖。
十二日,都押衙罗通达传处分,支与常乐县令安再宁细纸壸帖。
[三月]五日,街官梁受子传处分,支与寿昌镇使张义诚细纸壹帖。
[七月]十七曰,支与玉门镇使索通达细纸壹帖。
[九月]H日,高加兴传处分,支与常乐副使细[纸]查帖。
十一月一曰,都押衙罗通达传处分,支与紫亭、寿昌镇各细纸壹帖,又新城壹帖。
[辛苜年二月六日],又都押衙罗通达传处分,支与常乐县令安再宁细纸壹帖,又支与玉门副使张进达细纸壹帖。
十九日,都押衙罗通达传处分,支与玉门副使张进达细纸两帖。
廿二日,街官石文信传处分,支与紫亭镇使高神政细纸两帖。
[三月四日],同日,刘和信传处分,支与邕归镇使杨神海细纸两帖。
十四日,高加兴传处分,支与紫亭监、副使二人各细纸壹帖,由上可知,新城、紫亭、邕归、悬泉、寿昌、玉门等六处明确记载设置了镇,置镇使、副使、监使以统之。另外,还出现了常乐县令泛唐彦、安再宁和常乐副使。关于常乐是否置镇,学术界争议较大,史苇湘、黄盛璋、卢向前及郑炳林等先生认为常乐置镇,属县、镇并置;[m]而土肥义和、陈国灿等先生却认为常乐非镇,陈氏指出常乐副使或许为县辖下之使。然而在该历中,除了常乐副使之外,还出现了紫亭副使及玉门副使张进达,是指当镇之副使,因此很难用“或许为县辖下之使”来解释常乐副使。卢向前先生对文书中的“常乐”直接注曰:“常乐:即常乐镇”,11151他怀疑常乐镇使之职是由常乐县令所兼,并且说早在张承奉时期归义军就至少有七个镇的建制。又R2814v《后唐天成三年(928)二月都头知悬泉镇遏使安进通状》之第三件记载悬泉镇遏使安进通发现有敌情,遂将“消息星夜便令申报上州,兼当日差人走报常乐、瓜州,两镇收什(拾)人口、群牧,警备堤防讫”。所谓“两镇”,即指悬泉、常乐二镇,这可为常乐置镇添一有力的证据。因此我认为,曹氏归义军前期的“二州六镇”确实包含了常乐镇。
尤需指出的是,除了卢向前先生之外,其它诸位先生皆先束缚于“二州六镇”之说,一定要从《布纸破用历》中找出六个镇,以符合“六镇”所需之数。这种先人为主、对号人座、甚至削足适履的研究法,其实忽略了两者的时代相异性。
据前所考,在同光二年(924)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上给后唐庄宗的R4276《管内三军百姓奏请表》中已经出现了“二州六镇”-词,这反映了五代曹氏归义军前期的统辖区域。那么,晚唐张氏归义军及金山国时期是否就已经出现了“二州六镇”呢?我以为未必。
在张氏归义军前期,辖领沙、瓜、肃、甘、凉、伊六州之地,既不合“二州”之说,而所设镇数虽难详考,但也远非“六镇”。到张承奉时期,虽然伊、凉、甘、肃诸州皆已丢失,疆域仅辖沙、瓜“二州”,但据前揭P.4640V《布纸破用历》可知,张承奉统治的899~901年间,归义军至少设立了七个镇。而且,张承奉派遣罗通达率军西伐楼兰,获胜之后在那里又恢复了唐朝的石城镇,[116]S.289v《宋李存惠殡铭抄》记载其父“皇考归义军节度都头摄石城镇遏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上骑都尉讳安”。如此则张承奉时期归义军一度统有新城、紫亭、雍归、悬泉、寿昌、玉门、常乐、石城等八个镇,这表明“二州六镇”在当时尚未出现。还需指出的是,张承奉为了抵御东面势力日益强大的甘州回鹘,又将玉门镇升格为玉门军。关于此点,后文再论。
正因此故,到曹氏归义军初期,在沙、瓜二州境内,原先张承奉统治时期的八个镇,由于玉门镇升格为军,石城镇也在这时很快丢失,遂减至新城、紫亭、雍归、悬泉、寿昌、常乐等六镇,构成了“二州六镇”的规模。到曹元忠时期,又新设新乡、会稽二镇,使“六镇”演变为“八镇”,乃成“二州八镇”。
三、归义军诸镇考述
以上所讨论的是曹氏归义军时期的“二州六镇”与“二州八镇”,尚非整个归义军时期管内设置所有的镇。晚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张议潮在敦煌起事,驱逐吐蕃守将,一举收复沙、瓜二州;三年又收复肃、甘二州,四年收复伊州。大中五年(851)十一月,唐朝于沙州设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到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张议潮率军攻克凉州,最终统一了河西道。[1在张氏归义军统治前期,其疆域“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118]在如此辽远的地域内,归义军设置了六个州以及许多县、镇。但由于敦煌文献的阙载,除了沙、瓜二州之外,张氏前期的肃、甘、凉、伊等四州境内设置镇的情况大多不明。郑炳林先生在研究归义军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时,在讨论县的同时也谈到了镇,他指出:
沙州之敦煌县、瓜州之晋昌县、甘州之张掖县、肃州之酒泉县及凉州之姑臧县等,皆是附郭县,在这些附郭县里都没有设置镇。而附郭县之外的其它县,基本上都设有镇,像沙州管辖的寿昌县和后来设置的紫亭县,瓜州管辖的常乐县,肃州管辖的玉门县,甘州管辖的山丹县,凉州管辖的番禾县、神乌县等,都设置着镇。其它如嘉麟县、昌松县、天宝县、福禄县及后来设置的振武县等设镇情况不明,是敦煌文献缺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归义军时期除了附郭县不设镇之外,一般的县都设镇,以适应当时归义军政权经常与其它少数民族进行战争的实际情况。
诚如郑氏所云,非附郭县置镇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结论对于探讨张氏归义军前期沙、瓜二州以外其它地区镇的设置,特别是因敦煌文献阙载而不甚明了的情况下,有着重要的启示。下面,我依据敦煌文献的有关记载,仍以沙、瓜二州为中心,对归义军时期境内所置诸镇逐一进行考述。
(一)寿昌镇
归义军时期,沙州辖敦煌、寿昌二县,置寿昌、紫亭、石城三镇,其中寿昌、紫亭属县、镇并置,同治一地。
寿昌镇,位于沙州城西南120里处的寿昌城,与寿昌县并置,为“县镇”,属沙州。
唐初,寿昌置县,后来既废旋置。敦煌写本《寿昌县地境》首云:“西(东)北去州一百二十里,公廨一百九十五千,户三百五十九,乡一。”“西”字为“东”之误,S.788《沙州图经》正作“东北去州-百二十里”,并云右汉龙勒地,正光六年改为寿昌郡,武德二年为寿昌县,永徽六(元)年废,乾封二年复为寿昌置(县),建中初陷吐蕃,大中二年张议潮收复。”据陈国灿先生考证,在唐代前期寿昌县境内设有龙勒、西关二镇,其中龙勒镇就设在寿昌县城内。
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时期,沙州下辖敦煌、寿昌二县,寿昌属非附郭县,实行镇、县并置,而寿昌镇显然就是原龙勒镇改名而来。上揭归义军张承奉时期的P.4640V《唐己未至辛酉年(899-901)归义军军资库司布纸破用历》中凡三次提到寿昌镇,从中可知,己未年(899)十月二日,研罗悉兵正担任寿昌镇使;到庚申年(900)三月五日,已由张义诚替任其职。北宋曹延禄掌政归义军时期,S.4453《宋淳化二年(991)十一月八日归义军节度使下寿昌都头张萨罗赞副使翟哈丹等帖》也记载到镇、县并置的寿昌,云:
使帖寿昌都头张萨罗赞、副使翟哈丹等。
右奉处分,今者官中车牛栽白柽去,令都知、将头随车防援,急疾到县日,准旧看侍,设乐,支供粮料。其都知安永成一人,准亲事例,给料看侍。又车牛蜡料并庄客,亦依旧例,偏支兵马羊壹口、酒壹瓮、面伍斗,仍仰准此指柏者。
淳化二年十一月八日帖。
使(鸟形押)。
这则帖文中的寿昌都头张萨罗赞,考虑到寿昌是镇、县并置,镇使、县令盖由一人兼任,其所任之职应为寿昌县令兼镇使,翟哈丹则为寿昌镇副使。在归义军时期,节度使经常以都头、押衙外遣兼任镇使,如都头知悬泉镇遏使安进通、宋清儿、邓义之和节度都头摄石城镇遏使李安等,Ua]以加强对地方军事的控制。
(二)紫亭镇
紫亭镇,又作子亭镇,位于沙州南境党河流域的紫亭山下的党城湾,即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东南4里的党城遗址,属沙州。至迟到宋初曹氏归义军后期,紫亭还被建置为县,成为镇、县并治一地的“县镇”。
S.367《沙州伊州地志》记载沙州“西南有紫亭山,去州一百九十里,其山石皆紫色,复名紫亭”。又P.5034《沙州地志》亦云:“西子亭山:右在县西南一百九十八里,东接龙勒山,西经樊石戍西出,连延接石城镇南山。汉开鄯善南路,因山置亭,其山石紫色,故号紫亭,时人语讹名曰子亭。”由于紫亭是敦煌通往西域丝路南道的要冲,故汉代就已在此地置亭。西凉时,李翯曾“筑城于敦煌南子亭,以威南虏”。U23]到唐代,在紫亭置镇,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甘泉水流经子亭镇,P.2625《敦煌名族志》记载阴仁干在“唐任昭武校尉沙州子亭镇将上柱国”,《大唐沙州子亭镇将张公夫人金城曲氏墓志铭》亦载张公官任昭武校尉沙州子亭镇。
晚唐归义军张氏时期,为防范西南边境的吐蕃、吐谷浑人,保障丝路南道的交通,也沿袭唐制设置了紫亭镇。P.4640V《布纸破用历》中凡五次提到紫亭镇,据该历可知,辛酉年(901)二月至五月,髙神政担任紫亭镇使,另有副使、监使各一人。之后,张良真出镇紫亭。P.3718《唐河西节度押衙知应管内外都牢城使张良真生前写真赞并序》记载他先任敦煌乡官,续云:
金山王时,光荣充紫亭铗主。一从莅任,独静边方。人皆赞舜日之欢,野老叹尧年之庆。三余无暇,奉国输旁。是时西戎起万里之危,域土隘千重之岭。君王愠色,直欲自伐貌徒。贤臣匡诛而从依,乃选谈师而讨掠。关山迢遗,皆迷古境。长途暗崎鸣砂,俱惑眢阡卉陌。公则权机决胜,获收楼兰三城。宕雄番,颖脱囊锥。此日仍充应管内外都牢城使。偏优镇将,二八余年。调风易俗,坚守陲边。雄戎起雾,杜路西天。今王踁切,选将百千。曱兵之内,公独冲先。不逾晦朔,破收功圆。虏降蕃相,金玉来川。
紫亭镇作为敦煌西南的边陲重镇,镇使张良真在张承奉发动对楼兰的战争中,身先士卒,率军作战,俘虏了蕃相,收复楼兰三城,并因此功而升迁为都牢城使。
曹氏归义军时期,盘蹈在丝路南道的南山部族经常侵犯归义军边境,劫持归义军通往于阒的使节。紫亭镇使的职守主要是防御南山侵扰,扼守丝路南道,保证归义军与于阒交往的顺利畅通。P.3835v《戊寅年(918)五月十日归义军节度使下紫亭镇帖》记载该年五月八日夜,紫亭家来报告“南山作贼”,劫掠到紫亭城下,抢夺官私群牧,打将羊三口;归义军节度使命令紫亭镇使收拾群牧,防御南山贼寇。P.3556《庆德邈真赞并序》记载他先任将头,“后迁紫亭镇将,数年而控扼南番。恒以廉洁奉公,累载讨除北虏”,赞词中亦曰“后居南镇,控扼边疆”。庆德出任紫亭镇使,时间当在曹氏归义军初期。又R2482《晋故河西应管内外诸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罗盈达邈真赞并序》记载他先任将头、步军都知兵马使等职,之后镇守“紫亭贵镇,葺理边城。抚育疲徒,如同父母。……注持雄镇,抚育孤危”。罗盈达是曹氏归义军首任节度使曹议金的妹夫,活动于曹氏归义军前期。S.286《沙州某寺诸色斛斗入历》中两次提到罗镇使:“麦三石,于罗镇使施入”;“粟十石,罗镇使施入”,郝春文先生根据此件中的寺主明戒、明信与张法律等人名又见于P.4004S.4706P.3067P.4908《庚子年(940)后报恩寺交割常住什物点检历》,判定其时代当在10世纪中叶。[12《]如此,则此位罗镇使当为曹盈达无疑。
曹氏后期,慕容保实出任紫亭镇使,榆林窟第12窟洞口第二身供养人画像题记云:“……[紫]亭镇遏使银青大夫检校散骑常侍保实……",[127]同窟中还有慕容保实的曾祖父瓜州剌史兼墨离军使慕容归盈及其曹氏夫人的画像,则慕容保实官任紫亭镇使当在曹氏后期。P.2032v《后晋时代净土寺诸色人破历算会稿》云豆六斗,慕容镇使木价用”,不知此位慕容镇使是否即慕容保实。
此外,归义军时期还有一位姓邓的紫亭镇使,莫高窟第390窟北壁西向第十四身供养人画像题记云:“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守(紫)(亭)镇遏使邓邓镇使的名字、任职时间有待考证。
上面说到,紫亭镇除了镇使之外,还设有副使、监使。镇置副使,史籍颇明;监使亦见于唐制:“天下军、镇、节度使,皆内官一人监之。”在唐五代,宦官外任节度监军使颇为常见,而出任镇监使则极少,而五代宋初归义军所辖之紫亭、常乐、悬泉、新乡等镇皆设有监使,这在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均有记载,为了解镇监使制度提了极佳的材料。S.8466S.8445S.8468《丙午年二月十九日税巳年出羊人名目》、《丙午年二月廿四日监使王速略副使陈保定不奉官格罚羊数》中有“副使陈保定”、“副使陈”、“监使王速略”,结合S.8466S.8445S.8468《辛亥年正月廿七日紫亭羊数名目》、S.8448《辛亥年正月廿七日紫亭羊数名目》中提到的紫亭镇“监使”,则副使陈保定、监使王速略应为紫亭镇的副使与监使。需要说明的是,归义军所辖诸镇之监使,似非由宦官担任。
另外,紫亭镇还设置了都游奕使,肃北县一个庙石窟有供养人画像题记云:“社子散兵马使知本(D[U[g使王罗单一心供养”,[130]-个庙石窟位于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北约24里的党河东岸,地处敦煌之南,属紫亭镇管辖,王左罗单应为紫亭镇的都游奕使,负责侦察敌情。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归义军至迟在曹氏晚期还设置了紫亭县,实行镇、县并置。莫高窟第431窟窟檐后梁上有红底墨书的题记云:“(窟)主节度内亲从知紫亭县令兼衙前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阎员清”,[131]窟檐前梁有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的题记,由此可证,至迟在曹氏归义军后期紫亭又设置了县,属县、镇并置。
关于紫亭镇的地理位置,前揭S.367《沙州伊州地志》记载沙州城西南190里有紫亭山,又据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可知,今名党河的甘泉水流经此镇。学者们基本认为,紫亭镇位于党河出野马山口的党城湾,即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东南4里的党城遗址。[成]
(三)石城镇
石城镇,位于沙州之西1580里的楼兰地区,属沙州。
(元和郡县图志》卷40“沙州”条记载“八到”云东南至上都三千七百里,东南至东都四千五百六十里,东至瓜州三百里,西至石城镇一千五百里,西至吐蕃界三百里,北至伊州七百里。”[133]可见唐代前期沙州的管辖范围西至石城镇。敦煌写本《寿昌县地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