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9012900000040

第40章 从敦煌文献看归义军时代的吐谷浑人(1)

冯培红

唐初,吐蕃兴盛,逐步北侵,并于龙朔三年(663)灭吐谷浑。灭国之后,部分吐谷浑人不甘吐蕃贵族的奴役,投依唐廷,迁人灵州及河陇地区。对吐谷浑史及其后裔的研究,周伟洲、李文实等学者已作出卓越的成就。⑴20世纪以来,随着甘肃、宁夏等地吐谷浑王室墓志的出土,为研究吐谷浑史提供了新的材料。W另外,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对亡国以后在河西及西域东部地区活动的吐谷浑人也有较多的记载,成为又一种新的资料。

在20世纪80年代,陈国灿、齐东方、王素等三位学者曾利用同一件吐鲁番文书,对武周时期瓜沙地区的吐谷浑归朝事件作过考证。[3]齐氏还运用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探讨了吐谷浑余部的迁徙与分化问题,特别是对河西西部瓜沙地区的慕容氏家族进行了论述。[4]以上学者对瓜沙地区吐谷浑后裔的研究,导夫先路,有开创之功,但由于成文较早,运用敦煌文献相对较少,大多集中于武周时期的归朝事件与曹氏归义军时期的瓜州刺史慕容归盈家族,而对其他吐谷浑人关注不多,尚未全面揭示灭国之后在河西及西域东部地区活动的吐谷浑后裔的生活实况。最近徐晓丽、郑炳林撰有新文,对敦煌吐谷浑妇女问题进行了研究。W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等资料,对唐后期五代宋初河西及西域东部地区吐谷浑人的聚落分布、职业特征及其与归义军政权的关系等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

一、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吐谷浑人

在吐谷浑部族中,有许多氏族共同组成这个民族共同体。据周伟洲先生考证,主要有慕容氏、一那萎氏、段氏、素和氏、阿若干氏、薛干氏、乞伏氏、乙弗氏、匹娄氏、姜氏、钟氏、梁氏、拓拔氏、赫连氏、姚氏等,而以慕容氏为核心。[6]在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有出自王室的慕容氏,也有特地标明为吐谷浑人的其他诸姓。

慕容氏出自鲜卑族,经过十六国时期的辗转流徙,分居五燕大地及河陇、青海乃至新疆等地,形成从东北到西北的大弧形势力圈。吐谷浑就是从鲜卑慕容氏中分化出来而移居青海与河陇地区的重要支系,以名名国,称吐谷浑,其王室姓氏仍称慕容氏。敦煌文献所见的慕容氏人数颇多,他们大多担任了归义军政权中的高级官职,并与五代宋初归义军节度使曹氏家族建立婚姻关系,是瓜沙地区的豪族大姓。对于瓜沙慕容氏,学术界已作了不少研究工作,但主要集中在瓜州刺史慕容归盈的家族世系、族属问题及其与节度曹氏之间的政治姻亲关系等方面。m瓜沙慕容氏的族属,已基本上断定为吐谷浑王室后裔,这个经过学者推断论证的结论实际上可以从敦煌文献中所记载的慕容氏家族中的其他人物得到确证,如S.8443A-H《甲辰至丁未年(944一947)李阇梨出便黄麻麦名目》中凡五次提到慕容略罗,今将有关内容节录于下:

文书抄写者在抄录时将“慕”书作“暮”,这一情况在敦煌文献是极为常见的,例如P.2680v(7)《丙申年四月廿六日转帖》之前有“丙申年四月十七日暮(慕)容使君请当寺用大般若付经历”,慕容使君之“慕”也书作“暮”。值得注意的是,D号文书中在慕容略罗名前标明“退浑”二字,表明慕容略罗的族属为吐谷浑,这对于解决瓜沙地区慕容氏出自吐谷浑是个有力的证据。[9]这种在人名之前标明乡里部族的做法在敦煌文献中是比较普遍的,同件文书中还有通颊菜憨奴、洪池宋狗奴、洪池龙什德等人便黄麻的记录。退浑与通颊在归义军时期被编为部落,洪池则为乡名,标在人名之前,以明其籍贯或部族。由此可以确切地断定,瓜沙慕容氏为吐谷浑王室的后裔。

除标明为吐谷浑人的慕容略罗外,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还出现了其他许多慕容氏家族人物,大多位居高官,权势显赫。众所熟知的慕容归盈出任曹氏归义军时期的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掌握瓜州军政大权长达二十余年。慕容家族其他人物还有担任都押衙、节度押衙、虞候、节度都头、营田使、宅官、常乐县令、玉门军使、紫亭镇遏使等官职,详见后文。

值得注意的还有浑氏,其族属问题较难判断。浑氏的来源有二:一是由吐谷浑氏转化而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许多代北胡姓改易姓氏,其中吐谷浑氏改为浑氏。[w]两晋之际吐谷浑率部西迁,定居在青海及河陇地区,至叶延时说:“《礼》云: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吾祖始自昌黎,光宅于此,今以吐谷浑为氏,尊祖之义也。”[11]可见除吐谷浑王室取慕容为姓氏外,许多部落臣民仍以吐谷浑为氏,其中部分因汉化而改姓浑氏。另外,在唐代史籍和敦煌文献中,经常把吐蕃和吐谷浑连称为“蕃、浑”,或单独称吐谷浑为“浑”。二是出自铁勒浑部,如中唐名将浑释之、浑城等,世袭皋兰州都督。而在唐代,浑部也曾被“徙于甘、凉之境”,移居到了河西地区;中唐时期,吐蕃蚕食河西,唐朝军民西撤,可能浑部也从甘凉再迁至瓜沙。

正是由于以上这两种关于浑氏来源,使得敦煌文献中的有关浑姓人物的族属难以遽断。P.2995《残姓氏书》记载敦煌地区有浑氏。从归义军张氏后期到曹氏初期,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出现了一些浑姓人物。最着名的是金山国与曹氏归义军初期的名将浑子盈,莫髙窟第98窟北壁第十五身供养人题记云节度押衙知右二将头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国]浑子盈[供]养”,U3]这一官衔与S.5448《唐故河西归义军节度押衙兼右二将头浑子盈邈真赞并序》所记相同,邀真赞序中称其“门传鼎族,历代名家”,并曾经出使甘州回鹘与南山政权,云:

明闲礼则,传戎音,得顺君情。美舌甜唇,译蕃语,羌浑叹美。东南奉使,突厥见者而趋迎。西北输忠,南山闻之而献顿0114]

从这位东西出使的时节形象可以看出,浑子盈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应当是出自于少数民族。在金山国与曹氏归义军初期,浑子盈参加了对甘州回鹘的战争,最后死于肃州城下,战殁疆场。在张氏归义军末期,P.3989《唐景福三年(894)立社条》中有“浑盈子",可能是浑子盈的误笔。P.3633《龙泉神剑歌》、P.2594P.2864《白雀歌》描写金山国时与甘州回鹘英勇作战的“浑鹞子”、“浑舍人”,经学界研究,将之与浑子盈比定为同一人。同一时期的P.4640V《己未至辛酉年(899-901)归义军军资库司布纸破用历》中有“押衙浑子集”,当为浑子盈的兄弟。此外还有一些浑姓人物,如S.3005《行人转帖》中充当士兵的浑庆顺,P.5038《丙午年九月一日纳磨果人名目》中有浑钵丹,S.11287D《征行名簿》中有征行兵士浑方口,P.2049v《后唐同光三年(925)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人破历》中有浑家贤德。由上诸例可知,浑氏人物在张氏归义军后期多数从军入伍,以充当行人为职业,[~并在金山国与甘州回鹘的战争中凭藉军功得到擢升。曹氏主政,拉拢少数族,浑氏成为曹氏归义军政权的重要支持力量。但是,这些浑姓人物是否一定出自吐谷浑人,抑或是铁勒浑部人,尚难定论。[16]

除可以确论为吐谷浑王族的慕容氏和尚难完全断定族属的浑氏之外,敦煌文献中还出现一些其他姓氏的吐谷浑人,他们杂有汉、粟特、吐蕃等族的姓氏名字,较为复杂。但重要的是,这一现象反映了吐谷浑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同化融合。今将笔者所见到的此类吐谷浑人列表于下:

姓名内容卷号备注程憨多退浑程憨多便豆壹石,至秋P.2932壹石伍斗。

何员定退浑何员定便豆壹石,秋壹石伍斗。(押》口承男住连。

(押》王再昌退浑王再昌便豆壹硕,秋壹硕伍斗。(押)口承弟清奴。

(押)悉妁没藏支与退浑悉妁没藏身死粗布壹匹。

悉兵略五月二日,都押衙罗通达传P.4640v卜师为退浑人的处分,支与卜师悉兵略等二职业,悉兵略当系人各细布壹匹。退浑人,姑列之。

未署名又支与退浑卜师纸伍张。

姓名内容卷号备注他悉禄粟玖斗,退浑他悉禄利润P.2049v人。

拨乞狸退浑王拨乞狸等十一月一S.389日并往归人本国。

王土浑大蕃岁次己已年七月十一S.3485

日,王土浑为合家平善、国不扰乱敬写。

上表之中,最后一件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其余均属归义军时期。由上表分析,第一,程、王是汉姓,而在敦煌文书中却标明程憨多、王再昌为“退浑”,可以肯定他俩必是退浑部落的百姓。这里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他们原本是吐谷浑人,经过汉化,冒充汉姓;二是原为汉族,却被编人退浑部落。相比而言,后者的可能性较小,我认为这两人当是接受汉化的吐谷浑人,取了汉人的姓氏。另外,我们从王土浑一名可以看出,其姓为汉姓,名称土浑,肯定是冒充汉姓的吐谷浑人。第二,何可能是汉姓,也可能是粟特姓氏,何员定名前也标明“退浑”,可能是冒充汉族或粟特姓氏的吐谷浑人,也可能是他族被编人退浑部落。第三,悉兵略、悉列没藏、他悉禄为吐蕃式名字,但也被标为“退浑”,可能是吐谷浑被吐蕃灭亡后,沦为其奴部,部分吐谷浑人吐蕃化,取了吐蕃名字;也可能是吐蕃帝国崩溃后,少数吐蕃人与吐谷浑人融为一体,归义军将河西境内的吐蕃人也编入退浑部落。第四,退浑王拨乞狸是张淮深时为归义军驻守甘州、防御回鹘的吐谷浑人首领,其部族有一百多人,后甘州城被回鹘攻破,拨乞狸不得不率领部族妻小,撤归本土。

二、吐谷浑后裔在河西及西域东部的聚落分布

吐谷浑自唐龙朔三年灭国后,绝大部分吐谷浑人沦为吐蕃奴部,但仍有不少迁居唐朝统治的西北地区,散处在灵、凉、甘、肃、瓜、沙诸州。[17]吐蕃攻占河陇与西域后,进一步迁徙大量的吐谷浑人来到这里。可以说,从关陇大地经河西走廊到西域,沿着丝绸之路星星点点布满着吐谷浑人的聚落。

我们首先从武周时期郭元振上《安置降吐谷浑状》说起,文云:

臣谓宜当循其情以为制,勿惊扰之,使其情地稍安,则其系恋心亦日厚。当凉州降者,则宜于凉州左侧安置之;当甘州、肃州降者,则宜于甘、肃左倒安置之;当瓜州、沙州降者,则宜于瓜、沙左侧安置之。但吐浑所降之处,皆是其旧居之地,斯辈既投此地,实有恋本之情。若因所投之地而便居之,其情易安。因数州而磔裂之,则其势自分.

郭元振的原意是要“何如分置诸州,使每州皆得吐浑使役,欲有他怀,必不能远相连结总去。”[18]事实证明,这一分置诸州的策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奠定了唐后期五代吐谷浑人在河西境内的聚落分布的格局。但是,传世史籍关于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的吐谷浑后裔记载较少,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恰可填补了史载之阙。

晚唐五代宋初时期,吐谷浑人的聚落分布遍及归义军管内诸州,西起伊州、楼兰,东至凉州,都有吐谷浑人的踪迹。

瓜、沙二州是归义军的势力中心,在这一地区吐谷浑人的分布颇为不少,特别是五代宋朝吐谷浑王族慕容氏在瓜州拥有极高的地位。S.4276《管内三军百姓奏请表》记载到瓜、沙二州境内有吐谷浑的部落,云:

归义军节度左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安怀恩并州县僧俗官吏兼二州六镇耆老及通颊退浑十部落三军蕃汉百姓一万人上表[19]

归义军到张承奉及曹氏统治时期,辖地缩至二州六镇,所谓二州即瓜州、沙州。由是可知,在瓜沙地区的吐谷浑人是以部落的形式进行安置的,如前举慕容略罗、程憨多、王再昌、何员定、悉妁没藏、悉兵略、他悉禄等均是退浑部落的百姓,故在名前被标“退浑”二字。这些吐谷浑人,他们主要是沙州的居民。瓜州自唐代以来一直为吐谷浑人的居住地,即郭元振所谓“旧居之地”。而且据学界对“墨离”的考证,认为墨离与吐谷浑人极有关连,[M1而慕容归盈以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掌管墨离军军权,这与瓜州地区的吐谷浑应该有密切的关系。曹氏归义军时期,瓜州几乎成了慕容氏的势力根据地,长期把持瓜州政局。

除瓜、沙二州之外,在河西东境的凉、甘、肃等州也有吐谷浑人的聚落。

S.6342《咸通年间张议潮奏表并批答》云张议潮奏:咸通二年(861)收凉州,今不知却废,又杂蕃、浑。”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后,曾一度驱逐了盘踞凉州的吐蕃及其奴部吐谷浑残余势力,但不久“又杂蕃、浑”。到乾符元年(874),这一带的吐谷浑人与嚼末人联合起来,击破回鹘,使其“逃遁不知所之”。[21]

甘州也是归附于归义军的吐谷浑人的重要居住地,值得注意的是其首领拨乞狸号称“退浑王”,统率一百余人,应该是一个较大的吐谷浑聚落。S.389《肃州防戍都状》云:

又今月七日,甘州人扬略奴等五人充使到肃州,称:其甘州,吐蕃三百,细小相兼伍百余众,及退浑王拨乞狸等,十一月-日并往归入本国。其退浑王拨乞狸,妻则牵驼,夫则遮驱,眷属细小等廿已来随往,极甚苦切,余者百余奴客并不听去。……其吐蕃入国去后,龙家三3众街商量,城内绝无粮用者,拣得龙家丁壮及细小壹伯玖人,退浑、达票换榆昔、达票阿吴等细小共柒拾武人,旧通颊肆拾人,羌大小叁拾柒人,共计贰伯伍拾柒人,今月九日并入肃州,且令逐粮。[22]

张氏时期,归义军治下的甘州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吐蕃、吐谷浑、龙家、通颊、羌等,为归义军驻守甘州城,抗御回鹘人的进攻。到中和四年(884),终因力寡不敌,撤出甘州,或各归本国,或撤人肃州。值得注意的是,吐谷浑和龙家一样,其部落首领称王。在甘州城破之后,一部分吐谷浑人撤入肃州,继续效忠于归义军政权;另一部分则在其王拨乞狸的率领下,跟随吐蕃南逃。这样,在肃州也形成了吐谷浑的聚落,他们与龙家等一起,共同组成了“肃州家”。

在西域东部地区,也有吐谷浑人活动的踪迹。在丝路南道,吐谷浑亡国后,大批的吐谷浑人被吐蕃统治者迁到楼兰地区,因人数众多,这一带又被称为“退浑国”。P.2555《冬出敦煌郡人退浑国朝发马圈之作》是一首佚名诗,中有两句云西行过马圈,北望近阳关”,证退浑国在沙州的西南面。P.2962《张议潮变文》也记载到这个位于沙州西南方向一千多里的退浑国,建立政权,有吐浑王、宰相等,云:

诸川吐蕃兵马还来劫掠沙州,奸人探得事宜,星夜来报仆射吐浑王集诸川蕃贼欲来侵凌抄略,其吐蕃至今尚未齐集。”仆射闻吐浑王反乱,即乃点兵,錾凶门而出,取西南把疾路进军。才经信宿,即至西同侧近,便拟交锋。其贼不敢拒敌,即乃奔走。仆射遂号令三军,便须追逐。行经一千里已来,直至退浑国内,方始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