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书内容可以看出,本次法事活动实质上反映了敦煌地区佛教和道教在神灵信仰层面的融合。在寺院面临“灾障”的时候,僧众不是求助于佛教护法大神,而是向道教神灵忏悔和祈福禳灾,这充分说明在僧众心目中,这些神灵也可以降祸于寺院和僧众,其神圣性也是不可冒犯的;而崇奉这些道教神灵也可以祛除灾患,可以保佑僧众延年益寿并往生西方,可以“拥护僧田”而为寺院作护法。总之,在其所涉及的范围内,这些道教诸神具有不可替代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延年益算”等现实的祈求之后,僧众还进一步祈求道教众神保佑他们在“损伤生性”之后得以“往生西方”,而不是继续沿着道教之路走向长生成仙一途。这是一个颇为巧妙的转弯,这说明,敦煌普通僧众一方面和凡夫俗子一样贪求长寿和吉祥,为此他们宁愿崇奉道教神灵;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放弃来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和追求,并表明他们最终的佛教立场。这个转弯为道教神灵赋予了佛教的使命,表明了在神灵信仰的层面上对佛教和道教的沟通,并将道教神灵纳人了佛教护法神系统,于是凡遇修建之事,必须不再触犯乃至祈好于这些原本是属于道教系统的神灵及种种神煞。从一般宗教学的角度看,关于“神”的观念是一切宗教观念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所以,佛教与道教在神灵信仰层面的融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由于佛教和道教均有超越神灵崇拜的更上一层,有着深层次义理探求和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有着超越世俗人生的精神追求。所以,这种神灵信仰方面的融合主要反映的是普通大众佛教层面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大众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就是在以神灵崇拜为主要内容的普通佛教徒来说,不同宗教派别的众多神灵在理论上的归属原本是无需深究的。
《佛家谢土地太岁文》可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际宗教活动中融佛、道于一体的典型范例。若就其融合的内容而言则并不是本篇文书的首创,同时也不是这一时期才有的,应该说它有着融佛、道内容为一体的佛家典籍依据。前文已述及佛教自初传以来就不断地吸收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有些典籍的制作曾深受早期道教和中国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有些甚至搬用了道教及本土固有的宗教习俗内容。如东汉失名译《佛说安宅神咒经》中便有这样的内容某等安居立宅巳来,建立南房北堂,东西之厢,碓磨仓库,井灶门墙,园林池沼,六畜之栏。或夫移房动土,穿凿非时,或犯触伏龙、滕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六甲禁忌、十二时神、门庭户陌(伯)、井灶精露(灵)、堂上户中、溷边之神,我今持诸佛神力、菩萨威光、般若波罗密力,敕宅前宅后,宅左宅右宅中,守[宅]神神子神母,伏龙、滕蛇、六甲禁忌、十二时神、飞尸、邪忤、魍魉鬼神;因吒形声,寄名附着,自今已后,不得妄娆我弟子等。神子神母,宅中诸神,邪魅蛊道、魍魉弊魔,各安所在,不得妄相侵陵,为作衰恼。令某甲等惊动怖畏。当如我教,若不顺我语,令汝等头,破作七分,如多罗树枝。”[19]又曰:“佛告日月五星二十宿天神龙鬼,皆来受教明听。佛告言:不得前却某甲之家,或作西厢南房北堂,敕曰游月杀、土府将军、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岁月劫杀、六甲禁忌、土府伏龙莫妄东西,若有动静,烧香启闻。某甲宅舍是佛金刚之地面,二百步佛有约言,诸疫鬼神不得妄忤,忤者头破作七分,身不得全,不得水浆……”[M]《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也有类似内容。P.2558《佛说七千佛神符益算经》中有:“千佛符厌,令其人过灾度难,延年益算,受符以后,寿命延长。”其中所反映的内容一则是全力保护人们免于灾难并得以延年益算,一则对于人不利的各种神灵鬼怪采取强制的手段。这说明佛教在传人中土初期,为了能尽快地被民众接受,一些佛教人士曾经努力吸纳中土文化,从而显示出与中土文化之间强烈的融合性。据萧登福先生研究,《佛说安宅神咒经》由中土宅葬之说而来,《佛说七千佛神符益算经》则袭自《太上老君说益算妙经》。[21]同时也要看到,这些被吸纳的内容和佛经之侧重于解决现世问题的内容也颇有一致性,针对现实世界的人生,解决种种灾难也是佛经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即称是经能除一切畏怖,是经能却他方怨贼,是经能除谷贵饥馑,是经能愈一切疫病,是经能灭恶星变异,是经能除一切忧恼。举要言之,是经能灭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百千苦恼。”[22]不过从敦煌地区宗教的实际状况看,似乎这里的教众并不是很早就像此类经典所指示的,从事如此强烈地融佛、道内容于一体的宗教活动。从敦煌文书资料看,反映佛道融合的法事文书和写经题记主要集中在归义军时期,这充分说明在归义军时期,佛、道融合的程度真正地加强了。
关于这种融合局面的形成,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另外一个关键性因素,那就是吐蕃占领敦煌后敦煌地区宗教形势的新格局所造成的促动和影响。自8世纪末期吐蕃占领敦煌以后,吐蕃地区的苯教尤其是佛教密宗都逐渐传人敦煌地区。苯教为吐蕃地区固有的古老宗教,与汉地古代的巫觋相类似,信仰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神灵,主要从事占卜休咎、祈福禳灾、及治病送死、驱鬼降神等宗教活动,和道教颇有相通之处。佛教从印度传人西藏后,和当地的苯教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吐蕃占领敦煌的时期,正是吐蕃佛教和苯教斗争的激烈时期。在斗争的同时,佛教为了争取信徒又不断吸收苯教神灵作为佛教护法神,从而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融合性。吐蕃占领敦煌后,为唐王朝崇奉的道教勿庸置疑地成为吐蕃占领者打击压制的对象。在打击压制之下,曾经在盛唐时期极为兴旺的宫观道教不复存在了。另一方面,作为长期以来满足民众精神生活需要的传统的宗教文化也不可能因为一时之间的外在打击而全面消亡,而事实上,吐蕃时期道教并未消亡,而只是走人低谷并改变了存在方式,道教的斋醮、方术活动依然存在,并且道教还表现出一定的反吐蕃倾向。[23]若在渊源关系上,密宗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道教的成分,对道教有着一种先天的亲和力;[24]从宗教特质来看,“密教特色,在事多神”,[25]又极其重视咒语法术,与道教的多神崇拜和符咒术数颇相一致。所以吐蕃佛教和道教之间的交流融合实具有必然之势。这一交流融合的具体过程虽不十分明了,但归义军时期众多佛教发愿文以及佛经题记等文书中佛教与道教诸神杂糅情况的普遍存在,当足以折射出这段历史的一些侧影。归义军时期,吐蕃政权被推翻,但从吐蕃传人的佛教文化依然存在。在归义军时期的发愿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佛教密宗崇奉的主要佛毗卢遮那佛和重要护法神金刚蜜(密)迹、毗沙门天王与道教和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中的察(司)命司箓、太山府主等一同受到祈请供奉的情况。与《佛教谢土地太岁文》同卷的S.3427a《祈请文》即是如此,而S.3427b《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中的情况则更为典型,详细内容见于下文。这充分反映了吐蕃佛教与道教的融合。[26]《佛家谢土地太岁文》所展示的也正是这一背景之下由佛教僧众顺理成章地进行的融佛道于一体的法事活动。
敦煌世俗信众佛教信仰中的佛、道融合
在佛、道二教义理上趋于沟通融合,普通僧众从事于融佛、道教神灵为一体的宗教活动的情况下,敦煌世俗信众在佛教信仰方面的状况又当如何呢?这一点在敦煌文书中也有充分的反映。
S.3427b《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为一发愿文范本,内容完整而丰富,充分表现了在普通的世俗信众层面佛教与道教相融合的具体情况。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奉请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四方佛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并请一切菩萨、五百罗汉、得道沙门、六通大圣等。心愿是右弟子某甲先奉为国安人泰,社稷会昌;五谷丰盈,三农倍稔。先亡魂识,不值八难之中;过往尊亲,无历三途之地。此奉为弟子延祥益寿,灾殃不侵于己身;岁富年昌,横(祸)无来于户侧。合家长幼,长衔鱼水之欢;内外亲姻,永保丛化之茂。……增(长)弟子A甲,福同春卉,随日而生;除荡弟子么甲,灾比秋林,逐风而落。千祥辐辏(凑),万善盈门;[所求遂心],功德圆满。”
其次祈请毗沙门天王等四大天王主领一切鬼神并诸眷属,上方释提桓因主领一切日月天子、星宿五官、二十八宿、三十二神并诸眷属,下方坚牢地神主领一切山岳灵只、江河圣族并诸眷属,护界善神、散脂大将、护伽蓝神、金刚蜜迹、十二药叉大将、四海八大龙王、管境土地神只、泉源[行]非水族、镇世五岳之主、鹑罡三桅山神、社公稷品官尊、地水风火神等并诸眷属来降道场。心愿是:“弟子A甲自云:生居凡位,长乃尘躯,不谙灵异之间,起住多违乖犯。举足动步,晨昏往来,不觉不知,积过深重。今恐祸患奔至,损害愚迷;竞放灾殃,终于性命。今弟子A甲虔恭恳祷,悲悔交生,露胆披肝,殷勤忏谢。…自弟子么甲乃罄割私己,抽舍珍财,献佛施僧,广崇福品;敷坛安像,请僧转经,虔仰能仁,济危救苦。所有年衰月厄,愿随咒声而霞消;日瘴时灾,逐经声而雾散。冤家债主,欢喜相辞;负命辜恩,永休仇对。”
其三诵{劝请发愿文》,心愿亦是惟愿沧溟比寿,富贵而山岳无移;碣竝松筠,贞实而春秋不变。门兴万善,千祥膺而长荣;家讳三荆,百宝镇而永固。男忠女孝,灾殃不近于义门;子贵孙昌,祸害无侵于善户。先圣七祖,莲花迎而登天;不历三途,祥云乘而证果。家中若大若小,受金刚不坏之身;枝眷内亲外亲,共保清平之乐。庄盈五谷,霜疽不损于田苗;圈满群昌,六畜无灾于牧庑。冤家债主,早已休仇;负命负财,各生罢散。”[29]其四遂请下方窈冥神理、阴道宫寮、阎摩罗王、察命司录、太山府主、五道大神、左膊右肩、善恶童子、鉴斋巡使、行道大王、吸气收魂、判命主吏、六司都长、行病鬼王、内外通申、诸方狱卒,又请四神八将、十二部官、太岁将军、黄幡豹尾、日游月建、黑赤星神、八卦九宫、阴阳之主、井灶碓硙、门户妖精、街坊巷神、仓库执捉、山河灵异、水陆神仙、宫殿非人、楼台魍魅等并诸眷属来就道场。心愿是:“弟子A甲自云:凡夫迷暗,每犯圣贤;行住中间,干冒神理。今始觉悟,遂结香炉,散食燃灯,转经诵咒。伏愿诸大神圣,发慈悲愿,救护生灵,领受咒供、钱财、花果、五谷、香药,各生欢喜,共开福门。三灾不行于道场之家,九横无侵于增善之户。千年卫护,长似今辰;万岁吉祥,转祸为福。”[30]
其五又请弟子A甲自无量劫以来至于今日之所有债主冤家,及各种妖精鬼怪如姻亲妖精、走火邪魂,各种凶死之鬼如断亲绝嗣不葬鬼、贼丧血腥鬼、深泉溺死鬼、大火烧煞鬼、无粮饿死鬼、冬寒冻亡鬼之类来诣道场,领受咒供,永离人间,莫生恼害。收三灾九横,远送他方;除月厄年衰,转祸为福。“生生世世,长为善品枝罗;世世生生,永保门兴人贵。冥官自在,记录福因。照此一家,永安三代。”[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