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类学教程
9030200000005

第5章 人类学的主要流派(3)

(4)人类体质的遗传因素受环境影响说

博厄斯通过对一些欧洲人和他们迁居美国后所生子女的头型、体高的具体测量比较后发现,人类的某些标志种族特点的遗传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可塑性,但这种适应可塑性又有一定的限度,即它所引起的变化不至于累积到超出种族的特点。

(5)人类自我驯养论

美国历史批判学派认为人类在种族上并没有什么天赋的区别,而只有肤色、体形、身高的区别,这种区别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通过自然淘汰的自我驯养的结果,它并不能决定人类天赋和智力的高低。

六、列维-斯特劳斯与结构主义学派

1.列维-斯特劳斯与结构主义学派的产生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evi-Strauss,1908-),法国当代着名的人类学家和哲学家。1947年,他担任法国人类学博物馆副馆长;1950年,他就任巴黎大学高等学术实习学校原始宗教讲座主任;1959年任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教授,并同时担任了这两所最高学府的社会人类学实验室主任;1961年1月起,为《法国人类学评论》杂志主编之一;1973年,他因写作自传式回忆录《忧郁的热带》(《AWorldontheWane》1961年)而获得法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被选为法国文学院的院士。

列维-斯特劳斯的主要着作有《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纳姆比克瓦拉印第安人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1948)、《结构人类学》(1958)、《今日的图腾主义》(1962)、《野性的思维》(1962)等。列维-斯特劳斯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家族亲属制度与婚姻制度,以及关于原始宗教和神话学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关于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神话的比较研究。

他在人类学上的贡献是首先将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法引用到人类学的研究中来,并在继承摩尔根关于亲属制度的研究中有新的贡献。他认为,亲属制度中的称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很早时期,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矛盾,同时也是生物因素逐渐趋向于社会因素的结果。生物的因素属于自然性质,社会的因素就是文化的性质。此外,列维-斯特劳斯在政治上具有鲜明的反殖民主义立场,同情“第三世界”和被压迫民族,主张民族学者的研究工作“必须以保卫和增进那些作为传统研究对象的民族的利益为目的”[11]。

2.结构主义的基本内容

(1)结构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的“结构”一词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各个事物的构造形式或外表;二是指各个事物的组成成分或构成原料。前者是属于事物的外表和形状,是事物量的方面;后者是事物质的方面。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是稳定和固定不变的,它不易被发现,但又是一种真正的实在。

(2)结构主义的方法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一切关系最终都可以还原为两项对立的关系,每个关系中的每个元素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对立关系中的位置,被赋予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因此,结构主义方法要求人们尽可能找出各个现象的对立关系。

结构主义方法最显着的特点是它对整体、总体的强调,它的基本信条是:研究联结和结合诸元素的关系网络,而不研究一个整体内部的诸元素。结构主义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解释整体的部分。

依据这个方法,人们可以把自己所遇到的现象整理成系统的整体,它不仅要解决某一系统内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要找出各个系统、各个领域现象之间的关系,打破这些现象之间的绝对界限,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主义的方法不仅使人类学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也更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学整体性的特点。

(3)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将结构主义理论运用到亲属制度结构的研究上。他认为亲属制度中的每一种亲属称谓,就是一个基本要素,必须放在一定的亲属关系中来看才具有意义。而在一定亲属关系中所形成的一定亲属形式,便是“社会结构”。但是,列维·斯特劳斯并不研究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而是研究实际社会关系背后所隐藏着的“深层结构”——有时他又称之为“模式”,并将“模式”区分为两种:有意识的模式和无意识的模式,认为两者可以互相转化,而以后者为最重要。

(4)神话的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理论研究神话传说。他用结构的方法来解释神话传说或者生命的哲学定义,并制定了一套相互对立的概念,认为通过这样可以认识一定的经济条件。例如,他根据是吃生肉还是吃熟肉来区分社会的发展阶段。

七、怀特与新进化论学派

1.怀特与新进化论学派的产生

人类学的第一个理论流派——古典进化论,曾遭到来自传播学派、历史批判学派以及英国功能学派的尖锐批评,特别是在美国,摩尔根成为众矢之的。但是,二战后,学术界对进化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1958年,美国人类学界隆重举行了纪念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0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会上重新评价了摩尔根的历史贡献。于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学派——新进化论学派出现,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怀特。

莱斯利·阿尔文·怀特(LeslieAlvinWhite,1900-1975),192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此后至1930年为布法罗大学讲师。期间由于接触了易洛魁塞纳卡印第安人,促使他去阅读摩尔根的着作,从而开始了向进化论观点的转变。1930年至1970年他在密执安大学建立并领导了文化人类学系,使该系成为美国着名的文化人类学系之一。其间,他曾于1936年秋访问过中国的燕京研究院,并于1964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会会长。其主要着作有:《美国人类学先驱班德利尔——摩尔根书信集》(1940)、《文化的科学》(1949)、《文化的进化》(1959)等。

怀特的新进化论与摩尔根的古典进化论都同意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全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这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一致性和单纯性是二者同被称为进化论的基础。两者主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怀特不像摩尔根那样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而是用能源的获取来作标志;二是怀特特别强调了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或超有机体性,正是基于这些不同,怀特的进化论被称为新进化论。

2.新进化论的理论创新

(1)创立了符号论

怀特认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符号。他认为整个世界由三个领域组成,即无生命的现象构成的物理领域,有机体现象构成的生物领域,由符号使用构成的思想、信念、语言、器皿、习俗、情感、制度等事件组成的文化领域。没有符号就不会有文化,而语言是符号表达的最重要形式,使用符号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某些动物虽然也具有识别标记的能力,但只有人同时具有识别标记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所谓标记,可以“规定为一种有形事物或事件,其功能是指示某些其他的事物或事件”。[13]如红灯停、绿灯行。也就是说,某个事物,如字的含义与其实在形态在使用中一致起来时,这个字就作为标记而不再作为符号而发挥作用。

所谓符号则是人类随意赋予事物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或事件,符号的意义完全是由它的使用者来指定的。比如儿童在游戏中说的:“让我们把这块石头当成大灰狼。”。怀特认为,某个字“只有关系到其含义与实在形态之间的区别时,它才是一种符号”。也就是说,两者是不统一的。

另一方面某些动物虽然也具有使用工具的能力,但是,由于它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所以不能累积,其能力被局限在感觉经验的世界中。而人在使用符号描述世界时,可以超越个体本身的感觉经验,可以谈论自己从未经历的事情,也可以推测和想象未来;还能够累积、传递经验,使知识和能力不断丰富和进步。

(2)提出了文化进化的动力论

怀特认为,使用符号的能力使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可能,但是,符号未曾为文化进化提供动力,这种动力只能来自能量。人类对更多能量形式的发现,以及改进利用能量的手段,使得文化逐步发展和进步。反之,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利用和控制能量,使之服务于人类。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说,文化作为一种机制,要为人类的生存和生存水平服务,这是人类独有的优越性。从文化进化的动力论出发,怀特认为文化是使人类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的手段,它是向人提供维持生计、保护、攻防、社会调节、外界适应和休养生息等需要的机制。据此,怀特将整个人类文化的进化历史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依靠自身能源即自身体力的阶段,如狩猎,采集等。与之相对应的是“原始共产制”社会。

——把太阳能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资源的阶段,如通过栽培谷物和驯养家畜。相对应的是古代文明的出现。

——通过动力革命,人类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作为能源的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化工业国家的出现。

——核能阶段。怀特认为,到目前为止,核能还是小范围的应用,尚未有过普遍利用这种新的能源形态作为工业动力源泉的文化进展,但这是人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3)提出了技术发展决定论

怀特将整个文化划分为三个亚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技术系统包括生产工具、维持生计的手段、筑居材料、攻防手段等;社会系统包括社会、亲属、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的制度和组织以及娱乐等;思想意识系统则由语言、思想、信念、神话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俗和常识性知识等构成。

在三个亚系统之中,技术系统是基础,思想意识系统处于最上层,中间为社会系统。其中,技术系统对文化的进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文化能否进步,最主要的是对能量的发现、利用和控制,这唯有通过技术手段才能达到。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我们无法找到能量的新源泉;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即使找到了能源的新形式,我们也无法利用,或无法高效利用。

社会系统本质上受技术系统的决定,即技术系统是自变量,社会系统是因变量。在简单的技术系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系统都是规模不大、结构与功能分化极小的社会,而在发达的技术系统基础上必然形成结构功能复杂、高度分化与整合的社会。同时,社会系统也会影响技术系统的发展。思想意识系统表达技术系统,并反映社会系统。怀特认为,每一种技术皆有专属于自己的哲学形态,畜牧、农业、冶金、工业或军事等的技术都将各自在哲学中找到它们的相应表达。

(4)提出了“发明是需要之母”论

怀特认为文化是一个自我产生、自我运行、自我发展的独立体系,它不但是人类天性的决定因素,也是发明与革新的决定因素。他批驳了“需要是发明之母”的观点,认为:其一,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即使有需要,也不会出现发明;其二,人们反对发明与革新,即使这些发明与革新是人类社会需要或有益于人类的,这在历史中不乏例子——如大机器工业的出现就曾遭到普遍的反对。因此,应该是“发明是需要之母”,一旦发明变成了现实,人们最终才会承认它。怀特明确地指出,当文化发展到一定基础,发明和发现就会出现,这似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具有文化发展的必然性。

此外,属于新进化说学派的还有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JuliarHaynesSteward.1902-1972)的多线进化论、文化生态学以及文化涵化的理论,都在人类学界中有广泛的影响。

八、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1.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正是近代西方人类学产生和形成的时代。摩尔根虽然在其代表作《古代社会》一书中“巧妙地展示出原始社会和原始共产主义的情景”,“并且在自己着作的末尾对现时代作出了共产主义的结论”[14]。但他只不过是“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而已。因为早在摩尔根以前的4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建立了唯物主义的原始社会史观。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密切地注视着当时出版的人类学专着或多少带有人类学材料的着作及其学术动态,十分重视和非常关心人类学的发展。对于当时出版的有影响的人类学着作,如1860年巴斯典的《历史上的人类》,1861年巴霍芬(J.J.Bachafen)的《母权论》,1876年麦克伦南(J.F.Malennan)的《古代史研究》,以及1877年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他们都采取了批判地继承的态度用心地研究过。

1881年,马克思洞察到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这时马克思年迈体衰,病魔缠身,更值爱妻燕妮去世,连《资本论》第3卷的研究写作工作也已停止了的时候,他却以极大的热情研读《古代社会》,挣扎着于1882年2月,写出了着名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一书,构建了自己的独立体系,赋予《古代社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灵魂,同时运用当时的人类学知识来论证了他的唯物史观思想。因此,这部着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创立标志。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代表着作,是恩格斯遵照马克思的遗言于1884.年写成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部着作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有:

(1)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恩格斯在《起源》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两种生产”的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第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