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9030900000022

第22章 人类学中国化的先驱:吴文藻(1)

罗成华

在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在这一历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一生的学术事业都是这一历程的重要构成部分,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中国的人类学事业,尤其在人类学中国化方面,贡献极大。他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吴文藻先生。本文试图从人类学中国化这一角度来综述吴文藻先生一生的学术生涯。

一、生平简介及著述

(吴文藻先生与夫人冰心)

生平简介吴文藻(1901~1985年),江苏省江阴市夏港镇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1916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国留学,进入达特默斯学院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后又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并荣获了校方颁发的“最近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1929年6月与冰心(谢婉莹)结婚,任燕京大学教授。1938年在云南大学任教,1939年创立社会学系,1940年在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室工作。1946年,赴日本任中国驻日代表团政治组组长并兼任出席盟国对日委员会中国代表顾问。在此期间,他广泛考察了日本的全面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文藻满怀爱国热忱,于1951年返回祖国。1953年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1957年反右运动中,吴文藻被错划为中国社会学、民族学界最著名的大右派之一。1959年后从事编译工作。1979年被聘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著名学者费孝通、林耀华、黄华节、瞿同祖、黄迪、李有义、陈永龄均曾师从吴文藻先生。1985年9月24日病逝,根据他的遗嘱,没有进行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经冰心努力,中央民族大学从1996年开始设立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以奖励后学。吴文藻先生是人类学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著述吴文藻先生一生的著述主要有《见于英国舆论与行动中的中国鸦片问题》(英文专著,博士论文)、《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论文化表格》、《英国功能派人类学今昔》、《现代社区研究的意义和功用》、《论社会制度的性质与范围》、《边政学发凡》、《现代法国社会学》、《德国的系统社会学派》、《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战后西方民族学的变化》、《社会学与现代化》、《新进化论试析》等。此外很多的译著,如有《对于中国乡村社会学调查的建议》(英国拉德克利夫?布朗著),《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英国赫?齐?韦尔斯著)等。

二、相关著述介绍

在吴文藻先生一生的学术生涯中,他的著述主要集中在相关理论的引进、介绍和总结,以及指导实地调查的社区研究两个方面。

相关理论1.吴文藻先生发表于1932年的《文化人类学》讲义大纲,在全面系统介绍西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启蒙著作的基础上,紧紧地抓住“文化”这个核心。他指出:“文化人类学上最近的趋势,可分为两方面来叙述,一是实地调查的注重,一是文化概念的尊崇。”在诸多西方人类学理论学派中,他特别看重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凌诺夫斯基等人创建的功能学派。他称马凌诺夫斯基“独树一帜”,“至于功用派自己的立场,马氏说得很简明。他以为此派的目的在于本功用的眼光,来解释一切文化现象。每种文明形式,每种风俗、实物、观念或信仰,在一地方社会中,各占其本身的相当位置,各须履行某种的生活机能,代表了工作全体上不可少的一部分”。

2.在吴文藻先生的理论研究著作中,有关功能学派理论的介绍与阐释所占分量为重。他先后发表了《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布朗教授的思想背景与其在学术上的贡献》。吴文藻认为,简单利用中国的史料来填写西方理论,或是将西方的社会调查问卷拿来直接填入中国的材料,都不足以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因此他将英国功能学派引入中国,是想以人类学的方法来为现实服务,并强调田野调查方法的使用。为了更好的让同仁和学生了解功能学派的理论,他于1935年秋特别邀请英国著名的功能学派社会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来学校讲学。拉德克利夫—布朗是人类学界第一位访问中国并在中国大学讲学的西方学者,对于传播西方人类学,特别是功能学派的文化理论,对于中国人类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3.不仅如此,吴文藻先生还借重访欧洲的机会,与功能学派的另一位大师马凌诺夫斯基会面,并与他讨论功能学派和人类学。在征得马凌诺夫斯基同意后,吴文藻先生支持和指导费孝通先生将《文化论》译成中文,并发表于1938年6月出版的《社会学界》第10卷,后又作为《社会学从刊》甲集第一种出版。此外,鉴于当时人类学实际调查活动正在中国蓬勃开展,为了方便调查,吴文藻先生特地请弟子黄迪将马凌诺夫斯基编制的部分《文化表格》译为汉文,他还专门撰写《文化表格说明》一文进行详细解说。吴文藻先生对马凌诺夫斯基的文化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阐释,并“发挥及补充文化论之原意”。他特归纳出《文化总表》、《主要制度表》、《生殖历程的社会组织表》、《经济表》、《巫术与宗教表》,提纲挈领,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从而为功能学派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明确的,可以借鉴的方法论资料。

社区研究1.1932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派克被燕京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派克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要采用社区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派克不仅在课堂上讲授社区研究的方法和参与观察的手段,而且还亲临监狱和妓院进行考察,使接受其教诲的学生懂得了只有走出图书馆,离开书本,进入生活,进行社区实地调查研究,才能够发现真理的道理。派克在中国的讲学,对刚刚作为独立学科出现的中国人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社区研究,其实就是田野调查。吴文藻认为,社区研究不但要描写和记录事实,而且还要说明事实内涵的意义,解释事物变化的原因。

2.为了更好的借鉴文化人类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吴文藻在《社会研究》第66期上发表《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和《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在《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一文中,他指出:“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明白了文化,便是了解了社会。”他认为,研究社区文化的基本方法就是进行实地调查。在《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一文,他特别介绍了文化人类学在实地调查方面的动向,指出“在现代人类学派别中,理论方法兼擅且富有独到的见解者,当推功能学派。”在中国人类学起步阶段,吴文藻先生是一位引进、吸收西方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启蒙导师,为这个学科在中国生根,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他并不照抄照搬,而是倡导让这些学科扎根于中国土壤。他密切注意中国国情,强调实地调查,重视社区研究,主张关注“现代”。他亲自到内蒙古地区考察,写下《蒙古包》一文,他在文章结尾写道:“改变此状况首由改善蒙民现在的生活做起,要渐渐地把蒙民从游牧生活改成定牧生活,从而调查户口,改良住屋、蒙井、造林,而邮政、医院、学校、工厂等近代式的机关,亦逐渐设立。使蒙民生活步步地趋于现代化,然后以现代的人民,来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以抵御现代化的强邻的侵略。”

3.功能主义方法主要是以实地调查始,而以实地研究终,理论必须根据事实,事实必须符合理论。由英国功能学派影响而形成的中国功能学派学者都强调人类学的应用性质,主张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中国族群与社会的实际问题,研究主题也以实际问题为主。作为中国功能学派第一人,吴文藻先生更热心地吸收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营养,其目的全在于应用。1942年,他发表《边政学发凡》一文,明确地阐述注重应用的观点。正如有的学者所评价的那样,“吴文藻先生提倡‘边政学’,实际上也是他社会学、人类学中国化之主张和努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有关社会学、人类学中国化之进一步具体化的尝试。”“吴文藻先生在《边政学发凡》一文中强调‘实地考察’和‘实地研究’,其实也就是把社区研究看作是‘边政学’的基本方法”。“边政学”是在以当年全国人民彻底动员,共同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代为背景,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边疆民族历来是人类学者关注的重点话题。因为有关边疆问题所具有的现实性,尤其是具有的政治性,所以“边政学”的应用性研究表现的极为突出。

对人类学相关理论的关注,一直是吴文藻先生所重视的,即使他到了晚年,他还发表了《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今昔》、《战后西方民族学的变化》、《新进化论试析》等三篇文章。他又重新梳理了英国功能学派和西方民族学的发展变化,以及介绍了新进化论的有关知识。吴文藻先生在引进、吸收西方文化研究理论方面是一位启蒙大师,他在倡导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方面是一位杰出的先行者。

三、学术地位及评价

吴文藻是人类学中国化的先驱之一,他从美国博士学成归国后,即开始了漫长的人类学中国化的求索。他在人类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仅从吴文藻先生在人类学史的地位和学术评价两方面来论述他的人类学中国化的巨大功绩。

学术地位如何评价吴文藻先生在中国人类学史上的学术地位,是无法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在纪念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成立10周年和纪念吴文藻先生逝世10周年时,吴文藻先生的学生费孝通是这样评价其老师的:“开风气,育人才”。开社区研究之风,培育独立的研究人才。在中国人类学界20世纪30、40年代就有了“北吴南杨”之说。北学派的代表人物吴文藻和南学派的代表人物杨成志虽求学、治学和教学经历不同,学术倾向各异,但他们对中国人类学的贡献都非常突出。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这三个学科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和民族卷都有吴先生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文化人类学卷问世的话,自然也少不了吴先生的位置。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这三个学科都是“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不过一百年,这一历程,伴随了吴先生的一生,吴先生为引进、吸收、改造、传播这三个学科,并使之中国化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这三个学科,各自独立门户,但在中国它们之间又沾亲带故,相互间的紧密联系是割不断的。而吴文藻先生一生对于这三个学科的呵护培育,可以说是悉心备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时至今日,学界对于这三个学科的关系仍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歧义,但是,有一点却是共识,这三个学科都以人为研究对象,都以人的文化为研究核心。正是这三个学科的崛起,给中国文化研究拓宽了全新的视野,使文化研究真正步入科学的殿堂。在中国,吴文藻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文化研究入门的启蒙大师,是他最早把西方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理论全面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并发扬光大。

学术评价在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发展史上,吴文藻先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在学术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整个人类学事业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当代知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瞿同祖等,均出其门下。

吴文藻先生是我国第一代受过正规训练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他是在西方接受这种训练的。但是他并没有照本宣科地介绍西方的理论与模式,而是自回国任教开始,就极力倡导社会学和民族学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要实现“彻底的中国化”。当时,中国的社会学和民族学还处在模仿照搬西方模式的阶段,大学开设的社会学和民族学教材甚至教师都是来自西方。吴文藻先生对中国社会学和民族学全盘洋化的状况深为反感。他说,中国的民族学和社会学“始而由外人用外国文字介绍,例证多用外文材料;继而由国人用外国文字讲述,民族学和社会学在知识文化的市场上,仍不脱为一种变相的舶来物”。为改变这种状态,他大声疾呼学术界同仁们把民族学和社会学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努力培养出中国“独立的科学人才,来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是中国式的民族学和社会学“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

为了实现中国人类学的“中国化”主张,吴文藻先生主要做了三项工作:第一是寻找一种有效的理论构架;第二是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对中国国情的研究;第三是培养出用这种理论研究中国国情的独立科学人才。吴文藻先生把这三项工作全都落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