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向时任外交部部长陈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国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你们用的是什么武器?是不是导弹?”
对于这样一个涉及我国国防机密的问题,陈毅同志没有以“无可奉告”顶回去,而是风趣地举起手中的拐杖在空中做了一个向上捅的动作,用俏皮的口吻说:
“记者先生,我们是用这个把它捅下来的呀!”
陈毅同志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使与会记者们为他的机智、幽默所折服,博得了与会者的阵阵笑声和热烈掌声。
2.金口才的类比思维——增强表达的丰富性
类比思维又称取象比类、援物比类。是由一事物推及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法,它是将两个或两类相似的事物相比较,根据两者某些相同的属性,进而推论,认为两者在另一些方面的特点或规律也可能是相同的。
这种方法是科学认识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历来为学者们所重视。在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都曾经直接借助于类比法。
类比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人们为了变未知为已知,往往借助于类比方法,把陌生的对象和熟悉的对象相比较,把未知的东西和已知的东西相比较,进而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产生新的理论或知识。这种类比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向法国发动了进攻,某法军阵地损失惨重,一位法军炊事兵急中生智,把一口大铁锅罩在头上。战斗结束后,阵地上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后来,一位法国军官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军用钢盔。
类似这样的故事可谓不胜枚举,类比思维不仅是人类发明的重要思维基础,而且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思维基础。人们借助于类比推理了解了自己所处的世界,认识到了许多事物具有的共同的特点。
类比思维是跨越多种思维形式的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在口才运用当中,时常需要利用类比思维在事物与属性、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穿梭,将两个或两类事物放在对比中来进行思维和表达。
类比是出于我们缜密的推理,时而源自于灵动的感悟,时而表现为步步为营的说理论述,时而转化成诙谐幽默的妙语连珠。让听众的思维随着你的语言运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达那些听众本来并不熟悉甚至并不感兴趣的信息。
类比思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比性等特征。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只不过有些事物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事物的共性需要认真观察与仔细研究才能发现。新颖独特的事物往往具有特殊的价值和生命力,那些千篇一律的事物大都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成功者都是专门去探索别人不曾走过的路,这才独辟蹊径,卓然不群。
卡耐基在《语言的突破》一书中写道:“在演讲中,如果你只是照本宣科的向听众讲,肯定是枯燥而乏味的。借用统计数字、类比和名人证言,既可以有力地说明事实,又能加强主要论点的重要性,使主要论点清晰地呈现出来。”
类比思维在口才上的应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求同视角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共性,只不过有些事物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事物的共性需要认真观察与仔细研究才能发现。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任何事物或观念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同点。思维中如若抓住了这些相同点,便能够把千差万别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增加事物的多样性。
(2)求异视角
由于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因而任何事物之间都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点。新颖独特的事物往往具有特殊的价值和生命力,那些千篇一律的事物大都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成功者都是专门去探索别人不曾走过的路,这才独辟蹊径,卓然不群。所以,求异视角,就是寻找到常常被人忽略的、认为“完全相同”、“毫无二致”的事物的差异点,从而突显出自身的特点。
有一家黏合剂商店,推出一种新型的强力万能胶。店主想为这种胶做广告,但他明白,如果像其他万能胶的广告一样,只是一味地宣传这种胶粘得如何牢固,是难以引起人们注意的。于是,店主把一枚价值数千元的金币用这种胶粘在门口的墙上,并当众对顾客说:“谁能用手把这枚金币扣下来,这枚金币就奉送给他。”这一句话的小小广告引来了许多人尝试和围观,结果这种万能胶真的很畅销。
这位黏合剂商店的老板在这里采用了两种“求异视角”,一是抓住自己产品的特异性,二是抓住广告形式的特异性,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将求异视角运用到口才艺术中,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些厂家在宣传自己的产品的广告语中,不是一味地吹嘘自己产品的优良品质,而是故意暴露产品的某些“不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力地宣传自己的产品。例如,电脑的广告:“这部电脑的惟一缺点是不能为您冲咖啡。”;冰箱的广告:“我们的冰箱只有一个不是——那不是冰箱。”人们听后先是感到惊愕,以为是自揭其短,继而是大笑,觉得妙不可言。把握差异性,的确大大激活了口才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在讲话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丰富的类比关系内隐于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事物当中,直接外化于我们的语言,这对于活跃我们的类比思维,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事类喻,巧妙表达
在讲话过程中,我们的类比思维有时不必那么具象,完全可以把丰富的类比关系内隐于一个抽象的概念当中。但是这个抽象概念必须是众所周知的,因为听众没法通过一个他们不熟悉的事物去理解另一个不熟悉的事物。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把这些事物的属性内隐于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事物当中,直接外化于我们的语言,这就产生了一些奇妙的语言技巧——比喻。比喻方法对于活跃我们的类比思维,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庄子有一天正在涡水垂钓,楚王派了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见到庄子后他们对庄子说:
“我们大王久闻先生大名,想请先生同他分担国事,希望先生能够出山,上为君王分忧,下为黎民谋福。”
庄子淡然地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被杀死时已经有三千岁了。楚王把它珍藏在竹箱里面,盖上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两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呢?”
两位大夫说:“当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啦。”
庄子说:“那么,两位请回吧!我也一样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庄子的类比通俗易懂,而且思想深刻,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到比喻的巧妙之处。
一次,作家刘绍棠到某大学讲演时,有位女同学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既然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那您为什么总唱赞歌,不唱悲歌呢?难道社会没有阴暗面吗?”
看到这一尖锐问题,刘绍棠想了一下,便问那位女生:
“你喜欢照相吗?”见女生点头,刘绍棠反问道:
“你脸上有光滑漂亮的时候,也有长疮疤不干净的时候,那你为什么不在脸上生疮疤的时候去照相呢?”
刘绍棠的这一反问,把自己的观点就寓于类比之中了,他把文学作品的表达与年轻人的照相巧作类比,让人听后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在类比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甲类似于乙或者什么像什么,这两者都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或者称之为非对称性。也就是说把一个生疏的东西通过找出关联事物之间的映射匹配,指向听众熟悉的事物。
(2)委婉含蓄,迂回表达
委婉含蓄,是一种巧妙运用类比思维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讲话当中,我们很想表达一种内心的强烈愿望,但又觉得难以启齿时,不妨借助于类比思维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委婉含蓄是一种情趣,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韵味。巧妙运用委婉含蓄,好像什么都没有说,但实际上什么都说了。
某家长为了改变孩子不专心学习的态度,这样对孩子说道:“丽丽,我们都以你为荣,你这个学期的成绩进步了,但是如果你的外语更努力一点的话,就更好了。”
丽丽在听到但是之前,可能感觉很高兴,而在她听到但是之后,就立刻会怀疑家长的赞扬的可信度。她会认为这个赞扬是为了批评她的失败而事先铺垫好的一条引线。
其实可以这样说:“丽丽,我们都以你为荣,你这个学期的成绩进步了,而且如果你的外语更努力一点的话,那你的成绩肯定会比别人都高的。”
委婉是运用类比思维迂回曲折来表达本意的方法,说话者故意说一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话,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这种说法往往能够避免尴尬,达到意想不到的说话效果。
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语言是出了名的委婉、含蓄而又有智慧的。他过人的机敏是无人可替代的,不愧为“一代外交大师”的称号。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像是垂头丧气,哪里像我们美国人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
周恩来总理回答道:“因为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而我们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所以要低着头走路。”
(3)巧用谐音,效果新奇
谐音其实是指类比思维中的字面相似性中的一种。字面相似性,既不是事物属性之间的类比,也不是事物关系之间的类比。它完全是基于对词语中的相同语素进行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段和措辞技巧。它主要包括仿词、双关语、拈连等。这里所说的谐音是指谐音双关。
乾隆年间,纪晓岚与和珅同朝为官,纪晓岚任侍郎,和珅任尚书。
有一次,两人在一起喝酒,和珅指着一只狗问:“是狼是狗?”
纪晓岚一听,就机敏地意识到和珅是在辱骂自己,于是,他泰然自若地还击道:“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是狼”与“侍郎”谐音,“上竖”与“尚书”谐音,和珅自以为聪明,运用谐音攻击纪晓岚,没想到纪晓岚却给和珅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真是令人佩服!
3.金口才的创意思维——让语言充满新意
“创意”是一个外来语,其含义是“具有创造性的意念”,创意思维就是具有创造性意念的思维方式。创意语言并不是靠语法规则或某些修辞手段的固定模式创造出来的,它来自于言谈者的语言修养、灵感和创新思维。只有培养锻炼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使讲话者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的操作能力得到综合的开发和利用。
语言会显示出我们头脑中关于目的和手段的潜在的思维框架,能够在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激发问题意识与目的意识、超越线性思维、丰富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回归人的开拓性、创造性。
对青少年朋友来说,如何卓有成效地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开发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需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是鬼谷子的两个得意门生。他们皆身无分文,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到处游说,分别提出了“合纵”、“连横”的构想。面对当时的形势,苏秦在各国奔走,纵横捭阖,以“合纵”主张身佩六国的相印,左右当时的天下形势10多年。苏秦死后,张仪又是凭借着高超的口才技巧,以天下为舞台,以“连横”创意游说秦王,为秦国匡合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它是在客观需要的驱动和伦理规范的要求下,在已有经验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新获取的信息的基础上,统摄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利用大脑的有意识的悟性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敏捷转换和灵活选择,突破和重新构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以具有超前性和预测能力的新的认知模式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规律,并进一步提出具有独特见解的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复杂的思维过程。
对青少年朋友来说,强调创新思维方法的技巧和技能的训练,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手段之一。通过针对大脑某一机能所特意制作出来的思维强化训练,我们完全可以养成淡化思维定势的习惯,在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激发问题意识与目的意识、超越线性思维、丰富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回归人的开拓性、创造性。
古人云:“击石不断,火头始出;功夫不断,悟头始出。”创新思维训练,不仅是一个爽心益趣的思维娱乐活动,它更是一个启迪益智的开发思维创新能力的活动。它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发掘我们的创新感觉、培养创新意识、锻造创新能力、发展创新精神,从而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从容应对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并由此而发现、发展着人的综合创新素质。
语言会显示出我们头脑中关于目的和手段的潜在的思维框架。美妙的创意语言并不是靠语法规则或某些修辞手段的固定模式创造出来的,它来自于言谈者的语言修养、灵感和创新思维。它必须能恰如其分地诉诸听众的社会意识、审美情趣、生活要求和个人性格。一些优秀的创意语言,或妙语连珠、怡人耳目;或一语惊人,振聋发聩;或精炼含蓄,发人深思。对于领导者来说,语言若能充满新意,能十分有效地增加个人魅力,把员工紧密地团结在周围。这就是创意语言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