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青少年卷)
9111900000027

第27章 境界篇:学习古人的说话智慧,升华你的金口才(2)

鲁仲连排患释难,在侠义的天下之士精神感召下,说服了魏国拯救了赵国。他论辩的主旨是指出诸侯国不应该向残暴专制、妄图称帝的强秦低头。他一方面指出诸侯国们伺候天子时丧失尊严的屈辱悲惨状况,指出倘若秦国称帝那么各国不会有好日子过,届时肯定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是诸侯国的大臣也岌岌可危。另一方面举出众多宁死不屈的诸侯国及其大臣,借以唤醒那些投降派们的斗志和勇气。这样从正反两方面的论证说服,终于使原来打算侍秦的大臣和国家走上了联合抗暴的道路,从而也化解了赵国的重大危机。

鲁仲连的演说激情洋溢、斗志昂扬,说理透彻、推理严密,一切折射出他强大的情感力量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论辩是集情感、语言能力、心理素质、逻辑能力和知识储备为一体的高难度艺术,论辩虽然以语言为载体,但语言是人的知识、情感、意志的外化。在论辩中只有具备严密的思维能力,才能滴水不漏、所向披靡,而论辩如果缺乏热情和情感力量,那就很难撼人心魄。

4.随机应变,针锋相对——晏子出使楚国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后世称为晏子。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楚王立即羞愧难当,无言以对了。

又有一次,楚王听说晏子要出使楚国,就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楚王听了抚须大笑。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

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时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

楚王听后苦笑着说:“德才兼备的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现在是有些自讨没趣了。”

这两则故事,以楚人和楚王挑起事端,展开矛盾冲突,而以晏子不畏强暴,随机应变,从容自如地挫败了对方而结束。体现了晏子的聪慧和机敏。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当时楚强齐弱,晏子又身材短小,楚人之举,显然含有欺辱的意思。但“晏子不入”,显示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他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大前提: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小前提:今臣使楚;结论:不当从此门入。楚人只好“更道,从大门入”。针锋相对使晏子在第一个回合中取得了胜利。

接着,楚王又问:“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面对此问,显得从容不迫,他先是申明齐国国都之大,人数之多,然后又说:“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这话逻辑严密,绵里藏针,表面上是在贬损自己,而实则是在讥讽楚国,使楚王无言以对。

至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话,更是暗指楚王治国无方,机智犀利。

晏子以自己的机智善辩,凭藉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武器,不战而屈人之兵。终于使楚王不得不对自己刮目相看,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有那么一些人爱故意找碴儿、寻衅滋事,想让别人下不来台。我们难免会碰到这样一些无理取闹的人,如果大发一通怒火,大骂一顿无赖,可到头来,对方还是振振有词,头头是道,自己倒气得手脚发颤,只会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必会遭人耻笑;如果退避三舍或视而不见,也难免会有软弱之嫌。如果这时你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反唇相讥,针锋相对,既可让寻衅者无言以对,也能在主动中有台阶可下。

那么,应该怎样说话,才能反击无理取闹者的行为,使得对方觉得自己理屈词穷呢?

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激动,要控制住情绪。这个时候的心境平和对反击对方有重要作用:一是表现自己的涵养与气量,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气概在气势上镇住对方。如果一下子就犯颜动怒,变脸作色,这不是勇敢的行为。二是能够冷静地考虑对策,只有情绪平静,才能从容选出最佳对策,否则就可能做出莽撞之举。

在反唇相讥的过程中,也不能说了半天,还不得要领,或词软话绵。应该做到打击点准确,一语中的,反击力要有力,一下子就使得对方哑口无言。

但也应该记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练就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功能,就如同学会“少林拳”一样,只可用它防卫制敌,切不可主动进攻、出口伤人。而且,防卫也要注意有礼貌,不管是用“软”办法,含蓄反驳,还是用“硬”办法,原话顶回,都要有理、有节。

5.站在对方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冯谖客孟尝君

先秦时期,贵族养士蔚为风气,有“门客三千”、“从者如云”的说法。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当时最著名的养士者就是被誉为“战国四公子”的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及秦国相国吕不韦等,他们广招门客,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冯谖,穷困潦倒到连自己养活不了,就托人到孟尝君府上,请求作一名食客。据他自我介绍,既无爱好也没有什么才能,尽管如此,孟尝君仍笑而受之。

冯谖来到孟尝君府上作门客。刚开始,人们都对冯谖不以为然,认为冯谖来这里只带了一张嘴,没有才干,只将粗菜淡饭给他吃。过了几天,他靠着柱子,以剑当琴唱了起来:“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啊。”下人就向孟尝君禀报。谁知孟尝君却一口答应给他改善伙食。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又唱起来:“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车坐啊。”孟尝君又一次答应了冯谖的要求,给他车坐。冯谖就坐上车,哼着小曲,招摇过市。但过了几天,他又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在这里无法养家啊。”左右的人都厌恶他了,认为他贪得无厌。但孟尝君仍然答应了冯谖的无理要求,问他有什么亲戚,他便答道:“有母亲。”孟尝君就派人每月给他的母亲送去钱。从此,冯谖不再唱歌了。

冯谖和孟尝君之间的故事是千古流传的美谈,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人人皆知的名篇。两人之间的故事显示了孟尝君睿智大度、善御人才的领袖风度,更显示了冯谖高瞻远瞩、谋略深远的战略家的魅力。

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但他却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断地索要,以检验自己准备辅佐的领导到底是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礼贤下士的真正领袖。于是他以“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的言辞来屡次试探孟尝君,而他的这几句牢骚可不是一般的牢骚,他是故意让孟尝君听到,并且以此来测试孟尝君的反应。他分别体现出冯谖在生活各方面的需求,而孟尝君都一一满足了他。于是,冯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主子,他就毅然为孟尝君做了众多好事。

冯谖为孟尝君干得第一件好事就是“千金买义”,而这件好事在常人看来却是愚蠢之极的。说它愚蠢是因为它放弃了诸多眼前的金钱利益。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冯谖的战略性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眼光短浅的常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小利,他却以损失眼前的利益换来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常人只能看出多少多少的实物价值,他却评估出了“仁义”二字巨大的无形的价值,实际上他是最为精明和最会算计的人中之杰。在这一点上,孟尝君也是远远不如他的。冯谖问及“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曰:“视吾家所寡有者。”这个回答正中冯谖下怀。于是他以千金买义。“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但此刻孟尝君并没有了解冯谖的良苦用心,而是很不高兴,曰:“诺,先生休矣!”聪明的冯谖并不急着为自己辩解,因为他深知自己真正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果然,当孟尝君势落时,冯谖曾经的作为就立刻显示出了作用。矫命烧债券之举,虽然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民心,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冯谖更是为孟尝君营造了“三窟”。他善于左右造势、哄抬价值,他深知人性的奥妙,一般人都是失去时才觉得珍贵,都拒绝他人直接推销自己,而如果由第三方推荐或者与第三方竞争人才,那么人们会非常珍重人才。冯谖使魏王珍重、竞争孟尝君,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失去时才觉得珍贵了,冯谖遂成大计。

冯谖的智能体现在他的语言上,则更为精练生动。他的言辞不卑不亢、简明精约,深中肯綮,更为难得的是他的话语都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所以他的见解能为孟尝君所接受。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曾经有人说,要想让别人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必须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就要失败。可是如果我们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找到别人的诉求,又怎么可能让对方喜欢呢?

在社会节奏飞快,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说话时只要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语言简洁明快就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作为一个现代人,作为现代青少年,这也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6.攻守兼备的论辩艺术——诸葛亮舌战群儒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统帅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矛头指向荆州的刘表、刘备和江东的孙权。刘表新亡,次子刘琮吓得不战而降;刘备仓皇退到夏口(今汉口),几乎全军覆灭。在这危急关头,刘备除了联合孙权抗曹之外,已别无选择。便派军师诸葛亮前往江东,完成联吴抗曹的使命。于是,就有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对这段历史作了精彩绝伦的描写,可以说这是以后赤壁大战、天下三分的前奏和关键。而诸葛亮的东吴之行之所以能够说服孙权,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采取的言论策略,面对群儒,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善抓把柄,一一驳斥了东吴的文士们。

初到江东,诸葛亮作为弱国使者,独自一人,看起来势单力孤,面对仗着人多势众,天时地利,一个个盛气凌人的东吴文士,诸葛亮军决定先打掉他们的气势,因此,他正面相迎,不避锋芒,慷慨陈词,出口凌厉,制其要害。

张昭是孙权旗下第一谋士,若不先驳倒他,如何说服孙权?因此,诸葛亮与张昭针锋相对,唇枪舌战,他首先驳倒了作为主和派首领张昭的恶意讽刺与贬损。抓住了他主降的弱点,在列数刘备一方怎样仁义爱民、艰苦抗击曹操之后,话锋一转:“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把张昭驳得无一言回答。在这里诸葛亮采用的战略是“一笑、二赞、三讽”:一笑——笑张昭庸臣误国如庸医杀人;二赞——赞刘备仁义爱民;三讽——讽张昭“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一下子就点到了张昭的痛处,使他再也不能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