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要具备的软实力之一,那么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意志力是指人们为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程度或坚强的意志品质。人的意志力表现在意志行动的全过程中,采取决定需要意志力,执行决定更需要意志力。一个人确定目的及动机的自觉性、执行决定的原则性、当机立断的果断性是意志力好、意志坚强的表现;而盲目性、易受暗示性、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则是意志力差、意志软弱的表现。
自我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能力、善始善终地把决定贯彻到底的坚韧顽强品质,是意志力强弱的标志。也就是说,意志力的强弱反映着人的自我调节的能力。此外,人的意志力还集中体现在以勇敢献身的精神来排除困难,把决定贯彻到底的品质上。人的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锻炼出来的。三国政治家刘备就是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梦想的。
人穷志不穷
在心理学中,意志是指人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善于动员自身的力量去战胜客观困难。意志是人的心理活动,它反映在有意识的和有目的的行为上。
刘备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以贩鞋织席为生,艰苦的生活使他从小得到许多锻炼。少年老成的刘备,处境虽然艰难,对前途却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他坚信终有一日能够摆脱贫困,干一番大事业。《三国演义》写道:“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常资给之。”
所以说,凡是伟大的人物从来不承认生活是不可改造的,他也许会对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不满意,不过他的不满意不但不会使他抱怨和不快乐,反而使他充满一股热忱想闯出一番事业来。
十五岁那年,刘备经母亲张罗,又得到同宗刘元起的资助,与公孙瓒等人一起,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卢植为师。刘备平日喜好的是吃穿玩乐一类的东西,对读书其实没有太大的兴趣。这期间,他的一大收获是与比他年长的公孙瓒成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刘备平时不大讲话,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但很善于交结他人。
尔后,黄巾大起义引发了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浪潮,汉朝政权分崩离析,刘备这时还是一个无名小卒,身无长物、兵无半人,但是他却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际,立下壮志:“匡扶汉室,还于旧都”。
可见,在每一种追求中,作为成功的保证,与其说是才能,不如说是不屈不挠的意志。
而刘备少有大志,且不因贫贱而磨灭。因此,意志力可以定义为一个人性格特征中的核心力量,概而言之,意志力就是人本身。意志是人的行动的动力之源。真正的希望以它为基础,而且,它就是使现实生活绚丽多彩的希望。
大义之忍是策略
对于众多企求建功立业的人来说,命运之神近乎于虐待狂,他狠心地将人们投入一条粗粝恐怖的生命畏途之中,去接受种种凡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在这漫长而艰难的跋涉中,许多人支持不住中途倒下了。只有极个别人忍受住这种炼狱般的考验,成功地达到目的地。他们成功的关健,是因为手中有一根百折不挠的杖——忍。
意志力是一个人性格特征中的核心力量。而“忍术”则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人性修养之一。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忍”是心术的至高境界,也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刘备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年曾投靠过公孙瓒、吕布、曹操,也投靠过袁绍和刘表,最后还投靠孙权。在他近二十年的逐鹿生涯中,有一大半的生活都是在寄人篱下中度过。一般人在这样郁郁寡欢且不得志的日子中,很容易灰心丧气,然而,刘备却没有在挫败中失志,他反而愈挫愈勇。
就如苏轼所说的:“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要想成就人生、成就事业,就一定要学会“忍”,因为中国有句老话叫“百忍成钢”。
所以,在投靠曹操时,虽然刘备知曹操对他防心甚重,而他对曹操亦无所谓的效忠之意,然寄人篱下,纵使曹操对他有不当之处,致使关羽有杀操之意,但他仍顾全大局,示意关羽忍耐,并以种菜为韬晦之计,这是他长于忍耐的表现。在投靠刘表的无聊日子中,虽不受重用,也不满腹牢骚,而是结羽毛作为消遣,在耐忍中等待机会。若非以此长于忍耐、韬光养晦之特质,刘备恐难有所成就。
另外,刘备还深知祸从口出,于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养成了喜怒不形于色、寡言罕语的本事;他深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的道理,所以韬光养晦,从不示人大志;他虽不损栖身之木,但时时都在培植自己的力量,一旦羽翼成,则必振翅高飞。刘备为人最高明的地方,就是灵活,随机应变。在实力不足受到别人威胁时,他知道暂时去投靠一个大集团以求自保;
而有时为了保存实力,获得发展,他又必须脱离这个大集团。他的这一特征,在投靠曹操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高势重,朝廷中正酝酿以董承为首,准备推翻曹操的政变。刘备来到许都后,一直闷闷不乐,一心想脱离曹操,另立门户,岂可寄人篱下?于是,刘备也参与这项秘密活动。为了怕引起曹操怀疑,刘备闭门不接待宾客,整天在后院种菜,装作胸无大志,与世无争的样子。曹操好几次派人窥探刘备的动静,都看不出什么破绽。关羽和张飞看刘备那样没志气,忍不住抗议。刘备告诉他们说:“我哪是真的在种菜?我是为了避曹操的耳目。曹操对我注意已久,此地不可久留。”
刘备每天小心翼翼,唯恐露出蛛丝马迹。一天,曹操叫人把他请来,青梅煮酒,两人在小亭里对饮。酒至半酣,天上忽然阴云密布,曹操见云有龙形,故意让刘备论天下英雄。刘备推辞不得,只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来应付他。曹操却都一一否认,刘备只好反问他。曹操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啊!”刘备吃了一惊,手中的筷子竟掉到了地下。这时正好雷声大作,刘备就拾起筷子说:“想不到雷声竟有这么厉害!”曹操笑着说:“大丈夫还会怕雷吗?”刘备回答:“我怎能不怕呢?古人说‘迅雷风烈必变’,此刻一震,便致于此。”就这样给掩饰过去了。
在曹操身边时,刘备“示拙”,一直装傻扮弱智,长于忍耐,沉住气韬光养晦,以避人耳目,从而能保全性命,再伺机发展。以这种“鸭子划水”式的谋略,为自己保住一线生机。从这点看,刘备心机是够深的,不是他的对手所认为的那样是省油的灯。纵虎归山,乃兵家大忌,曹操一时不察,又要刻意制造“容人纳才”的形象,让刘备觅得脱身之计,是曹操失策之处,也是刘备高明所在。
刘备的经历充分的证明了“忍”的重要性。面对不利的环境,“忍”和“退”都是必须的,是一种战斗策略,也是一种蓄势。“大丈夫能屈能伸”,惟有保存实力,才能在有利的时机,因时而动,成就人生。所以我们推崇韩信的“胯下之辱”和勾践的“卧薪尝胆”,讲究知难而退、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委曲求全。
面对厄运不言败
刘备半生命途多舛,当曹操已经坐拥半壁江山、孙权继成父兄之业雄踞江东之际,刘备仍然身无立锥之地。在数个割据政权中漂泊寄身。但是尽管面对这样的现状、面对飘零无依的事实,面对在几次战争中,虽有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的兵败,刘备没有气馁,无论现实多么的残忍和不如人意,他都不向厄运低头,等待机会,一鸣惊人,不断地结交人才,收揽俊杰。这一点正是刘备高于常人、胜于常人的地方,也是他能够名留青史的原因。而他的作为,都是基于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可见,意志力是人们面对厄运时坚强走下去的条件。
刘备依附刘表,前后共有七八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刘表表面上对他很客气尊重,内心却对他深怀戒心,“厚待而不重用”,而且当时控制荆州实权的蔡瑁等人也一直对他采取冷淡、排挤的架式,他之所以耐着性子留下来,主要就是为了荆州这块地盘,为了立足荆州打基础,成就一番大事业。
正是从这个战略思想出发,凭借着自己不屈的意志。刘备用心结交刘表的两个儿子,特别是跟刘表长子、起初被定为荆州继承人的刘琦关系密切;他注意广泛结交名士,招揽人才,屈尊礼贤,包括拜见水镜先生司马徽,三顾草庐访孔明;同时,他体恤百姓,布施仁慈。使民众都知道他“宽仁爱民”,在荆州树立起很高的声誉和深得人心的政治家形象。
“政治的较量,就是意志的较量”,意志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正由于刘备对荆州悉心经营,当曹军南下时,荆州民众有10余万人跟着他撤走,许多荆州人士也先后聚集到他的周围,虽然一时被曹操击败失去了荆州,但后来还是通过向孙权借荆州、与孙权争荆州,凭借自己不移的意志力,最后在荆州扎下了根,取得了一块创立霸业的重要基地。
后来,刘备以荆州为根据地,后又智取益州、汉中,终于有了实力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之势,最终三分天下取其一,建国称帝。
事实上,成功者在创业的过程中,真正一帆风顺的情况是极少的,一旦考验或困难摆在面前时,就要设法去迎接挑战。这个时候,意志力的强弱就成为成功者与非成功者的分水岭。培养锻炼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增强意志力的秘诀也是稍微超负荷的压力锤炼。意志力增强最快的时候,也就是当你感到难以支持,到了意志力的极限之时。
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光荣、梦想和财富,将属于那些既有强大的实力,又具有坚强意志的人们。所以要想成功,就必须不断地修炼你的意志力。
§§§第三节 从“闻鸡起舞”到“中流击楫”
对于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意志力;面对着所执行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领导者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
通过勾践和刘备的成功我们已经知道意志力是软实力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在领导者能力范畴中占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对领导者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必定有一个坚定执著的意志力,意志力是竞争力,意志力是战略的保证。所以说造就优秀的经理人必须从意志力开始……
而意志力的另一种体现就在于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如惰性、贪婪、自私……
克服惰性闻鸡起舞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惰性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千几万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岁月轮回,人类的惰性只见其增不见其减。提起惰性有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因为惰性曾使其遗失了很多机遇,留下了诸多遗憾。譬如,该念的书未念,该学的本领未学,该选的路未选,该爱的人未爱,凡此等等,以致最后落个老大徒伤悲。由此而言,惰性真的很可怕,惰性与时间狼狈为奸,害惨了一大批懵懂少年。年少的轻狂无知,年少的贪图安逸,致使惰性的种子在舒适的环境里生根发芽。时间在惰性的掩护下飞快地逝去。在时间的轨道中,我们被抛出很远很远。当我们被重重地摔醒时,却发现一切都已成回忆……此刻,以强大的意志力克服惰性的人就尤其值得人们尊重。闻鸡起舞故事的主人公祖逖就是这样值得人们尊敬的人物。
祖逖(266-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东晋名将,著名爱国将领。祖逖家是北方一个官僚大族,祖上世代担任二千石的高官。父亲祖武,曾任上谷太守。祖逖自幼丧父,兄弟六人中,兄长祖该、祖纳等都开朗爽直而有才干。祖逖性格旷达,不受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