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沙陀三王朝
9160700000005

第5章 沙陀第二朝之后晋兴亡

§§§第1节儿皇帝石敬瑭

后晋政权的建立者石敬瑭,沙陀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为了推翻后唐,45岁的他厚颜无耻地拜34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土地为代价,真是遗臭万年。他死后,其侄子石重贵继位。因向契丹“只称孙不称臣”,946年被耶律德光所灭。后晋历二帝,计11年。

《旧五代史》对于石敬瑭的评价是比较合理的。纵观石敬瑭之一生,先是肯定他“旰食宵衣,礼贤从谏,慕黄、老之教,乐清净之风,以絁为衣,以麻为履”,但是不该“图事之初,强邻来援,契丹自兹而孔炽,黔黎由是以罹殃”,致使嗣君时,“兵连祸结,卒使都城失守,举族为俘”。这如同“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最后为他惋惜,“倘使非由外援之力”,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帝位,即使功德无法与前人相比,也能成为“仁慈恭俭之主”。

然而,历史是无法改变的。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及岁输布帛30万给契丹,以儿皇帝换取契丹的支持,建立后晋王朝。将北方百姓置于契丹铁蹄之下,民心尽失,最终也导致了后晋覆亡。

嗣源心腹石敬瑭,唐景福元年(892)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太原汾阳里。他的父亲臬捩鸡,善骑射,有经远大略,常随李克用征战,累立战功。

石敬瑭长大后,性格沉稳,寡言笑,喜读兵法,崇拜李牧、周亚夫行事。李嗣源对他十分器重,因妻以爱女。后李嗣源随从李存勖征行,命石敬瑭同统领亲军精锐骑兵,号称“三讨军”,将他视为心腹。

天祐十三年(916),李存勖与刘鄩作战,李存勖身陷重围,石敬瑭率十余骑杀入敌阵,左冲右突,无人敢当,掩护李存勖后撤,所率士卒亦无一受伤。庄宗壮之,拊其背曰:“将门出将,言不谬尔。”因颁以器帛,复亲为“啖酥”,当时这是极大的殊荣,由是石敬瑭名声远扬。

在战场上,石敬瑭多次救过岳父李嗣源。在晋军和后梁军队激烈争夺黄河沿岸时,晋军先攻下了杨柳镇,李嗣源却中了梁军的埋伏,危急时刻石敬瑭率军拼死掩护他撤退,才得以领兵突出重围。不久后,梁晋又大战于胡柳陂,由于李存勖的冒险出战,使大将周德威不幸战死,石敬瑭又率军和李嗣源一起重整军队,将后梁军队杀得片甲不留。

在政治上,石敬瑭为李嗣源分析局势。李嗣源在魏州被乱军劫持,想独身归朝,向李存勖言明真情。石敬瑭说:“岂有军变于外,而上将独无事者乎?且犹豫者兵家之大忌,不如速行,愿得骑兵三百先攻汴州。得之则大事可成。”李嗣源这才最终下决心进军汴州,夺得皇位,石敬瑭作为第一功臣,加封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充陕州保义军节度使,赐号“耀忠匡定保节功臣”。

石敬瑭是一个有政治才能的人,他担任陕州保义军节度使,还未满一年,境内军民之政就大治。后来李嗣源任命他为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虽为一方大帅,但他决不以声色自娱,每天办完公事后,就召集幕僚讨论民间利害、刑政得失,因而第一次出镇河东,就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后来他又移镇常山,以“孝治”为行政准则,勤于吏事,廷无滞讼,上下服其明。

起兵反唐李嗣源死后,石敬瑭的政治野心就暴露出来了,他已决意谋反:“吾自应顺中少主出奔之日,睹人情大去,不能扶危持颠,愤愤于方寸者三年矣。今我无异志,朝廷自启祸机,不可安然死于道路。”

石敬瑭参加完李嗣源的葬礼之后,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从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当时有病,最后竟瘦得皮包骨头。妻子赶忙向母亲曹太后求情,让李从珂放石敬瑭回去。李从珂虽然不是曹太后的亲生儿子,但曹太后一直对他如同亲生一样,又见石敬瑭病成这样,估计难以构成什么威胁,于是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让石敬瑭回到了河东。没想到这次竟是纵虎归山。

石敬瑭回去之后,更是小心防范,妻子有次回去参加李从珂的生日宴会,想早点回来,李从珂却对她说:“尔归心甚急,欲与石郎反耶?”这使石敬瑭更加相信李从珂对他疑心很重。

清泰二年(935)夏,石敬瑭屯军于忻州,朝廷遣使送夏衣,传诏抚谕,后军人遽呼万岁者数四,石敬瑭害怕事情泄露,斩挟马将李晖以下30余人以徇,乃止。李从珂听说这件事,更加重了对他的怀疑。

于是,石敬瑭装病以麻痹李从珂,一方面,他几次以契丹侵扰边境为名,向李从珂要大批军粮,说是屯积以防敌入侵,实际是为以后打算。

清泰三年(936)五月,石敬瑭为了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几次上表说自己有病,请求改任他职。朝廷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石敬瑭疑心朝廷已经觉察到他的野心,就决定抗拒朝命。都押牙刘知远、掌书记桑维翰也都劝石敬瑭利用太原“士马精强”和背靠契丹两大优势,起兵反唐。

石敬瑭不肯离开太原,后唐末帝知其必反,就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调集3万兵马扎营于晋阳城南的晋安乡,围攻太原。石敬瑭一面于朝廷内部从事策反活动,一面由掌书记桑维翰起草奏章,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其亲信都押牙刘知远也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然石敬瑭不从,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败后唐张敬达。

同年(936)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石敬瑭即后晋高祖。

石敬瑭做了皇帝后,割让“燕云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给契丹,还答应每年给契丹进贡帛30万匹,与契丹结为“父子之国”,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所以后人称石敬瑭为“儿皇帝”。

石敬瑭被后人所谴责的主要是割让土地,不仅使中原失去大片领土,而且使契丹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险要地区,此后,契丹便可以长驱直入直到黄河,中间没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为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众叛亲离石敬瑭称帝,用桑维翰为枢密使,桑维翰劝石敬瑭“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在那战争频繁的年代,只要有几年战争相对较少,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一种幸运。结果,“数年之间,中国稍安”。

石敬瑭靠契丹当上皇帝后,对契丹百般依赖,百般顺从,既称臣又称儿。皇帝的威信几乎可以说是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再加上石敬瑭称帝后,用人和施政措施不当,民心开始背离,各地藩镇大帅们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公开宣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

石敬瑭对契丹的屈辱投降政策,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往往也成为那些有觊觎皇位野心的藩镇节度使反晋的口实。

天福二年(937),镇守魏州的节度使范延光叛乱,石敬瑭派杨光远镇压,杨光远反而和他合伙反叛,石敬瑭的两个儿子也先后被杀,这给石敬瑭的打击很大。

天福六年(941),镇州节度使安重荣也因不满石敬瑭的契丹政策而反晋。

这些叛乱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石敬瑭也终于耗尽心血,在平定安重荣叛乱的第二年天福七年(942)就死去了。

石敬瑭临终遗命,其侄齐王重贵于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后晋出帝。

§§§第2节后晋出帝石重贵

石重贵是后晋第二个皇帝,在位时间很短,他昏庸无能,骄奢淫逸,最后不免走上家国皆亡的穷途。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不再像石敬瑭那样卑躬屈膝地向契丹称臣,而且还领兵和契丹打了三次仗,虽然最后一次因为大将投敌而失败,自己也流亡契丹,最后死在异乡,但这种敢于和契丹开战的勇气还是应该肯定的。

眼大好武石重贵是石敬瑭的侄子,父亲石敬儒,原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骑兵将领,因为死亡较早,石敬瑭就将石重贵收为养子。石重贵“少而谨厚”,石敬瑭非常喜爱他,在到各处任职时总是将石重贵带在身边,石敬瑭开始让他管理民事,但石重贵却喜好骑射,很像他的父亲。石敬瑭镇守太原的时候,命琅琊王震教他读《礼记》,石重贵却弄不懂其中深奥的含义,反而对老师说:“非我家事业也。”

石敬瑭被围在太原时,石重贵身先士卒,冒着箭石冲锋杀敌,毫无惧色,将入洛,欲留一子抚晋阳,先谋于契丹主,主曰:“使诸子尽出,吾当择之。”乃于行中指重贵谓高祖曰:“此眼大者可矣。”遂以重贵为北京留守,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行太原尹,知河东管内节度观察事。

天福二年(937)九月,征赴阙,授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右金吾卫上将军。三年十二月,授开封尹,加检校太傅,封郑王,增食邑三千户。俄加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年,高祖幸邺,改广晋尹,进封齐王。官衔不少,但政绩平平,“未著人望”。

石敬瑭死后,遗诏命石重贵继位。

石重贵在位时间不长,前后不过5年。5年中,历史的浪涛既把他涌上了顶峰,也把他无情地摔到了谷底,成为亡国之君。

天灾人祸石重贵继位时,后晋的形势并不乐观。契丹凭借册立石敬瑭有功,挟制中原,虎视眈眈;后晋的南面有割据称王的吴越、后蜀;后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加之连年的旱、蝗、涝、饥,饿殍遍野,民怨沸腾。后晋的政权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然而,就在天灾人祸降临之时,石重贵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他甚至在大蝗大旱之年,还派出恶吏,分道刮民。还派文武大臣36人到各处去征集钱帛,然后用于军队。同时,在搜刮百姓时又用严峻的法律惩罚大众,稍有隐瞒的就立即处死,使得老百姓怨气冲天。

石敬瑭尸骨未寒,梓宫在殡,石重贵就纳颇有美色的寡婶冯夫人为妃,并恬不知耻地问左右:“我今日作新婿何如?”

开运元年(944),晋军与契丹军战于戚城,石重贵却每天听“细声女乐”不止。开运二年(945)三月,后晋与契丹在阳城决战前夕,石重贵仍出外游猎。他不做战守准备,反而大建宫室,装饰后庭,广造器玩。为铺地毯,不惜用织工数百,费时1年。为玩乐尽兴,他对优伶们赏赐无度。

在国难当头,百姓饿毙于道的时刻,这些行为完全丧失了民心。其后果可想而知。

客死契丹石重贵继位后,在景延广等人的支持下,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这惹恼了耶律德光。后晋开运元年(944),契丹大举入侵,攻占贝州。此后,契丹军队继续南下。耶律德光进兵到魏州时,石重贵也下诏亲征,在马家口一战,后晋军队重创敌兵。

之后,耶律德光亲自率领10万军队和后晋激战于澶州城北。后晋骁将高行周与其他将领和契丹激战一天,不分胜负,但使契丹受到重创。契丹军探知后晋军的东面兵少,就向东攻击,等后晋军溃退后,契丹军也不敢再南下,掠夺一些地方后就向北撤兵回去了。双方的第一次交锋,后晋基本上取得了胜利。

开运二年(945)初,契丹又一次南下入侵。在后晋将士出其不意的全力反击下,契丹兵的攻势被彻底摧垮,大败而去。第二次和契丹的交战,充分体现出后晋将士的无畏勇气。

契丹兵损失惨重,耶律德光回去之后,对许多将领都处以几百杖刑。但是这一次胜利并没有使后晋的整个形势好转。朝廷的腐败无能及有些将领的心怀异志,仍在加速着后晋的灭亡。

第二年,耶律德光又一次出兵南下。杜重威领兵迎击,但在契丹重兵面前,却不战而退。不仅如此,杜重威还在军中与将领喝酒作乐,不积极谋划退敌之策,只知道向朝廷要粮要兵。石重贵则在宫中玩鹰取乐,不关心前线战事。在将士奋勇杀敌的时候,杜重威不派兵支援,反而向契丹请求投降,耶律德光也假装许诺他当中原的皇帝。等他召集将士宣布投降,要大家解甲投降时,众将士都恸哭失声。

杜重威投降后,后晋也就无兵可用了。石重贵上降表投降,最后被耶律德光将其全家带到了契丹,受尽流离之苦,几年之后死在了契丹。

堂堂一国之君,落得如此下场,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北宋徽、钦二帝外,复有几人?《旧五代史》曰:

自古亡国之丑者,无如帝之甚也。千载之后,其如耻何,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