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无论是经营的制胜之道,还是圆融的大智慧,其实质都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中式领导力体现的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和思想精髓。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曾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途径与西方文化略有不同。东方的传统文化仍然保留了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奥妙宇宙的万有本源所体悟出精明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中式领导力的特质:人本的、德治的、内省的、和谐的。
一. 周王朝苦打苦拼型的主动创业
继夏商之后统一天下政权的是周朝。周朝政权的主体是周族人。周族的祖先早在尧舜时代已经有了活动的足迹,经过夏商两代一千多年的变迁,周族人在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终于推翻了商朝成为天下的统治者,周族人的勤劳勇敢苦打苦拼是不能不让人敬佩的。
四次艰辛迁徙,周王朝于崎定居
周族的祖先弃是母亲姜原踩了巨人的脚步而孕育出来的,所以他生来就注定不平凡。他长大后掌握了一项当时看来最为尖端的技术,就是种田。当时的人们还几乎不会种田,大抵是“草盛豆苗稀”的那种很多。
当时是帝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听说有邰氏部落有个名叫弃的庄稼好手,就请弃出来担任“农师”的官职。弃担任农师官后,教农民开垦荒地,种植五谷,除去野草,增加肥料,慢慢地农民都学会了精耕细作。从此,庄稼普遍看好,当年就获得了丰收。弃因为有了这一项专长,非常受器重。
尧去世后,舜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依然很看好弃。当时,天下发生饥荒,舜任命弃担任“后稷”的官,教育和督促人民进行农业生产。弃就像尧在世时一样,经常到各地田间视察农业生产情况,指导耕种的各种技术,督促百姓按时播种、收获,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土地播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由于弃的辛勤工作,受灾状况迅速好转,人民又开始丰衣足食了。
为了奖励弃的功劳,舜把邰地,也就是弃所在部落有邰氏活动的地域,作为弃的封国,把“后稷”的官职作为弃的称号。弃自认为是黄帝的后代,黄帝原来因居于姬水之边而姓姬,弃就让其部落与封国沿袭黄帝之姓,也姓姬。
弃不断钻研耕种技术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寻找良种,积极督促农民按时播种和耕耘,一年到头四处奔波,终于客死在了西部的“黑水之山”。
自弃以后,周族人就世代为夏朝的大王种地,做后稷的官。到了太康时,射箭高手后羿篡国,促使周边的少数民族叛乱,周族人也因此受到了牵连,邰地经常受到骚扰,周族首领就带领族众,沿着黄河、渭水逆流而上,到达今陕西中部的武功,并在这里定居下来,但他们仍称此地为邰。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迁徙。
夏朝末期,桀残暴无道,诸侯纷纷叛离。东部商族势力迅速兴起,取代夏朝政权之后步步向西逼近。与夏有着密切关系的周首当其冲。于是周人再次迁徙。他们朝西北方向进发,长途跋山涉水来到了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的甘肃庆阳一带。于是垦殖播种,经营农业。这是周人的第二次迁徙。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周此时已初具规模。但此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而且自然条件也不够理想,于是当时的首领公刘决定第三次南迁。他们的目的地是豳地(今陕西彬县东北,旬邑县西南)。
再次来到一个新地方,一切又要重新开始。但这对于最善吃苦耐劳的周人来说算不得什么。他们开垦播种,搭建房屋,没过多久,那里便田亩整齐,房屋成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随后,公刘带领部众整理田地,营造大的宫室;测量日影的长短,制定历法,把握生产时节。为了保卫他们的劳动果实,周人还建立了自己的军队。这支军队由三个支队组成,每个支队都有自己的武器装备、旗帜标志和保卫任务。
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艰苦奋斗,他们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人们安居乐业,甚至附近的百姓看到周族人富足的生活,都赶着过来归附。自此,周祖从后稷以来到公刘时期,又进入到一个发展兴旺的新阶段。
公刘为周族的繁荣尽了最大的努力,《诗经·公刘》称其为“笃公刘”,歌颂他率领周人从邰地迁居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这段历史。
在豳地越来越富有的同时,野蛮的戎狄不禁红了眼,经常来掠夺,周族人消财免灾,就给他们一些财物,避免了冲突。最后,野蛮人贪得无厌,竟然要把豳和这里的人民都据为己有,提出要豳地的人民。周人忍无可忍,决心开战。
这时候的首领公亶父是个主张积德行义的人,他对百姓说:“人民立君主,是要对人民有利。戎狄进攻我们,是为了要这块地方。人民在我的管理下与在他们的管理下有什么两样,因为我的缘故与戎狄开战,杀掉人家的父子而做君主,我不忍做那样的事。”于是,公亶父就与家人,还有他手下的少数仆从悄悄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向南行进,越过梁山,来到岐山南面的山脚下。
周族人听说首领离开,非常感动,如此仁爱的首领,怎么能够不跟随他呢?于是整个周族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全都随着这个宽厚的首领离开了,最后定居于岐山脚下。岐山附近其他国族的人都听说过周族首领公亶父的大名,并为他高尚的道德所折服,所以纷纷来此归附,一时间,人口暴涨,成为了一个大族。
岐山本是一片荒凉之地,号称“周原”,自从周族人来到此处,生产一天天的发展,百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此时,公亶父下令改革原来的一切原始落后的生活习惯,正式设置了各类官员,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气象。后人都认为,周族的强大以至于最后能够推翻商朝而统治天下,其实力的积累就应该是从定居岐山开始的。
苦打苦拼,为称王造势
公亶父的儿子季历继位之后,不断向周围的戎狄部落发起进攻,扩张疆土,周人成为西方强大的方伯。季历之子昌也就是后来有名的周文王。昌以自己的德行与才智渐渐征服了周边诸侯。
昌的名声渐起,商纣奸臣崇侯虎进谗言,称西伯昌终会成为祸害,于是昌被囚禁了起来。后来,周准备了大量的宝物和美女终于得以救出西伯昌。但其长子伯邑继续留在殷为人质。
为了麻痹纣,西伯昌回周后,一方面到周国建立的商代祖先的庙里用隆重的礼品祭祀;一方面每隔一定时间就去朝贡。西伯昌虽然表面上表现得恭敬顺从,但内心里有着自己的安排。
周与殷有着两代的杀亲之仇。西伯昌之父季历,是被殷王文丁关在监牢里活活气死的,实际上也就是被文丁所杀。在西伯昌返周不久,其在殷为人质的长子伯邑更是被殷纣用极残忍的手段烹死了,甚至将伯邑的肉做成羹,让西伯昌吃下去。伯邑死后,西伯立次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为太子,决心报仇。
他的第一步是网罗人才,礼贤下士。凡有贤士来访,就算是吃饭,他也会先停下来,等接待完贤士再吃,所以一顿饭往往几断几续。
有一个叫做鬻熊的老人,听说周伯为人厚道,讲究仁义,礼贤下士,就跑到周国,投奔周伯昌。文王看到鬻熊满头的白发就开玩笑说:“仁兄上了年纪,已经很老了。”鬻熊也很机智,他风趣地说:“如果使臣去捕捉老虎,追逐麋鹿,臣确实已经老了;如果使臣坐着策划国家大事,臣还是年轻有为的。”于是西伯昌拜他为师,并委以重任。
他在位五十年间,招贤纳士,吕尚、鬻熊、伯夷、叔齐等贤人纷纷归附,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纣王为博宠妃妲己的欢心,想出了“炮烙之刑”,即把一根铜柱放在炭火上,铜柱表面上涂油,令有罪者在铜柱上走,因为铜柱表面很滑又烫,罪人往往走不了几步就会跌入炭盆中而烧死。百姓莫不切齿痛恨这种残忍的刑罚。于是,文王决定利用这个刑罚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他派使者到殷都,给纣献上周国在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表示愿以此来换取“炮烙之刑”的废除。纣王早就听说大家对这种刑罚的反应强烈,现在又得到一块土地,就同意了。西伯昌马上将这件事到处宣传,诸侯和百姓都交口称赞西伯昌的功德无量。西伯昌用一块土地换来了人民的拥护,这是他兴周灭商的舆论攻势。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商朝虽然千疮百孔,但一下子还是很难打倒的,必须让他们从内部开始自我分化。于是西伯想出了离间计。
周国当时有一块珍贵的玉版,花纹奇特,价值连城。纣王很想得到它,于是就让胶鬲来索取。因为胶鬲是纣的贤臣,能发展生产、爱护人民、训练军队,如果他得到纣王的重用,就会助商强盛,这对周是不利的。于是西伯故意不给。纣王又派费仲来取。因为费仲常教纣王寻欢作乐,使纣王穷奢极欲,又爱挑拨是非,搜刮诸侯和人民的财物,是个奸臣,于是西伯就把玉版给了费仲。这样,胶鬲由于没能要到玉版而被纣轻视、远离;费仲则因此被重用。
经过这样一番努力,文王觉得公开反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在他即位后的第四十二年开始称王。他把这一年称为文王“受命”的元年。同时,废商法制改定自己国家的法制;弃商“正朔”,改定自己国家的历法;追尊其祖公亶父为“术王”,其父公季为“王季”。周人开始由暗而明地反商。
励精图治,艰难夺取天下政权
据说周王昌的王妃太姒做了一个梦,梦见商朝宫廷中荆棘丛生,而周国宫廷中长出了松柏大树。这是周人发动的舆论攻势。
接着,又一件新闻在各地传开。据说一只赤色的麻雀衔了一张“丹书”放到了周王昌的窗户上。丹书上书:“姬昌苍帝子,亡殷纣王者。”这当然和太姒之梦一样,是预谋策划的又一个舆论。
这些奇闻当然只是周文王及其大臣们精心编织而散布出去的。但在当时,这些奇闻首先在人们的思想上形成周将兴、殷将亡的观念,这必然为周国伐商带来很大的助力。
另一方面,在姜太公的辅助下,周文王积极练兵,不仅训练周军具有兴周灭商的坚定意志、服从指挥的良好纪律,而且使士兵掌握野战、攻城的各种战术。
文王“受命”的第四年,开始向东攻伐。在攻伐过程中,周军受到各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殷王畿的外围,离殷都朝歌只有二百余里。殷臣祖伊十分惊恐地向纣王报告。纣王却说:“我有命在天,周人能把我怎么样?”
第五年,周军已从西北和西南两个方面,对殷都形成了钳形攻势。当文王察看地形时,系袜带松开,袜子掉了下来,文王便弯下身子去系带子。太公在一旁问:“为什么不叫人来结?”文王答道:“与君主相处的人有三种:上等的是君主之师,中等的是君主之友,下等的才可随便使唤。现在我旁边的都是师友,怎可使唤?”文王的话使大臣们大受感动,决心跟着文王攻下朝歌。
但文王因年事已高,精力明显衰退,健康状况也日渐恶化。他知道自己已命在旦夕,就对太子发说:“我的一生,厚德而广惠,忠信而志爱。作为君主,不要骄傲,不要奢侈,不要沉湎于女色。住简陋的房子,为的是不浪费百姓的钱财。山林草木生长之时不要去砍伐,川泽鱼鳖生长之时不要去捕捉。工匠以时通其货,这叫‘和德’。天有不测风云,不积聚粮食,怎能防范?不经常考虑,就会有危险。”
据说,文王享寿九十七岁。按照这种说法,他九十六岁时还亲自出征,这显然是不大可能的。文王去世后,太子发继王位,是为周武王。周武王克勤克俭,苦打苦拼,终于在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一举攻灭商朝。
相比于后来的诸多王朝,周朝的发迹和崛起应该是非常曲折而艰辛的,他们受生活所迫数次迁徙,但每一次,都能够站在荒原之上建设成美好的家园,毫无疑问,他们是勤劳的,也正是这种苦打苦拼的创业精神支持了他们,最后走向了那个中国历史中统治时间最长的周王朝。
中国人的本性就是一个勤劳的、和平的、守法的民族,而绝不是好侵略的民族,如果他们确曾进行过战争,那只是为了自卫。只是当中国人被某一外国加以适当训练并被利用来作为满足该国本身野心的工具时,中国人才会成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如果中国人能够自主,他们即会证明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
———孙中山,《中国民族性》第30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 唐王朝的变现型创业
将社会名声变现为政治资本,家世显赫积累威德
公元617年,初到太原做地方官的李渊春风得意,曾意味深长地暗示儿子李世民说:“唐公是我的封号,而太原正是过去唐国的属地,现在让我来这里,真是天意呀。”李渊明白,自己等待的时机终于到来了,太原是军事重镇,不仅兵源充沛,而且饷粮丰厚,军粮可供十年之用,李渊对此十分高兴,意欲在太原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图大举。于是他不露声色地开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李渊刚到太原之初,有“历山飞”农民起义军结营于太原之南,上党、西河、京都道路都被断绝。李渊出兵击败义军,巩固了自己在太原的统治地位。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豪绅也纷纷投靠李渊。李渊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杰,倾财赈施,广纳贤才。其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而此时的杨广又远在江都,沉湎酒色,鞭长莫及。李渊在太原韬光养晦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