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行的中国人组织和合作的能力都非常缺乏。中国人缺乏合作能力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抽象能力太强。每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和办法,而每人的理想和办法又都是那样精细,以致在团体行动中,意见总不易一致。在公共的集合中,总是辩论热烈,有时且不免发生强烈的争执,人人都要贯彻他自己的意见,人人都不愿牺牲或放弃他自己全部或一部分的意见。意见上的争执必常常影响到私人的情绪,以致在行动时不能获得和谐的精神和一致的步骤。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争执的结果使一部分人消极退出,退出的人且会做反对和消极的行为。有时则讨论多时而一无结果,使最初的热情都烟消云散。抽象能力丰富的另一结果是妒忌心理的尖锐,人人不愿他人成功而乐见其失败,领袖欲强烈的人更不甘接受他人的指挥,因此在团体生活中不是明争就是暗斗,这些都易使公共事业受到致命的伤害而中途夭折。
中国人无论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尽量放纵他自己的意见和感情,而毫不知有所约束。中国人只知一己而不知他人,只知独行其是而不知与他人协力合作,所以中国的社会,散漫而不凝结,松弛而不严密,只有一时的集合而不易有经久的组织,只有小规模的经营而不易树立大规模的企业,人民的能力总是分散而不易集中,不能发挥出庞大的威力。
———储安平
一. 过度控制: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秦始皇嬴政至秦三世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六国争霸,秦国天下无可匹敌,嬴政顺利登上大统号曰始皇,自此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梦想总是美好的,在这份雄心壮志之下,嬴政开始无休止地满足他的控制欲,这直接地导致了他死后的天下大乱。
尚法家之术,残酷方法控制大秦
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君主,秦始皇显然是无法复制的,尤其是他巨大的控制欲望,他就是依靠这点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但他也在这里跌了下来,控制过度,直接造成了秦国的暴政,导致选立继承人的巨大失误,导致了秦朝的短命,二世而亡。
原本僻处西北的秦国先天与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范雎等人都是在这里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如今法家学说更是合了残暴严酷的嬴政的胃口,动辄有人触犯法律便惹来杀身之祸。一时间人人自危,大秦王朝上上下下都充斥了秦始皇式的戾气。原来的秦国全民尚武,民风彪悍,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统一之后,残暴的法律又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了。
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书生的不满,一时间,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对秦始皇的舆论攻击。已经当了丞相的李斯延续了他的一贯做法,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请求秦始皇把那些有异议的书都烧掉。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清洗,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但结果适得其反,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这些书生的嘴,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疯狂抓到四百六十多人,一块儿押到骊山的山谷中活埋了。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拥有了天下,秦始皇还不满足,他还想要灵魂不死,想要永生,想永远控制着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于是,工程浩大的始皇陵便应运而生。其实很多皇帝都有给自己修棺材的习惯,埃及法老如此,秦始皇也不例外,而且还是一边修着一边梦想着长生不老,于是,他便异常地相信超自然的力量。据说有一次秦始皇出游因为大风过不去河,便说是妖怪作祟,还颇为不环保地把大片的林子都给砍了。因为如此,那些神棍发财的机会来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倒更像是他们下的连环套。好在秦始皇财大气粗,因为做了一个和大鱼打架的梦,便给了徐福那神棍金钱银两和众多童男童女;更是听了“真人”的话,先后几次带着人出门求那不死之药。单单是这个排场就不是一般人能比拟的,难怪看到热闹的项羽也要说:我也要取而代之。最终,这个某种意义上还有点愚昧和迷信的千古一帝就死在了这追求长生的途中。
攻守势变政未变:主动扩张难守业
一段传奇就这样谢幕了,但秦始皇嬴政却用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永不知足的个人欲望将这段历史牢牢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让人无法遗忘。无可否认,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大秦王朝的建立和初期各种制度的实行也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并深深影响后世至今,但秦始皇大破之后难以大立的教训也给后世敲响了警钟。
秦始皇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个挥着祖上留下的支票簿然后去兑换成现金的过程;襄公勤王为这个古老的国家积累了巨大的人气;春秋五霸之一的穆公克勤克俭,打通了东向进兵的通道;孝公、昭王励精图治,逐渐让这个曾经以蒙昧著称的国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始皇便是凭借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和这深厚的资本完成了空前绝后的一击,成就了千古第一霸业。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自始至终,秦始皇和他的众多幕僚都偏执地认为这经过血腥洗礼的一套理论可以帮助他们荣耀千秋万代,结果却正是这些理论促使秦国早早地被历史长河所淹没了。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更有人按照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提到:当王国征服一个地区后,有两种方法可以永久地占领它,一是驻大批的军队,这个顶用,但是不经济。二就是君主直接住在新占的地方。依此理论推出没能对六国的旧地实施有效的统治,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但不管如何,以秦始皇的才能没能因势利导,按照时代的轨迹适时地转变大秦帝国的角色,反而让后来人在这之中手足无措,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可谓是最大的悲哀!让人唏嘘不已。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一个“善制黄老言”的老头盖公给了他建议,实行了一种与法家“察察之治”相反的“闷闷之治”,却由此获得成功,或许这就是历史的一种黑色幽默。
自今上溯几千年,中国无数的王朝君主在这之中随波逐流,秦始皇就好像一个缩影,达到巅峰,然后坠落,原来胜与败,兴与衰来得那么简单,就是那十几二十年,甚至一念之间。如果他真的明白了这些,恐怕也会想重新开始吧。
打架斗殴都不喜欢的中国人,当然不会喜欢战争与流血。中国的“武”字是由“止”和“戈”二字构成的会意字,所以说,“武”并不是使用武器,而是不使用武器。制止粗蛮者挥舞武器,这就是武字的原意。《左传》释“武”为“武禁暴戢兵”即是。《易经》中曰“神武不杀”,武的真髓在于不杀。胡乱杀人者,不能说是勇武。
———桑原骘藏,《中国印象》下册第32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 臆断诀策:勤勉崇祯的厄运
甲申年春,依然黄袍在身的崇祯在煤山狂奔,嘴里振振有词:“朕非亡国之君!”他怎么都不明白,事如今日,怪谁?最后头大了,心烦了,于是一根绳子吊死了。
平心而论,崇祯是比明朝任何皇帝都要对国事认真负责的一个统治者。自登基以来,他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好觉,他不近女色,不嗜奢侈,节俭、朴素,不爱铺张。《明史·本纪第二十四》这样描写崇祯皇帝的勤勉:“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一个有道明君能做的,崇祯皇帝都做到了,他非常敬业、锐意进取,一心想匡正爷爷万历、哥哥熹宗执政时的过失。甚至崇祯的另一个大敌李自成,在他向全国发布的彻底摧毁明王朝的檄文中也认为“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至于大明的遗民们,更是将他认定为一代圣君,其中岭南派诗人屈大钧在诗中写道:
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
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
风雨迷神路,山河尽国殄;
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
因此崇祯的死比其他亡国之君博得了更多的同情。但勤治天下的责任心并不能弥补他的缺乏经验、多疑和刚愎自用———这些性格特点与1644年到来有直接的联系。无论如何,崇祯从来没有被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他的死亡留下的只是一个悲剧事实。
主观臆断,崇侦草率行事自毁长城
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无数,或者贪婪昏庸,或者残暴冷酷,或者贪图安逸、荒于声色,凡此种种,无不遭人唾弃。然而,明朝的崇祯,虽然也是亡国之君,却没有身后骂名,原因就在于他的勤勉。不少人甚至因为他的勤勉却招致亡国的命运而为之扼腕叹息。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崇祯皇帝就像是一个孤独的斗士,面临内忧外患的乱局,江山社稷已是风雨飘摇,却仍然勉力支撑,试图力挽狂澜。
他不近声色,为国家事务勤勤恳恳,宵衣旰食。对于自己治下的黎民百姓遭受的离乱痛苦,崇祯皇帝常常为之惭愧自责。崇祯在位十七年,四下“罪己诏”安抚民心。
“罪己诏”也许是出自皇帝的真心,也许仅仅是政治作秀,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能有这样的举动,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这也正是崇祯为人所惋惜的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勉治国、体恤黎民的“好皇帝”,却落得家破国亡、吊死煤山的下场,这又是为什么呢?
人们说崇祯皇帝是个倒霉可怜的皇帝,江山社稷到他手里,已是千疮百孔,难以疗治了,崇祯皇帝只是无力回天而已。
然而事实也不尽如此,国家毕竟亡在崇祯手里,即使抛却了前任、外界的因素,崇祯皇帝对于亡国,也同样难辞其咎,至少他加快了这一步伐。
如果把大明王朝比作一艘大船的话,崇祯皇帝就是船长,在面临大风大浪的时候,他需要的是沉着冷静、坚忍不拔的毅力,对自己的副手、船员、水手的爱护和信任,使上下齐心、各尽其力,这样才能安全到达彼岸,而不致颠覆沉没于茫茫大海之中。
然而崇祯皇帝却没有担当好自己的责任,他虽然有心把国家治理好,但不懂驭人之术。崇祯一朝,宰辅大臣走马灯似地换个不停。在位十七年,他换了五十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十四位兵部尚书;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达十一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还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可能多达几十人。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三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就多达一百四十五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具有大臣资格官员的十分之一。
满朝文武,能够得到崇祯皇帝信任的寥寥无几,因为身处尊位,崇祯皇帝得以滥用生杀予夺大权。
而最让人引以为憾的是,满洲皇帝皇太极一个不甚高明的反间计,崇祯皇帝竟信以为真,断定袁崇焕通敌叛国,最终自毁长城。“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连袁崇焕这样的人都被杀了,肯为崇祯皇帝卖命的人自然越来越少。自此朝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皇帝越来越不信任大臣,大臣鉴于前车,也不敢尽心卖命,对皇帝也是阳奉阴违,甚至打起自己的小算盘,另投新主,弃崇祯而去。
刚愎自用,节俭崇侦遭厄运
崇祯把大量的钱财用于对抗皇太极,却任凭李自成等肆意夺关拔城,流民大量增长,以致无人向国家提供足够的钱粮,国力更穷。而崇祯为了阻击皇太极,竟然提高赋税并超额征收,赋税都征到孙子辈了,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最终导致老百姓不堪重负,揭竿而起响应李自成等的号令成为造反军。
说来奇怪,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油尽灯灭,国库里的存储竟然仅有区区四十万两。而与此同时,崇祯个人的腰包却是鼓鼓的,他生性节俭,况且天下都是他的,真不知他攒了这么多钱来做什么用?大臣们也曾反复上疏,恳请崇祯能拿出点儿个人的内帑充军饷。本来只是九牛一毛,却好像是要崇祯的命,堂堂的皇帝居然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有个不怕死的左都御史李邦华大概着急了,也顾不得是否当众顶撞圣上了,他说社稷已危,皇上还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吗?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话已说到这个份上,崇祯却顾左右而言他,死活不肯拿出一分钱来保卫他们家的江山。
李自成攻占北京,从崇祯的宫内大肆搜刮,只是白银即多达三千七百多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看来除了做土木工程师的皇帝外,崇祯的吝啬倒也算得上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