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
9209800000004

第4章 关山飞渡(2)

至此,西部片终于有了自己的标准和典范。虽然当时的两位约翰还没有如日中天的气势,但《关山飞渡》一朝横空出世,潜藏在这二位牛仔身上的所有能量便立刻全部爆发出来了。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就是,影片《关山飞渡》的故事情节取材于莫泊桑的名作《羊脂球》。在一辆驿站车里,各色人等被生活裹挟着待在这里。空间的逼仄,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在所难免。这种状况不仅被西部片所沿用,在其他类型片中也有着类似的影子。而车外依然是万里黄沙。

在这里,约翰·福特采用了犹他州纪念碑式的大峡谷作为实景,这一手法也对后来的西部片的拍摄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从这部影片开始,如果一部西部片中没有西部的真实景观,那么它的成功将肯定是无法实现的。当驿站车向前奔去的时候,一种美国人眼中的希望之旅也就此正式开始了,所以影片又叫做《驿站车》。人们上上下下,带来了仇怨,也带来了爱情。这便构成了一个浓缩的世界,一段充满写意色彩的人生。

约翰·韦恩饰演的越狱犯没有完善的道德观念,他信奉暴力,同时又处于蛮荒与文明的夹缝之中。此时的西部与这个牛仔的心境刚好很微妙地叠化在一起。生存是第一位的,而影响他人的生存永远是第二位的。那种表面上的顽强,却丝毫不能掩饰他内里的强横。但那辆驿站车显然才是影片所要真正着力表现的焦点所在,也是影片成败得失的关键之处。

那里有美国人最实际的价值观,虽然各怀猜疑,但当印第安人来犯时,却又能够同仇敌忾地共御外敌。可以这么说,美国人的凝聚力,只会因利益驱动,才能团结成力量。利益所指的力量虽然想起来冰冷,但却更为牢固和强悍。

这就是《关山飞渡》最终要告诉给我们的一个事实。由此看来,这部影片既完成了它的历险功能,也肩负起它社会反省的使命。它不仅着重探讨了危机中的人性关系,同时影片中出色的摄影和剪辑也成为后来的西部片争相效仿的标准技法,就连著名的导演奥逊·威尔斯,也曾反复观看此片多达45次之多,该影片从叙事结构到剪辑技巧都令他终生受益匪浅。

(佚名)

有人称呼我为西部传奇中最伟大的诗人,可我不是什么诗人,我也不懂什么是西部史诗传奇,我只是喜欢碧云黄沙中那些奔驰的骏马。

——约翰·福特

原名西恩·阿洛伊修斯·奥凡尼的约翰·福特,1895年2月1日出生于缅因州的伊丽莎白角,是一个爱尔兰移民大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因为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酒吧,所以家里总是有各色人等来来往往。也许正是这种早年生活的耳濡目染,才使日后成为导演的约翰·福特常常在自己的影片中表现那种狂饮达旦、恣意欢宴的场面,而他本人也由此养成了酗酒的坏习惯。另外,由于他从小就不太喜欢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书,总是渴望着像书中描写的那些人物一样去闯荡江湖,所以在终于挨到了18岁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后,一直就对大学生活不屑一顾的约翰·福特认为“这是一个男子汉闯荡世界的时候了”,于是就跑去好莱坞找在那里当导演的哥哥弗朗西斯·福特,希望能谋个工作让自己干出一番事业。但在人才遍地的好莱坞,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却混得很是凄惨,每天的工作只是给环球影业公司做做杂务,也就是跑前跑后地搬弄各种人工搭景。

约翰·福特此后,在大卫·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里跑过几次龙套,又给自己的哥哥做了一阵助理导演之后,约翰·福特的机会终于来了:在他的哥哥执导的某个西部片里,有一个“牧童落马”的镜头就是由约翰掌镜拍摄完成的。

就是这个看来有些微不足道的镜头,却被制片厂的老板一眼看中。于是,在1917年的时候,约翰·福特竟因此开始了自己独立执导电影的生涯。一开始,约翰·福特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直到他在29岁这一年拍出了那部被当时的评论界称为史诗之作的《铁骑》后,一切都在转眼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部规模和场景都十分宏大、壮观的影片,既是约翰·福特本人在默片时代里最好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早期西部片中的翘楚之作。接下来以《最后的巡逻兵》为代表的几部影片,在推出后也都继续保持了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并使得此时的他已经享有了“西部片专家”的美誉。

在几年的时间里,约翰·福特又积累了大量的拍摄西部片的经验。凭借着影片《告密者》第一次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之后,他更是受到了巨大鼓舞。于是在此后的1939年,他又以“移花接木”的手法拍出了西部片中划时代的经典之作《关山飞渡》。影片改编自恩斯特·赫科斯的小说《前往罗特斯堡的驿站车》,小说的故事则取材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当整个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评论家及电影爱好者都为这样的一部旷世杰作而疯狂的时候,约翰·福特也终于得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登堂入室,成为一位令人叹服的大师级人物。为了持续保持自己在事业上的这种辉煌,自信满满的约翰·福特又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先后推出了数十部影片,并且其中的大多数作品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此期间,他曾先后因《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和《沉默的人》3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并由此使得自己的电影生涯达到了无限荣耀的顶峰。

但与他的这些文艺片连连获奖的现实相对比的,却是让全世界影迷喜欢上他的那些西部片的一无所获。于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少将军衔从海军退役的约翰·福特又重新涉足西部片,并拍摄完成了那部被后来的西部片导演们反复借鉴和模仿的著名影片《我亲爱的克莱门丁》。

尽管已经取得了太多的辉煌成就,但约翰·福特却始终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或是止步不前。这位大师在此后的电影生涯中,先是以边疆骑兵队为题材,拍摄了有着浓郁的浪漫色彩的“骑兵三部曲”,从而大大拓展了西部片的表现范畴;接着又在他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的时候,执导了自己更具思想深度的经典影片《搜索者》。这部在美国西部片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的影片,不仅改变了西部片一贯歪曲、丑化印第安人的模式,同时也在新一代好莱坞电影人的心目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影响力。即使是在后来的大师级导演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以及马丁·西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等影片中,也都直接提及或是间接引用了《搜索者》中的一些内容。

1966年,约翰·福特在执导了他毕生之中的最后一部影片《七女人》之后,突然自己宣布因为身体上的原因将正式息影。而在浮华的好莱坞,约翰·福特也确实算得上是个异数了。他只结过一次婚,而且也不善于社交,从不愿意为了拍摄电影而放弃自己喜欢的体育比赛,更不会为了钱去拍自己不感兴趣的电影。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所有评选活动中,他一直都名列十大导演之中。于是在1973年的时候,美国电影学院顺理成章地授予他电影终生成就奖。也就是在同年的8月31日,随着这位电影巨匠和一代大师因癌症不幸去世,在属于西部片的那一块天空中,一颗最明亮的巨星陨落了。

作为暴君的约翰·福特

在众多与约翰·福特合作过的电影人看来,他在更多的时候都是以一种独裁暴君式的身份出现在拍摄现场的。虽然他不善于言辞,但是他却特别会骂人和挖苦人,因此几乎每一位与他合作的演职人员都受到过他的这种言语侮辱。同时,约翰·福特那带有严重的偏执狂倾向的性格又使他在做事的时候常常显得十分随意,他的灵感也总是随着他酗酒后心情的好坏而大起大落。他有时会因为思路受阻而扔下整个剧组独自跑出去,有时则会因为他心爱的赛艇运动而荒废整个拍片计划。而这样一来的结果,往往都会让拍摄现场的其他工作人员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