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国学精粹
9211000000004

第4章 论语(1)

孔子(春秋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而铸造民族精神,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当代著名美学家叶朗

孔子,这位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杰出的导师和代表,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形成及发展有着极其重大和深刻的作用和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传人,可以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的主要精华在孔子那里都有体现,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中孔子学说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文化大师。

在今天,孔子已被公认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是影响中国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等最深远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这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是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在2 000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国学必读之书。

由于《论语》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有着血肉联系,历代思想家对《论语》进行了无数的阐释和发挥,所以《论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大大超出了这本书原初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了重大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沉浸在龙的传人的生命中。读《论语》,你会感到在你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与其弟子间言论的书,其编辑者应该是孔子的门下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成书年代据推测为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

从体例上看,《论语》并不是一本严格的有体系的著作,而只是一本孔子及孔门弟子日常言行的辑录,其中多有言简意赅、涵蕴深永的箴言和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因此它的风格显得更为平实、活泼,易于理解和接受。全书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各自独立。言简意深,含蓄凝练,从中可见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记言的同时,也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世代相传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不仅在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引起中国和世界文化人士的广泛重视和潜心研究。

《论语》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治国之道。如《论语·学而》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就是说为政者应敬业而守信,节约用度而爱护人民,在农闲时合理使用人力,不耽误农时。又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指如果用法律去强制百姓,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犯罪,但是治标不治本,比不上用德育使百姓具有羞耻之心从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孔子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因此他主张“为政以德”。自汉代以来,孔子的思想经历代儒家思想家的补充修正改造,更加系统化了,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居统治地位。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维护其统治,尊崇他为至圣先师。

二、文化教育。孔子在《论语》中提纲挈领地指出文化的重要作用:“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此语意为如果是一个没有文化基础的民族所建立的国家,就算它曾一度兴盛,灭亡后也没有根基可供它再度崛起,反不如虽暂时无国而文化永存的民族,还有机会可东山再起。又说:“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就点出了教育应注意普及,为师者自应充实自己并用爱心去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孔子非常重视文学的政治和教化作用,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这可算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了,它对后代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影响。

三、学习态度和方法。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意为学习应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算瞒尽天下人也瞒不了自己。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指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说明学思双行的重要性。

四、个人修养。孔子道:“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可为知也。”这是指应多完善自己,如若不为人所知,就要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要怨天尤人。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是说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过就好,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这就是真正的大过错了。

上述四点不过是《论语》之一斑,而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闪光点,领略到孔子的大智慧。

东汉时期,《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东亚乃至全世界。

怎样读《论语》

任何一个有很长历史的民族,其文化都会有自己的根基,5 000年中华文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应该而且能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十分重要,一个中断了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也不会有凝聚力,甚至丧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可能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但是,如果中断了民族文化之根,不打自垮。

《论语》不但是一部哲学经典、史学经典,而且也是一部文学经典。《论语》的语言凝练、简洁、隽永,全文才1万多字,而凝固为成语的就有200多条。例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见义勇为”、“任重而道远”、“过犹不及”、“祸起萧墙”、“欲速则不达”等等,已成为语言中的经典,直到今天仍具有生命力。

读《论语》我们还可以学到比喻、对比、排比、设问、反问等多种修辞技巧,提高文学修养。

读《论语》我们不仅会被其深邃的哲思、隽永的语言所折服,而且还会被它对人物性格惟妙惟肖的刻画所打动。例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豪爽、冉有的谦和、公西华的好学、曾晳的洒脱,一一都如见其人。一句“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让我们看到孔子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万世师表”,而是与学生亦师亦友,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可爱的老人。由此可见,读《论语》并不枯燥,而是十分生动有趣的。

怎样读《论语》呢?首先要虚心。朱熹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现今许多读书人对待中国的古籍常犯一样通病,专门去批判古人,他们不是从古籍中汲取智慧,而是把自己看做高高在上的法官,把古籍当做囚犯来审问,还自以为这是“创造”的表现。这样读《论语》只是徒增枝蔓,是不会有收获的。古籍当然是有漏洞的,古人也不是不能批判,只是先虚心读懂古籍的原意,先要客观地读,不要带上先入之见。正如朱熹所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先立说”、“硬去凿”,这是初读《论语》的人要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