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9212500000039

第39章 西方哲学史(1)

罗素Russell(英国1872~1970)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不但处处显示出以流畅笔调所流露的罗素分析哲学的典雅风格,同时,也克服了传统哲学史艰涩、抽象的“学院式”通病,在叙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哲学范畴的时候,能够超越哲学本身的界限而同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紧密结合。

——浙江大学教授李雍和

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回顾过去100年来学术思想的变化,有两个人物显得特别突出。一个人物是爱因斯坦,另一个人物便是罗素。

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作为20世纪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罗素是一位在很多方面都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首先,他是一位改变了西方哲学进程的哲学家,是他首先把逻辑分析技术应用到哲学问题上来,从而开创了20世纪英语国家中占主流地位的分析哲学。同时,他又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数理逻辑学家。他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开拓性工作推动了20世纪数理逻辑的空前发展,促进后来计算机的生成和广泛应用。除了这些专门的学术成就之外,他还写过许多通俗性的书和文章,讨论广大普通读者所关心的政治、社会、伦理、宗教、教育、婚姻等问题。罗素不仅看问题眼光犀利、分析透彻,而且文笔流畅明白,总是以浅显的文字讲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他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学术活动还涉及物理学、历史、文学、宗教、政治和教育等多方面。他那部有名的《西方哲学史》,自1945年初版以来一直是一部畅销书,在出版当年就连续荣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达两周之久。以后基本上每4年修订一次,至今已再版10余次,但仍然供不应求。《西方哲学史》不仅是罗素本人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大多数人了解西方哲学的首选读物,是西方整个社会文化传统的一部理论结晶。

在罗素身上,最为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不是学院派的书斋式学者,而是一个足迹遍及世界各国、关心人类前途、为了人类幸福和生存进行不懈奋斗的社会活动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曾因反对战争而被起诉和解职,又因在战时发表反美言论而被关进监狱,但是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和平主张,晚年又大力号召人们反对核战争并谴责越南战争。这些都说明他是一贯的和平主义者,显示出一个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的形象。追溯往事,回到罗素经历过的那个已经逝去、然而离我们还不太遥远的时代,他所特有的这种精神品质正是最值得我们细心领会和吸取的。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与评论家伯特兰·罗素的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著作,出版于1945年。本书和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是对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两部名著。它全面考察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罗素将哲学看做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理解,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全书共分为三卷,上册包括卷一《古代哲学》与卷二《天主教哲学》,下册则收录卷三《近代哲学》。

在世界哲学理论宝库中,由名家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不止一部,而罗素的这部著作却颇具特色。罗素是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但与大多数分析哲学家不同的是,他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对哲学及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广泛的兴趣,并在许多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还非常关心人类的现状和前途。他在他的多方面的理论和现实的探讨中表现出一个大智者的哲学智慧,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所论述的主题:哲学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的独立的思考,而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作者把哲学家既看做果,也视为因,认为他们既可能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正因如此,他在本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全书在讨论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时,往往并不看其学术地位,而是按照其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来决定详略,进行取舍。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例如,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希腊化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书介绍了公元5~15世纪基督教发展的知识。另外,罗素主张在哲学史中要插入一些纯粹社会史性质的篇章,因为在他看来,不这样做就很难理解某一时期的哲学思潮,因而书中对一般历史的叙述也比同类著作做得要多。尽管此书上、下两卷约80万字,但作者学识渊博,又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书中文字优美流畅,注释旁征博引,读起来并无枯燥晦涩之感。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它从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因而对本书中所要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本身的优越性为选择标准,而是更加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甚至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他们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是由罗素独立完成的。罗素是个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和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认识,对哲学发展史有独到的理解。本书由罗素一人独自写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及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的认识,充满了个性化的学术气息。

与国内的大多数西方哲学史教材相比,本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不是那么强,但这也可以算是本书的一个优点,它没有把哲学纳入到一些条条框框中,而是揭示出哲学的活生生的发展,显示出哲学的活力。

独树一帜的哲学史

罗素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家、政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他博学多才,思想涉及的范围极广,所著书籍、文章卷帙浩繁。他的哲学观点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他的思想深邃且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他的著作文辞优美,所有这一切使他成为我们时代最富声名并且拥有最广泛读者的哲学家之一。

罗素尽管以哲学家的声名享誉世界,但是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在大学里,罗素是学数学的。在研究数学时,他发现所有的数学都可以通过原始的逻辑予以定义,并且所有数学命题都是可以从少数基本逻辑原理演绎出来的。在这样做时,他形成了一种逻辑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逻辑具有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地位,他为了这个目的而引用的本体论,极具柏拉图主义的特性。

由于罗素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而是由一个科学家“半路出家”的,他的哲学不是从前辈哲学家那里学来的,而是他自己在搞科学时悟出来的,因此他对哲学的看法就没有科班出身的哲学家那样的学究气。这里读一读他关于哲学的通俗而有趣的看法,是很有必要的:“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它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它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罗素认为,哲学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人们对哲学问题的解决主要是受人们生活的环境决定的,当然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一部哲学史就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哲学问题交互作用的历史。

基于这样的哲学史观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与科班出身的哲学家所写的标准哲学史相比较,具有以下极为突出的特点:

第一,罗素不大注重哲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而更重要的是强调政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时甚至用后者来剪裁前者。这是标准哲学史的大忌,但罗素显然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他说:“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对于一般历史的叙述比通常的哲学史家所做的更多。”此外,罗素认为,如果要想对一个哲学家有深入而同情的理解,也有必要叙述一般的历史。这样,比起标准哲学史来,罗素常常用较大的篇幅来叙述一般的历史。

第二,罗素不大注重哲学家的学术有多么深刻,而是更为强调一门哲学对于它的时代所起的影响有多大,所以罗素在论述哲学家时,将那些对社会影响大的写得就详细,而将那些对社会影响较小的就写得较为简略。有一些人,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如卢梭和拜伦,前者的主要贡献是在政治学方面,而后者纯粹是一位诗人,是不入标准哲学史家的法眼的,但是罗素认为,他们“如此深远地影响了哲学思潮的气质,以至于如果忽略了他们,便不可能理解哲学史的发展”。因此他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他们的思想。此外,对于那些对哲学的发展有过影响的政治家,罗素认为在哲学史上也应有其一席之地,比如他认为“很少哲学家对于哲学的影响之大是能比得上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或拿破仑的。”因此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对他们也着墨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