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9212500000040

第40章 西方哲学史(2)

第三,在讲到每个哲学家时,罗素很注重讲述与他们的生平和社会背景有关的东西,有时还将他们的某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或一些趣闻逸事记录下来,这也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们不屑做的。最著名的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在讲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时,只用了一句话:“他出生,工作,死亡”。但是罗素认为,这些细节和逸事往往足以说明一个人或他的时代,因此是值得记录的。

第四,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没有标准哲学史的学究气和晦涩性,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辞优美,生动有趣。罗素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哲学史》是他获奖的代表作。因此它是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具有文学才情的哲学史。

总而言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虽然不是一部标准的哲学史,但是它是一部极为有特色的哲学史,在著名的哲学史书籍中有其自身的一席之地。它虽然不可作为哲学系学生的标准教材来了解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最正宗的哲学思想,但是它是喜爱哲学的一般读者的最好的读本。(陈小文)

逝去的时代

在论及思想史的时候,有一点有时会被人忽略:那就是无论东西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都是很不一样的社会,有些思想是没办法脱离社会环境来理解的,更不可能简单地照搬于现代,所以,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虽然有些地方行文过于随意,但他特别注意思想与政治、社会环境的联系,因此可以弥补有些哲学史著作之不足。

比如,罗素谈到亚里士多德时就颇着墨于亚氏思想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关联。与黑格尔不一样,他说他愿意想象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的影响几乎等于零,而亚历山大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也是很小的,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思考竟至轻易地遗漏掉了一个事实,即城邦的时代已经让位给帝国的时代了。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认为:人的灵魂里面有一种成分是理性的,有一种成分是非理性的,而人的非理性的部分又有两重:即在各种生物(包括植物)之中都可以发现的生长部分与只存在于动物的嗜欲部分。理性灵魂的生活就在于沉思,这是人的完满的幸福,尽管并不能完全达到。而我们作为人,应当是尽我们的力量使自己不朽,尽最大努力依照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而生活,因为即使它在数量上很小,但是它在力量上和价值上却远远超过了一切事物。而这种观点,在罗素看来,大体上代表了他那个时代有教育的、有阅历的人们的流行见解,投合了可尊敬的中年人的胃口,并且被他们用来,尤其是自从17世纪以来,压抑青年们的热情与热诚。而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推崇理性和精神不朽的伦理学观点不同于我们这一时代的地方,主要的是在与贵族制的某种形式有关的地方。我们认为凡是人,至少在伦理理论上,就都有平等的权利,而正义就包含着平等;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正义包含着的并不是平等而是正当的比例,它仅只是某些时候才是平等。最高的道德只能是少数人的,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在逻辑上是和他把伦理学附属于政治学的观点相联系着的。如果目的是在于好的社会而非好的个人,那么好的社会可以是一个有着隶属关系的社会。

而从个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有道德的活动,完美的幸福在于最好的活动,而最好的活动则是静观的。静观要比战争,或政治,或任何其他的实际功业都更可贵,因为它可以使人悠闲,而悠闲对于幸福来说乃是最本质的东西。实践的德行仅能带来次等的幸福,而最高的幸福则存在于理性的运用。人不能够完全是静观的,但就其是静观的而言,他是分享着神圣的生活的。因此,在一切人之中,哲学家的活动是最类似于神的,所以是最幸福的、最美好的。这样,亚里士多德不仅对于奴隶制度,或者对于丈夫与父亲、对妻子与孩子的优越地位,没有加以任何的反驳,反而认为最好的东西本质上就仅只是为着少数人的,亦即为着骄傲的人与哲学家的,因而大多数人只是产生少数统治者与圣贤的主要的手段。

罗素据此指出:亚里士多德在他《政治学》一书里的基本假设,与任何近代作家都大大不同。依亚氏看来,国家的目的乃是造就有文化的君子,亦即把贵族精神与爱好学艺结合在一起的人,这种结合以其最高度的完美形式存在于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但不是存在于全民中,而只是存在于那些生活优裕的人们中间。到伯里克利的最后年代,它就开始解体了。没有文化的群众攻击伯里克利的朋友们,而他们也就不得不以阴谋、暗杀、非法的专制以及其他并不很君子的方法来保卫富人的特权。苏格拉底死后,雅典民主制的顽固性削弱了,雅典仍然是古代文化的中心,但是政治权力则转移到了另外的地方。在整个古代的末期,权力和文化通常是分开来的:权力掌握在粗暴的军人手里,文化则属于软弱无力的希腊人,并且常常还是奴隶们。这一点在罗马光辉伟大的日子里只是部分如此,但是在西赛罗以前和在马尔库斯·奥勒留以后则特别如此。到了野蛮人入侵以后,“君子们”是北方的野蛮人,而文化人则是南方的精细的教士们。这种情形多多少少一直继续到文艺复兴的时代,到了文艺复兴,俗人才又开始掌握文化。从文艺复兴以后,希腊人由有文化的君子来执政的政治观,就逐渐地流行起来,到18世纪达到了它的顶点。

但各种不同的力量终于结束了这种局面。首先是体现于法国大革命及其余波的民主制。自从伯里克利的时代以后,有文化的君子们就必须保卫自己的特权而反对群众,而且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就不再成其为君子也不再有文化。工业文明的兴起带来了一种与传统文化大为不同的科学技术,群众的教育也给了人们以阅读和写字的能力,但并没有给他们以文化,这就使得新型的煽动者能够进行新型的宣传,就像我们在独裁制的国家里所看到的那样。因此,好也罢,坏也罢,有文化的君子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传统中国的历史及其向现代中国转换的过程中,大致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景。(何怀宏)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又是逻辑分析方法和现代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他于1872年5月18日生于蒙茅斯郡拉文斯克洛夫特。罗素出身于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是贝特福德公爵六世,为皇家宠臣,他的祖父约翰·罗素爵士在维多利亚时代是著名的首相。尽管拥有这样高贵的出身,罗素的幼年生活却充满悲剧。当他2岁时,他的姐姐和母亲因白喉而去世。在他5岁时,他的父亲也去世了。罗素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他祖父母的家——彭布罗克邸宅中度过的,这是一座美丽、幽静的花园,是由英国女王赠给他祖父母的。罗素的祖父在他还不满7岁时去世,他的教育、生活由他祖母一手照管。因此,罗素的性格发展受他祖母影响很大。他祖母家的生活是清教徒式的,极为严格简朴,尽量禁绝舒适和享受。罗素每天早晨要以冷水淋浴,大人从来不给他水果,他也从来喝不到啤酒。不过,罗素在他祖母家的智力环境是很不错的。他从小由外籍保姆和教师教德文、法文、意大利文,因为彭布罗克邸宅的规矩是,当外国客人到访时,必须用客人的语言进行交谈。罗素的祖父还有一个藏书极为丰富的图书室,他经常长时间藏身于其中,广泛地吸收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

罗表罗素(1872~1970)罗素从小性格内向,感情深藏不露,喜好穷究底蕴地深思,并对传统见解大胆质疑。有一次,别人告诉他地球是一个圆形球体,他不相信,就在花园里偷偷地挖洞,他要看他能不能通到地球的另一面。他的保姆告诉他,他睡觉时有天使在他旁边守候,他于是假装睡着,然后突然睁开双眼,希望能看到天使。当然,这两个试验,他都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1890年,罗素顺利地通过了奖学金考试,进入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并以不错的成绩通过了考试,但他从第四年起改学哲学,因为他对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制度很反感。他考试之后几乎把数学书全卖了,并且下决心再也不搞数学。不过,照罗素后来的观点来看,他研究哲学的第一步就走错了方向。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罗素和一个比他大5岁的出身平民家庭的美国姑娘爱丽丝结了婚。这桩婚事引起了他那贵族家庭的极力反对,他们使用了各种手段来阻挠这种非“门当户对”的结合,包括安排罗素到英国驻巴黎使馆工作,以达到使年轻伴侣分离的目的。但是罗素冲破重重阻力,在没有一个家人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婚礼。然而这次婚姻并不是罗素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事实上,罗素一生共结了4次婚。有人因此而批评罗素对待感情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罗素是在追求真正的爱情,至于到底怎样,也许只有罗素自己最清楚。

罗素生前曾经出访过许多国家,甚至包括苏联和中国。作为一个学者,罗素的一生应该是平静的,但是这种平静却为战争所打破,他被卷进了急风暴雨般的政治斗争中,这是因为罗素坚持正确的反战立场,勇敢地投入反抗斗争而遭到一连串的迫害,例如被剑桥三一学院开除,英国政府不发护照给他,使他不能去哈佛讲学,这使得他生活很艰苦。他从事反战活动,常有遭到警察逮捕的危险,但他从不躲避。最后他因为在一篇反战文章中攻击了美国而被判处6个月的监禁,但是罗素并没有让这6个月白白过去,他在狱中完成了《数理哲学导论》的写作,并酝酿写作《心的分析》。对于监狱中的生活,罗素显得无所谓,甚至乐观,但他内心深处十分痛苦,他在监狱中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罗素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从1938年到1944年整整6年,都是在美国度过的,在这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的6年中,他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在他走投无路之际,百万富翁巴内斯请他为自己设立的艺术基金会讲哲学史,不过巴内斯这人脾气古怪,不久就无理地解除了聘约,罗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赢了官司,但是,直到后来罗素回到英国才得到了赔偿费。不过,罗素的讲稿后来整理发表,成了这部很有名气、流传很广的《西方哲学史》。

1944年,罗素由美国返回祖国。回国之后,他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改善,成为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再加上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他的名气大增。但是,随着氢弹的出现,他与英国政府的“蜜月”之旅也走到了尽头,1961年,他再次被判监禁。

1970年2月2日晚,罗素平静地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8岁。

罗素不仅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文学家,而罗素的纯文学能力——以一种流畅的文风表述的讥讽和讽刺的天才——在《智力垃圾素描:关于组织和个人的蠢行有趣的目录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本书对存在于许多宗教信仰、民族主义者的自我吹嘘和性行为的概念中的不一致性和非逻辑性进行了诙谐的揭露。它充分体现了罗素思想中的最优秀的特性和这位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在诸多版本的西方哲学史中,挪威G·希尔贝克和N·伊耶合著的《西方哲学史》也享有较高的声誉。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显现西方哲学的特点,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背景来展开各个哲学学派的发展脉络,尤其是结合人类的现代处境来讨论一些重大的哲学问题。全书内容覆盖像罗尔斯、罗蒂和哈贝马斯这样的当代哲学大师的哲学讨论,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