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a号洞
洞子很小。在侧壁的画面上有一些用粉笔写的蒙文题识,需要拍摄这一切。它属于唐代,被烟熏得(程度)甚重。在下部还有一层更为古老的壁画,可能是不完整的,无论如何画面很简单,但我无法确定其特点。
第113号洞
洞子很小,完全属于北朝。我们将会看到祭坛上相当淡的色调,这是由于整个背屏都是淡蓝色而造成的。佛陀的弟子们都带有常见的题献,我在佛陀的右手读到:
1.“磨诃迦旃延论义第一
阿难陀多闻第一
优波离康津第一”。
我在佛陀的左手读到:
2.“舍利佛智慧第一
大迦叶头陀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
在祭坛的边缘上,也画有关于维摩诘故事的两个画面,乘轿子的人于其中被称为“无垢称”。这就是维磨诘的译名。
第113a号洞
它是一个属于唐代的小龛,北朝的装饰位于其下层。
第114号洞
洞子很小。应该拍摄右部画面中的小故事画并研究其题识。
它完全属于北朝。右部画面两侧的小故事画代表着“十六观”和阿阇世王与频毗婆罗的传说。彩塑在最近期间重塑过。
我们在祭坛前壁上的一方题识中尚可读到:
“无垢称……
观
……检校窟龙……”。
第115号洞
该洞很小,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内容。它完全属于唐代,但在下层又剥露出了北朝的装饰。
在背屏上,于祭坛之外的左侧,有一条由60个字组成的漂亮的西夏文题识(见笔记本B,P81,第3卷)。
第115a号洞
洞子很小。这是一个属于第101号等洞风格的普通龛。
第116和第116a号洞
这是两个属于第101号洞风格的小龛。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内容。
第117号洞
洞子很大,属于最重要的洞窟之列。五台山图就位于这里。努埃特已拍摄了该洞中的所有大画面。还需要拍摄下部的某些画面。它应该是斯坦因所说的第107号洞。
这个大洞的前厅已堵塞了4个比较古老的小洞,过道处也封闭了另外4个洞。需要拍摄右部被封闭的这些洞子中最重要者的右部画面。
过道左部画面
它代表着一尊乘车的佛陀,佛陀手中转动金色的法轮,法轮酷似汽车的方向盘。其内容明显是“太阳的神话”和位于其领域的黄道十二宫带。前面的一部分磨损甚重,但我们还可以从中辨认出两条汉文和西夏文题识。第二条题识中的西夏文无法使用了。我读到:
1.“助缘施主翟智宝像”。
2.“缘功德大……明法师惠善像”。
在这些题识的左侧有一条只占一行的藏文题识。
我在佛陀的光轮中认出了一方由两行组成的汉文题识,磨损甚重(伯希和没有抄录下来)。
在该画面的末尾,有一身比丘尼像,附有汉文和西夏文题识。汉文题识为:
“扫洒尼姑播 盃氏愿月明像”。
西夏文写得很清楚。
在比丘尼的左右都写有很长的回鹘—蒙古文题识。
过道和右侧
在那里可以发现包括黄道十二宫带的出行仪式(两侧已由努埃特拍摄)。
该画面上的中央人物如同其两位弟子一样,具有明显的古代重修痕迹,但要晚于该画面的其余部分。此外,这一重修部分的3方题识都已不堪卒读。
在这一重修部分的左侧有一方由4行组成的回鹘—蒙古文题识,然后是10名僧人的画像,并附有同时用汉文和西夏文写的7条题识。我的释读为:
1.“助缘僧 索 智尊之像”。
2.“助缘像染惠觉 像”。
3.“助缘像 像”。
4.“助缘像讹特惠 像”。
5.“助缘像 像”。
7.“助缘像翟嵬名九(丸)像”。
在边上还有一条古老的游人题记:
8.“肃州永定堡进外弟子张”。
在进口方向左侧的前画面,我抄录了数条女供养人的题识:
1.“故母北方大迥鹘国圣天的子勅授泰国天公主……”。
2.“甘州圣天可汗天公主一心供养”。
3.“大朝大于阗大政大明天册全封全孝皇帝天皇国”。
4.“故慈母特敕授广平郡君太夫人一心供养”。
5.“故谯县夫人一心供养 出适翟氏”。
6.“故谯县夫人一心供兼出适阴氏”。
出适7.“谯县夫人一心供养
邓氏”。
8.“故谯县夫人一心供养出适翟氏”。
第一条题识原文未用“可汗”一名。参阅第74号洞,其中“秦”作“清”,我于此无法接受之。第四条题识在画像的地方有几个藏文字。对于第五条题识,我们应指出,洞中始终作“谯郡”或“谯县”,但我前面已将它复原作“”字。在第一条题识的右方,还有一方由3行组成的汉文题记:
“大庆三年四月
巡礼山寺来
上座宁夏姚”。
左部侧画面,女供养人的题识有:
1.“故谯郡夫人一心供养出适陈氏”。
2.“故谯郡夫人一心供养出适慕容氏”。
3.“施主敕授晅阳郡夫人翟氏一心供养”。
4.“侄小娘子延胜一心供养”。
5.“侄小娘子延荫一心供养”。
6.“侄小娘子延在一心供养”。
7.“侄小娘子”。
8.“女小娘子”。
9.“侄小娘子延”。
10.“侄小娘子延”。
11.“浬甥小娘子长喜一心供养”。
12.“浬甥小娘子长胜一心供养”。
13.“新妇小娘子阴氏一心供养”。
14.“新妇小娘子阴氏一心供养”。
15.“新妇小娘子邓氏一心供养”。
16.“新妇小娘子邓氏一心供养”。
17.“浬甥新妇小娘子曹氏一心供养”。
第3条题识中的偏旁85(指氵)是可靠的,但不可能是“清”。有关第9条题识,可参阅关于右壁的第15和16条笔记。
右部前画面。比丘尼和女供养人的题识有:
1.“……国……勅……”。
2.“沙门 供养”。
3.“故姨安国寺法律尼临坛大德沙门性真供养”。
4.“浬甥甘州圣天可汗的子天公主供养”。
5.“浬甥甘州圣天可汗的子天公主供养”。
6.“浬甥甘州圣天可汗的子天公主供养”。
7.“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受太栘(傅?)曹延禄姬供养”。
8.“故叔母武威郡夫人阴氏一心供养”。
9.“故母钜鹿郡君夫人索氏一心供养”。
10.“故谯县夫人一心供养 出适氏”。
11.“故姑谯县夫人一心供养出适氏”。
第1条题识是指一名比丘。第2条题识则指法律尼,第3条题识的情况也如此。从此处开始,所有的题识都是关于世俗女供养人的。该洞壁上的画像和题识是重画的,画在一个过去已有的画面上,我们在空白处尚可看到剥露出的新壁画。第4、5、6这3条题识都相同,第7条题识写在非常突出的3行凸形文字之上。
右部的侧画面。女供养人的题识:
1.“故姑谯县夫人一心供养 出适氏”。
2.“故谯县夫人一心供养 出适氏”。
3.“姑谯县夫人一心供养 出适周氏”。
4.“故姨广平郡夫人一心供养”。
5.“姨广平郡夫人一心供养”。
6.“故姨广平郡”。
7.“姨广平郡夫人一心供养”。
8.“……”。
9.“小娘子张氏一心供养”。
10.“小娘子李氏一心供养”。
11.“小娘子索氏一心供养”。
12.“浬甥小娘子阴氏一心供养”。
13.“浬甥小娘子住涊一心供养”。
14.“浬甥小娘子住祐一心供养”。
15.“浬甥小娘子长膺一心供养”。
16.“浬甥小娘子长泰一心供养”。
其中的第8条题识不堪卒读。
洞背屏画面:五台山图。其题识有:
1.小贤兰若。2.封禅道者浥。3.河南……灵道太原。4.灵应之寺。5.师子云中现。6.南台之顶。7.菩提之巷。8.太原白珮(梘?)店。9.降生之塔。10.文殊寺化身塔。11.雷雹云中现。12.罗汉一百五十现。13.云观罗汉百王十俱。14.草兰若。15.灵乌观。16.吉祥之巷。17.龙王池。18.灵鹿化现。19.游台道人。20.济院。21.师子云中现。22.大清凉之寺。23.光之塔。24.阙。25.石岭关镇。26.送供天使。27.太原新店。28.兜率之浥。29.化金桥现处。30.普贤之塔。31.魏文帝箭孔山。32.莲花池塔。33.河东道山。34.太原三桥店。35.忻州定襄县。36.菩萨千二百五十俱。37.菩萨一千二百五十云现。38.菩萨一千二百五十云俱。39.大金阁之寺。40.佛手云中现。41.道义兰若。42.石佛兰若。43.青琉璃世界。44.通身光现。45.大王子之寺。45.西台之顶。47.弥勒之院。48.铁勒之寺。49.伏牛和尚浥。50.降龙兰若。51.无著和尚塔。52.资福和尚浥。53.明日佛兰若。54.五台县西南大桥,云化菩萨千二百五十会。55.大毒龙二百五十云。56.普贤菩萨像驾神,珪鸮云中 五 台之培谐赴殊堂。57.婆竭罗龙王。58.大圣毗沙门天赴贤会。59.金佛顶云中现。60.青师子现。61.广化之院。61a。兜率之浥。62.盃渡兰若。63.释迦之塔。64.住塔道人。65.弥勒之院。66.清风浥。67.大力金砲现。68.广化之院。69.大建安之寺。70.五台县。71,取性道者浥。72.般若兰若。73.无量寿塔。74.新罗王塔。75.法华之巷。76.赵四爷浥。77.千并窟寺。78.南塔律寺。79.弗陀波利从罽宾国来寻台峰遂见文 殊卉化老人身路问其 由。80.万圣之楼。
81.华原观。82.龙宫兰若 游台之岭。83.金龙云中现。84.应圣之院。85.大贤之寺。86.圣佛足现。87.骐鸰云中现。88.大圣文殊真身。89.大圣文殊真身殿。90.大福圣之寺。91.万菩萨楼。92.应化度塔。93.鹫峰之寺。94.崇清之院。95.梵比山浥。96.会应福寺。97.送供道人。98.香容之院。99.贫女浥。100.中台之顶。102.金龙云中现。103.云峰之寺。104.吉祥浥。105.楞伽之浥。106.大竹林之寺。107.降生兰若。108.三世法界之寺。109.大圣普贤真身。110.东塔常住之院。111.广明之圣寺。112.降白法和尚院。113.游台送供道人。114.解脱和尚菴。115.泳白云法师院。116.仙山法。117.大佛光之寺。118.河北道山门东南路。119.释迦真身塔。120.那罗延窟。121.汉岭浥。122.观音菩萨赴会。123.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乘金 色师子驾现祥云空 虚谈数玄音响同龙吼。124.化云菩萨一千二百五十。125.婆竭罗龙王现。126.金塔现。127.金五台之化现。128.毒龙二百五十降。129.应理之寺。130.毒龙堂。131.雷电现。132.白龙兰若。133.学龙和上之塔。134.北台之顶。135.法照和倘浥。136.童子之浥。137.邓隐安和尚塔。138.游台道人。139.三泉兰若。140.宝树兰若。141.天寿之寺。142.五色光现。143.花严兰若。144.大夏岭。145.弘化之寺。146.佛陀波利见文殊化老人身问西国之梵。147.玉花之寺。148.大法华之寺。149.清凉人端经论藏。150.被磨俨院。151.灵口之皰。152.青阳之岭。153.石嘴关镇,154.石嘴关门。155.永昌之县。156.云乘菩萨千二百五十。157.现……二百。158.菩萨千二百五十现。159.阿育王瑞见塔。160.道人。161.大华严之寺。162.高丽王使。163.新罗送供使。164.龙泉店。165.湖南送供伎。166.新荣之店。167.河北道镇州。168.镇州城西大悲阁。199.柳皋店。170.白鹿泉兰若。171.功德女现。172.兴教之塔。173.徘徊兰若。174.白鹤观。175.白鹤观。176.白鹤观。177.东台之顶。178.灵钟台。179.砠子骨和尚浥。180.中天之阁。181.阿罗汉一百二十五人俱。182.阿罗汉一百二十五人会。183.金色世界现。184.通光兰若。185.宝殿之寺。186.金界之寺。187.顺圣之殿。188.阿耨达池。189.夫妻捨身店。190.金砲窟。191.泥祕僧殿。
第3条题识中的“南”字也可能为“灵”。第8条题识中的那个字可能应为“”,第24条题识不堪卒读。第35条题识中的那个字可能为“襄”。第49条题识中的“伏”原文作“”。第51条题识中的那个字可能为“无”。有关第79条题识,参阅席尔宛·列维:《尼泊尔》第1卷第334页中的“法仙”。第123条题识中应作“金”而不应作“五”。第150条题识中的“被”或为“木”。第151条题识中作“”(原文如此)。第162条题识中的那个字可能为“使”。第160和176条题识原来都写好了,后来又被划去。第191条题识中有一个作“”(原文如此)。
这幅地图中边端的两个大题识框中没有任何题识。
应拍摄该厅内的几乎所有下部画面并研究其题识。
在祭坛之后,完全如同经常出现的那样,在一身大站佛的一旁绘制了一名骑马的猎人,他正用弓射一只羚羊,佛陀的另一侧是一名下马的猎人,正向保护羚羊的比丘致敬。此处于比丘旁边有一条简短的蒙文题识。
过道中
通过与第170b号洞的比较便会清楚地看到,左侧是太阳之车。我自认为在第170b号洞的右侧辨认出了月亮之车。无论如何,在右侧壁如同左侧壁一样,那里也画有黄道十二宫带。但应研究一下它们是否是月亮宫带的图像,我觉得两壁上的图像相同。在右壁上的活动似乎也说明这里确实是指一种出行仪式,而且我们还知道中间的人物在右侧曾被重修过,我于其下面发现了一层更为古老的装饰。因此,这其中很可能也有月亮之车。但这些画面是在什么时代绘制的呢?从其内容和姿态来看,它们不会与第170a和170b号洞没有任何关系。因此,这些画面很可能是在第117号洞过道中绘制的,其时代或为西夏,或为元代,当时正使用西夏文字。
在布置这个大型的和属于唐代的漂亮洞子的过道时所堵塞的4个小洞则完全属于纯粹的第101号洞风格。其一具有我已举出过一个例证的特点,即不带天窗,而且也没有中心祭坛。它仅由一条横脊组成,由倾斜为45°的两堵墙壁承负,这样倾斜的两壁之一通向进口,其二通向背屏的祭坛。
过道左侧
在过道中的所有题识框中,西夏文和汉文题识似乎是同时代的。因此,这些题识似乎完全是西夏时代(甚至是元代)的。但不会导致如同过道中装饰本身那样晚的时代(见下文不远处)。在翟智宝的题识中,我勉强辨认出了其中的西夏文(见笔记本B,P52)。
在这条题识的左侧,有一行藏文字和几行蒙文字题记。这后几行蒙古字不堪卒读,我释读出了其中的藏文(见笔记本B,P85)。
佛陀也像如意轮观音菩萨那样以其手指转动法轮。
写于佛陀光轮中的汉文题识如下:
“大国至正
次戎弟子叩圣”。
我没有抄录这幅画面末尾的蒙古文,其中可以辨认者勉强能摄入镜头。
愿月明的题识框中的西夏文(见笔记本B,P86)。
过道右侧
带幢幡的比丘及其两名小弟子都有一些磨损甚重的题识,以至于使我不能断定其中所存在的笔画是汉文还是西夏文。
第一、二、三、四位比丘的题识框中的西夏文残损甚重而无法使用了。我读出了第5、6、7位比丘的题识(见笔记本B,P86)。
事实上,这里确实是存在着10名比丘的10条题识,但灰尘使我无法释读其中的3条题识。我的释读如下。第8条题识:“助缘僧吴惠满像”。第9条题识为:“助缘僧嵬名智像”。第10条题识为:“助缘僧画惠嵩像”。
我们将会看到这些和尚们的名字有时很奇怪。这些和尚可能不是汉人,而是真正的西夏人。
有关过道中装饰的年代,我们应该指出:
在现有的画层之下,还有在某些地方已剥露出来的黑红相间的另一画层,但它似乎不像洞子本身中的绘画那样属于唐代。
右壁中带幢幡的中心人物及其两弟子都画在更厚的一层上,似乎是事后补画的。
其中的汉文和西夏文题识是在壁画画成之后补画的,因为我们在某些题识之下重新发现了连续的画面装饰(如第1和第9位比丘的题识等)。因此,如果这些题识与画面的装饰是同时代的,那就应该承认原来未曾为书写题识留下位置。
这些题识不会早于画带幢幡的人物的那一厚厚的涂层,因为其中的一条题识是写在这一层之上的。
这一厚厚的画层与在重修部分新增补的画层很相似,重画部分掩饰了已缩小的过道中的一部分或在山上的一个洞口等。应该坚信后面没有隐藏处。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带幢幡的人物画像与画在该画面剩余部分的和尚们都很相似,但画面这一部分的底面没有像其余部分那样也有绘画,而仅仅是用石灰刷白。至于带幢幡的人物及其弟子们的题识,由于黑色抹层的覆盖而无法释读。
当我把这一中心底面上的石灰刮去之后,便发现了第一条题识的右边缘。这就证明这条题识写于用石灰粉刷之前。在刮去中心的题识之后,我在石灰粉之下又发现了相当清楚的痕迹,足可以断定3条题识完全是用西夏文写的,没有相对应的汉文。在其中一名弟子的名字处,我基本上还可以释读出其中的西夏文(见笔记本B,P87)。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从全面来看,过道中的装饰不会晚于题识中的“至正”年间,这两个字写于佛陀的光轮上。
如果进一步研究一下右部的画面,那就可以肯定带幢幡的比丘是重画的。占据了这一部分画面的云片与附近原来的云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两种结论:
A。这一中央部分被重画过,或是为了掩饰一个隐蔽处(这是容易证实的),或是为了画一名很高大的西夏僧人。如果我们仅仅把他看作是古老画层中的僧侣像之一,那就不会充分地突出他。
B。既然第一条题识不是画在这片重修部分,那么题识就明显不是写于这片最早装饰层上。其中有些无名僧,在西夏时代才为他们定名。
为了知道这种位于画面中心部分的原有内容,请参阅石窟中的类似装饰。
洞子本身。我不仅在前壁的右部,而且在右壁上也发现了一行属于唐代的女供养人像的遗迹。但除了一些孤立的和毫无意义的字(诸如“供”)之外,我未能清理出任何题识(见笔记本B,P87)。
祭坛后面是蒙古文题识(见笔记本B,P87页)。
前壁
我们从中发现了有关维磨诘传说的两幅传统画面。
左侧壁:
第1幅画面:善友太子的传说。
第2幅画面:《法华经》品。
第3幅画面:《净土弥陀经》。
第4幅画面;《下生经》。
第5幅画面:《楞伽经》品(还有一些本生事,如尸毗王的本生事)。
右侧壁:
第1幅画面:《思益天王经》。
第2幅画面:九会。
第3幅画面:药师会。
第4幅画面:《佛说天请问经》。
第5幅画面:《大乘密严经》。
在洞子的顶部是千佛,角落里是四大天王。
第117(乙)号洞
洞子具中等规模,没有提供任何特殊内容。前方的画壁已覆盖了最早的装饰。它包括同一个社的社子供养人。应该设法清理一下以抄录其名。
这里的情况如同第111a号洞一样,但在某种意义上则更进一步地发展了。它属于第97号洞风格,其现状则完全是唐代的。在绿底子上画的佛画占据了整个壁面,中央祭坛没有叶漩涡饰。祭坛有7身彩塑,唯有佛陀呈跏趺坐。在祭坛的四周是一行站立的大型菩萨像。这种装饰未附有任何画像和供养人题识。但我们发现洞顶的横脊现在已不对称了,其前半部已如同第111a号洞一样因cd墙而缩小,从中修了一条过道。但是如果全部新装饰都存在下来的话,那么cd墙的修缮处则已部分坍塌,以至于由此而看到的古老装饰又以纯粹的第101号洞风格出现了(用黑色粗笔勾画的千佛)穿蓝色、绿色、红色或黑色袈裟。在这一原有部分的下部,首先在葱形饰的高度上是一小行北朝的供养人;然后在葱形装饰的下部则是其他供养人,虽然也可能不是最早的,但其风度则是早于唐代,其位置明显证明它们早于洞子的修缮时代。其最早的题识为:
1.“社子令狐丑子一心供养”。
2.“社子枓卓子一心供养”。
在过节之后,应设法彻底清理这一部分,以释读其题识。
最后,我们将会看到,从最早抄录部分中清理和发现的洞子是由从前向后排列的小梁组成的,因而应假设认为在ab上部的脊上有一根主梁(如同在真正的土木建筑中的一样),上面每侧一般都有倾斜为45°角的小梁(见笔记本B,P85)。
我设法清理出了于唐代时代修缮时已被封闭的洞子的前半部分。其成果非常引人注目。我不仅发现了不少以唐代修缮之前的供养人题识。这种唐代围绕着祭坛有不少大菩萨像,围绕着洞子在绿色的底面上还画有千佛,洞顶是圆蔷薇花饰。当大家不再有充足的想象力和才能来组成这些画面和甚至放弃书写提到千佛名字的题识时,那就接近了这种风格的末期。但这些供养人像本身则属于唐代初期。具有第101洞风格的一小行3名供养人恰恰画于他们之上,没有能够释读的题识。但这尚不是已取得的最有意义的成果。事实上,最为令人感兴趣的是属于第101号风格的石窟内颜色的褪变,因为这类洞子都暴露于空气之中,经我清理部分的颜色相反则未受变化。然而,这类风格的所有淡紫色面庞原来都是肉色的,今天使之变得突出起来的黑色粗线条都是原来的红色影子。最后,甚至现今因暴露于空气中而残损的面部线条原来都是用黑色细线条描画的。千佛画的底面本身现已变成黑紫色了,原来则是鲜艳的胭脂红色。最后是过去留下的少量的空白处,呈柠檬黄色,暴露在空气中的洞壁上再没有任何痕迹了。我提取了这些颜色的样品。
有关供养人(不属于第101号洞风格)的题识,我释读出了如下一些:1.“社子令狐丑子一心供养”。
2.“社子彿卓子一心供养”。
3.“社子曹祐住一心供养”。
4.“社子曹定昌一心供养”。
5.“社子张不子一心供养”。
6.“社子张海清一心供养”。
7.“社子邓德一心供养”。
8.“社子令狐千定一心供养”。
9.“社子令狐变见一心供养”。
10.“社子康憨一心供养”。
11.“社子张阿芻一心供养”。
12.“社子安祐海一心供养”。
13.“社子黑安德一心供养”。
14.“社子孔员住一心供养”。
15.“社子令呱”。
16.“社子张愿昌一心供养”。
17.“社子索丑子一心供养”。
18.“社子樊光子一心供养”。
19.“社康员昌一心供养”。
20.“社子王黄儿一心供养”。
21.“社子索苟住一心供养”。
22.“社子令呱富子一心供养”。
23.“社子令狐憨子一心供养”。
24.“社子张会一心供养”。
25.“社子令狐定延一心供养”。
26.“社子王子进一心供养”。
27.“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徐定住一心供养”。
28.“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张愿通一心供养”。
29.“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令呱子龙一心供养”。
第26条题识最早于“子进”以下还有过两条题识。
第117(丙)号洞
该洞相当大并遭受严重烟熏。
从前要通过一条山岩崖道方可到达那里,这条崖道从第118号洞的第三层开始,现在仅剩其初期工程了。洞内前厅包括有最早的凸形小圆佛像装饰,现在只剩下其遗址了。在其上部曾有过一层,也可能是两层装饰,现在只剩有遗迹。最后一画层就是现今保存下来的装饰,属唐代。过道中包括有站立的菩萨,属唐代,但其下层过去还曾有过另一层装饰。洞子本身内完全装饰以唐代的佛像,祭坛属于唐代的初期。据我认为,彩塑也属于同样的风格,但却是唐代的后期。佛陀两弟子的面庞被用刀划破了,佛陀的头像已被一颗真正的猴头取代,猴头很宽大,鼻子扁平,颏部极为狭窄。我从那里带回了一颗取自一尊已塌废的彩塑的佛头。
第118a号洞
其中有男女供养人的题识。此洞需要重新研究。洞子属于北朝,它使人联想到了第101号洞风格。
对其中的男供养人,我读到了如下题识:
1.“清信高文供养”。
2.“清信彿……”。
对于其中的女供养人(她们都被称为“清信女”),我尤其是从中释读到了这样一条:
3.“清信女优婆夷曹茲”。
应该设法清理这些题识的剩余部分。
这些男女供养人都属于古老的小幅男女供养人画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