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屋子里掉的。”小和尚说。
“那你在院子里找什么呀?”师父有些责怪地问。
“因为院子比较亮啊!”
禅说管理:
禅修的目的是让我们获得智慧,因为没有经过禅修的人,即使你是大企业的CEO,在禅师的眼里也是一个迷失的众生。禅修的大事就是自我的觉醒。“一念觉,众生是佛。”觉醒就是既能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别人,管理的本质就是管人。禅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真心去听去看,随处都可以听见和看见管理的奥妙;只要管理者静下心来观察,工作中的事事物物都对自己的管理有启发。用禅的方法和精神去管理,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智慧是现成的,只是没有被我们开发出来,禅就是开发我们智慧的一种方法。
禅的目的在于开发一个人的内在的真我,只有静心发慧,管理工作才能有创造性。事实上禅的精神是超越了宗教观念的,通过禅修我们才能体验到活在当下的于佛无别,也就是禅宗经常提起的“即心即佛”。
在禅宗看来,人只有证实了真我,才可能摆脱一切诱惑。当管理者必须依靠着权势来行使权利的时候,他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管理者如果在心灵上清除有所障碍,做任何工作都不会顺利。禅师说:“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管理者要想心平气和地工作,就要按自己的本质去工作,按别人的特点去对待别人。要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其缺点和优点,能力和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扮演独特的角色。但是,大多数人不能认可这一事实,特别是管理者总抱着一颗挑剔自己和别人的心态,以至于满腹牢骚、急躁之下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禅宗三祖僧璨在《信心铭))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为憎爱,洞然明白。”
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种种问题,管理者都应该用审慎的态度去对待,因为这些问题都包含着深妙的意义。把这些问题参透,都能达到启迪我们心智的目的,在种种经历和教训之中开发我们的智慧。
这样做,好比我们在夏日的傍晚,来到郊外的公园散步,静谧的景色使我们与周遭的事物融会在一起,忽而忘我。我们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也能达到忘我的境界,周围所有的事物都会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各色各样的花朵都有各自的美丽,管理者要善于给自己定好位,然后接纳自己,而不是按别人的标准给自己定位。这样我们就会本末倒置,烦恼无尽。对于管理工作也是这样,首先要把问题定位,然后寻找最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据别人的观念或把理论上的概念生搬硬套。
管理者在工作中,有时候也容易犯小和尚一样的错误,那就是定位错误。当我们遗失了工作的钥匙时,我们往往却找错了地方。
因为我们的观念上有这样一个错误的想法,亮的地方比较容易找到东西,而在这样的浮躁中,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世界幽默大师卓别林表演过这样一个场景,两个人睡在阴冷潮湿的坑道里,一个士兵忽然觉得自己的腿痒,便抱起腿猛挠,怎么也不管用。结果,睡在旁边的士兵醒了,照着腿痒的士兵就是一拳,他被打愣了,这才明白自己挠的是别人的腿。管理者在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就不能准确定位,这样不但会闹出笑话,而且会产生决策的错误。
五、明心见性管理自在
禅宗公案::
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难在一个贫民窟中乞食,这时一个穷人对阿难说:
“我很穷,没什么可布施的。”
阿难说:
“布施可以使你变得富有。”
穷人说:
“我已经穷到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了,拿什么布施呢?”
阿难说:
“那你就拿你的贫穷来布施吧!”
禅说管理:
实现自我的觉醒的第一步,用禅的语言说就是“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管理者的管理实际上就是管理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是天成的,是完美圆融的。人们也许会问,这完美圆融的本性来自何方?禅师说:真空妙有。这种“空”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任何管理上的智慧都来自于这个境界。这说明,管人的本质又是管理人的精神,得人心者才可以得天下,赢得下级对管理者的心,企业管理就好办了。与大家相处,应该留有余地,也就是生存的空间。
有了空间,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斤斤计较,对立情绪少,就能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团队。“空”是人类生活必需的,有了“空”才能孕育一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就是禅宗所说的“空”。
自性是圆融的,因为人的自性是无所障碍。无须依赖,无所执著的是一种安详的自在。因为自性源于空性,任何的执著都是一种阻碍,它阻碍着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智慧就是从真空中生出的妙有,领悟到这个道理的人不造作,不贪婪,不虚伪。所以,空性对于我们有重大的意义,虽然空性并不是空间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用空间做一个相似的比方借此来理解空性的妙用。
在管理中很多的问题,都是由空间错乱所引起的。一次冲突,一次车祸,一次事故都是由于不恰当地侵占了别人的空间而发生的。如果我们把空间都进行合理的安排就能避免问题的发生,无论是人与人的空间,物与物的空间,以至于思想与思想的空间,市场的空间都是如此。管理者有了好性情,才能利用和管理好空间。
禅说:“水清月自现”,人只有在觉醒的时候才会有好的性情。
管理者只有在头脑清静的时候才能思考问题,所以,一个管理者要学会陶冶自己的性情。
阿难在佛的弟子中记忆超群,他告诉我们,我们的性情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现实状态决定的,我们的性情的贫穷与富有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当我们在物质的烦恼中苦苦挣扎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当我们以布施的心对待一切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富足。
管理者性情陶冶的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去面对事物。
当我们的心是无私的时候,我们就能获得清静的智慧,我们的判断就能非常准确,因为无私的性情会让我们拥有一个清妙、恬淡的境界。
大多数人都是比较自私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痛苦和愚昧的来源正是自私的道理。减少自私获得智慧和禅的方法之一是慈悲和无嗔。慈悲是真心地关心别人,达到忘我的境界。在关心别人的时候,不应该有私利在其中,别人自然会感受到你的真诚。无嗔就是一种尊重,就是真心欣赏每一个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就是肯定别人的工作。轻视甚至是愤怒就是否定了别人的存在,一个管理者不能被员工所接受,都源自于这个管理者不懂的欣赏和接纳别人,就失去了一个好的人际关系。
在管理工作中,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管理的意义都是在人群中实现。怎样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呢?禅告诉我们要学会忍辱,这不是让我们强压怒火,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火山爆发。我们要做的是接纳和化解,这叫做“忍无可忍”,做到没有什么侮辱可以忍耐的,这是最高级的忍耐,这才是禅的忍辱的最高境界。
六、禅境管理自然和谐
禅宗公案::
源律师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说:“用功。”
源律师问:“怎样用功?”
大珠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师说:“一切人都是这样,岂不是同师父你一样用功?”
大珠说:“不同。”
源律师说:“有什么不同?”
大珠说:“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说不同。”
禅如是说:散乱的心,是失败的根,如果我们专心做好每一件事的时候,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
禅说管理:
禅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智慧,禅也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因为禅意味着自然和谐。当我们的管理达到自然和谐的境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会处在快乐的境界之中。所以,我们也把禅的管理叫做快乐管理。管理不是造作与强求的,如果你刻意追求,快乐如惊弓之鸟立刻远离你而去;如果以真心的投入,踏实的态度面对管理,快乐本来就在你的身边。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管人真难管人真烦,这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强求,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人们通过竞争和效率,把人们的心力完全压榨出来。人们太忙了,也太累了,特别是处在管理者的位置更是这样。许多管理者已经体会不到精力充沛的快乐,他们在工作亢奋之后,就会显得无精打采。
要达到工作中的快乐,管理者就不能采取逃避的“鸵鸟政策”。
很多管理者都是迫于无奈,他们为了此生存,不能不去工作。但是他们的内心又不愿意面对现实。因此,管理者总是处在一个焦虑的状态。因此,很多管理者在工作中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挑剔别人,不但挑剔别人而且也挑剔自己,这样的管理既让别人反感又让自己讨厌。
禅告诉我们,人要勇于承当,只要在工作中承当一切艰难险阻,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心灵也变得快乐起来。没有对困难的承当,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人工作,管理水平也得不到正常发挥。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我们太过追求,无疑是为自己的烦恼制造理由,我们可以在工作和事业上追求卓越,正因为不能完美,所以我们不会停止追求,追求是一种工作状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完美,但是永远也达不到完美,这正是生命的意义,也是管理的魅力。
管理的方式和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你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快乐的管理者。快乐地工作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每个人都能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和态度改善自己的心情。一个积极的人不应该是一个焦虑的人。很明显,如果一个人以积极的心态去工作时,境遇的顺逆已经不能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了。一个积极的人好比一个太阳,在自己发光发热的同时也能温暖照耀着别人,难就难在如何获得积极的心态。
禅宗非常重视工作本身给人心灵带来的净化作用。百丈禅师创立了“百丈清规”,鼓励大家自力更生,他自己也恪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我们应该把工作本身看作对禅的修行,这就是一种对工作的承当。如果你承当了工作就是快乐,如果你不把工作当成是一种苦行。如果你选择不工作,那将是更大的苦行,因为你的不成当使你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人生失去了价值。
管理者要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到快乐和自己的价值,首先要培养自己积极看待问题的习惯。当管理者了解了问题的本质的时候,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面对,经过深思熟虑,再采取行动;当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自我反省,不能推诿责任,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这样只能使事情越来越糟。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说:“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遇到的种种难题负起责任。”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总是不那么完美,所以,我们的快乐必须建立在不断地迎接挑战之中,而不是希望有一天事情全部都办妥了,那时可能是我们生命终结的时候才能达到。
七、先有禅定后得自由
禅宗公案::
宋朝学者苏东坡,有一天突然在学禅上有所领悟,便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干。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写毕,便差遣他的书童送给金山寺佛印禅师。佛印看罢,便在上头批了字,要书童带回去。苏东坡收到回信,心想佛印一定会大大地赞美那是一首好诗,于是急急拆阅,没想到佛印竟然批着“放屁”二字。他不禁动气了,于是渡江来到金山寺,要找佛印理论。据说佛印很有神通,早就在江边码头等他。两人一见面,苏东坡便责问佛印,而佛印却轻描淡写地说:“你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了吗?怎么会被‘放屁’二字吹过江来呢?”
苏东坡哑然无语。
禅说管理:
管理者要通过禅的修行开启智慧之门,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不要让自己成为工作和欲望的奴隶。坦然地面对,自由的心态决定了一个人心理健康和价值观,也决定了我们能否活得自在。人们成天高喊着要争取自由,可是,真正束缚自己的是自己的欲望。欲望的驱使使我们成为心灵奴隶。人对名、利、财、食、睡的追求,正是我们不自由的原因。这不是名、利、财、食、睡本身有什么过错,错在我们的心。佛告诉我们应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让我们的心不要贪恋执著在这些欲望上,要学会放松。我们可以也应该追求,但是我们的心一定不能在追求中迷失方向,这样我们才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只有先解脱,才能获得清净,我们的智慧才能显现。
禅所提倡的自由,不是我们平时所讲的那种人身和思想的自由,禅的自由是一种心的自由,禅的修行就是为了解放自己的心。
现代人把自由理解成为“为所欲为”,甚至认为纵欲才是一种自由。
其实,他不知道欲望正是我们心灵的枷锁,因为人们已经为自身的欲望所驱使,而成为欲望的奴隶。现代人也许得不到身心的自由,身体也许是自由的,但是并不自在;心可以胡思乱想,但是不能得到解脱。因为现代人是由物欲和境界所转动。物能转心是奴隶,心能转物是自由,心灵上的自由才能升起智慧。
依照禅法修行,要想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必须先有禅定的功夫,欲动先定。如果没有禅定,就好像万里波涛没有大坝一样。我们的欲望就好像洪水,如果我们不用禅定管住洪水,那么我们就达不到任运自在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