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9241100000004

第4章 缘起:让我们揭开禅宗的面纱 管理禅法7日参(3)

管理者在工作中,也离不开禅定,如果没有一定的定力,管理者立即就会被淹没在问题的波涛里,烦恼不尽,心思混乱。如果管理者有禅定的功夫,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那么处理问题就会从容不迫,充满智慧。那么我们如何获得禅定的功夫昵?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到的,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锻炼,在禅宗说就是修炼。

有一个炼钢公司的董事长,一天把他的几个主管带到炼钢高炉的顶上去开会,大家不解,也只好跟着去。在炼钢炉顶上,温度超过了40度,酷热难忍。几个主管都热的受不了,心思烦乱,无心开会。可是董事长却谈笑风生,坦然自如,这说明这位董事长的定力要超过其他主管。在同样的高温下,一个心情平和,一个焦躁烦乱,这完全是定力的作用,定力不同,在问题和压力面前的表现也不一样。所以,禅定的功夫也是每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禅定的修炼中要遵守四个法则:第一法则是“抱怨行”,就是指任一定要具备负责任的精神,安心承当一切后果。无论是失败挫折,还是顺利成功,都要做到不气馁,不骄傲,宠辱不惊,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安定,定力才能产生。

第二法则是“随缘行”,就是指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因缘去生活,实实在在,不矫揉造作。在工作上,也要实事求是,不能蛮干,把现实的环境同自己的能力结合起来,不做那些力所不及的事情。

自己的潜能开发出来多少,就运用多少,总是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最高水平,而不会伤害自己,影响工作。管理要顺水推舟,不强迫命令。

第三法则是“称法行”,在禅宗讲就是按照佛法的指引去修行。

在管理者而言,就是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吸取前人优秀的管理思想,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不能做的不去做,充分发挥创造性。一句话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恩格斯说:谁掌握了规律,谁就能获得自由。

第四法则是“无所求行”,管理者要把自己摆在一个更高的人生角度来定位自己,否则,我们的工作就是生存,而不是真正的生活。当我们把小名小利看得比较轻的时候,我们的心就能坚定果断。管理者的眼界应该高于普通人,要看得远想得透,把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和实现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的自心就能获得更大的力量。

这四个法则是我们增强定力的法宝,他是中国禅宗祖师达摩祖师所创立的,又被称为“四道行”。目的是通过对禅定力的修炼,使弟子们定力大增,得悟菩提正觉。管理者也可借鉴达摩祖师的方法,对自身的修养作一个训练。相信如果你能坚持按“四道行”做下去,一定会得到禅定,得到自由。

八、问题之中包含方法

禅宗公案::

有位禅师叫智隍,曾参拜五祖弘忍大师,自认为得到五祖真传,在寺庙里长坐,达二十年之久。

六祖弟子玄策游览河北,路过此地,问智隍:“你在这儿干什么?”

“入定。”

玄问:“你所说的入定,是有心的入定呢,还是无心的入定?若无心的入定,一切草木瓦石,都可以叫入定;若有心的入定,一切有情感知觉的生物都应该得到定。”

智说:“我入定时没有‘有’‘无’之心。”

玄说:“既然没有‘有’‘无’之心,就是常定,既是常定,又有什么‘出’‘入’呢?”

智隍说:“请问你的师父是谁?”

玄说:“曹溪六祖慧能禅师。”

不久,智隍到曹溪拜谒六祖。

六祖说:“心如虚空,但不执著于空见,无障无碍,动静无心,就如你的自性的样子,何时不定呢?”

智隍大悟。

祖又开示众人说:“什么叫坐禅呢?对外界一切善恶环境不起心念叫坐;对内自性不动叫禅。什么叫禅定呢?对外能摆脱一切现象的干扰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外禅内定,就是禅定。”

禅如是说:人的肉体本来是空,妄想也不能常在,不用出不用入,不需定也不会乱。

禅说管理:

禅是梵语,全名叫“禅那”,静虑的意思,这实际说明了禅的修行离不开清净和思考,当心平静下来的时候,思维就不会有障碍了。人在纷繁的闹事中,犹如一汪混水,当不断搅动的时候,什么也看不见;一旦水流安静下来,漂浮在水里的尘埃就会落定,水也就变得清澄透明充满灵性。一个管理者首先要从事务性的杂务中解脱出来,管理智慧就能显现,认识人和事就能够清晰透明,管理者就能自己决策,而不会被工作的烦恼推着走。人被烦恼推着走就是迷,而烦恼被人牵着走就是觉悟。所以,禅宗又有这样的说法,烦恼即是菩提,菩提也是一个梵语,意思是觉悟。任何人都是从烦恼中觉悟的,管理者不要在工作中惧怕问题的发生,每一个问题的发生,都是我们获得智慧的机缘,关键不要因为我们的情绪而影响我们对智慧的觉醒。

影响管理者智慧的有五种不良情绪,那就是贪、嗔、痴、慢、疑。贪就是贪婪、嗔就是愤怒、痴是愚蠢、慢是傲慢、疑是怀疑;如果管理者能够改变和克制住这五种不良情绪,那么,智慧的管理就容易实现了。

贪婪的人从来不知道满足是什么,不要把贪婪和适当的追求混为一谈。做过股票交易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鱼不要吃整条,把鱼头和鱼尾留给人家。意思就是股票的行情不要做尽,赚钱只赚到中间那一段行情就好。当股价还低的时候,让那些没有气度的人去赚。但是我们不能贪婪地赚股价超高的时候的利润,因为股票超高意味着风险加大,很多人就在贪婪的驱使下被套牢,结果为了吃一个鱼头,最后连一个鱼尾巴都丢掉了。

有些管理者官大气粗,常动嗔恨,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怒火中烧,责骂下级。当受到上司的批评时,又心怀怨恨,私下毁谤上级。

当人嗔怒时,心跳加快、情绪冲动、失去理性更不用说冷静思考了。

嗔怒的人的语言、态度、表情富有攻击性,有时候直接表现为暴力。

禅修使管理者谦虚谨慎,懂得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嗔怒的心自然不会泛滥,智慧自然升起。

人都有成功的过去,如果一个管理者整天陶醉在过去,我们就会被过去的成就、知识、甚至是经验所蒙蔽,固执僵化,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我们就会成为愚痴的人。在管理工作中,我们也许认为是最好的管理经验,可能下一次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佛光禅师曾做过这样一句偈子: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白云如同我们的执著,看起来虽然很美,但是,它正是遮掩我们达到目的的道路。

管理者一般是指在企业中某一方面的负责人,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管理的位置与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分不开。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自大,在待人处事的时候态度变得十分傲慢。久而久之,这类管理者听不到别人的意见,更得不到忠实的谏言。用轻视的态度,有时甚至颐指气使,这样的管理者会逐渐失去人们的尊敬,会变得孤立,到了关键时刻便得不到别人的帮助。

有些管理者,对工作提心吊胆,生怕出错,情绪紧张,没有安全感。这样的人是缺少纵横沙场的气度和广大的胸襟。把工作安排下去了,又不能做到用人不疑,这叫做怀疑。他们不但对人不信任,对事物的判断也是消极的。事实上,有节制的怀疑态度对工作是有益处的,禅宗也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这是指对待事物要多加分析的状态,我们既不能怀疑一切,也不能盲目相信一切。

如果管理者时刻警醒自己,不让贪、嗔、痴、慢、疑这些不良情绪干扰我们的智慧,我们就一定能从任何问题和困难中,发现解决的办法。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使我们的智慧之光发扬光大,正如六祖所说:烦恼即菩提,任何的困难都是我们觉悟最好的机会。

九、管理如禅事事用心

禅宗公案:

一次,通彻和尚在讲禅:“平常心是道。”

萤山和尚听完,情不自禁地喊道:“我悟了!”

“你悟了什么?”

萤山马上答道:“黑漆昆仑夜里走。”

通彻追问:“再说下去!”

萤山立即答道:“逢茶吃茶,逢饭吃饭。”

通彻微微一笑,认可了萤山,说:“我洞宗风,今后将由你大兴。”

先认识什么是道,其后才能隐居山林修行。如果没有见道,就跑到山中修行,那就只能见到山,而忘却了什么是道。

如果未曾隐居而先认识了道,那么,他就只会见道而不需见山;不见道而见山的人,山形会使人目眩,在那里都是喧闹的;见道而忘山的人,即使在市井中,心也是寂静的。

禅如是说:不凡的东西,常常蕴涵在平常的事物之中,悟得此理,才能使我们的心地更加平常。

禅说管理:

悟是禅修的重要方法,虽然禅修离不开“静”和“思维”,但是,当禅修到达一定的境界之后,“思维”就不是唯一的方法了。“思维”只是初级的方法,要达到“开悟”的境界就需要“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