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道家的战略管理——先见之明的境界
9242200000010

第10章 战略的哲学(2)

由此看来,企业的发展是企业战略的重中之重,发展,是保持企业生存必要的手段,停止发展就意味着衰亡。很多管理者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了发展也有战略,发展战略不是一味地向前冲,优势战略的退却意味着更好的发展,拳头只有收回来才能更加有力的出击。

老子列举了许多发展战略应遵守的原则。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一个事物已经完全成功了也要感到它好像还有缺陷的样子,这样的事物就能不会产生蒙蔽。

一件产品,尽管在我们看来已经近乎完美了,我们也不能有骄傲自满的想法,要时刻发现这个产品是不是还有什么没有做到的地方,要研究它是不是还有改进的可能,一旦发现了它的缺陷,产品就会因此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这样,商品的功用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事实上,无论一件产品是这样,一个计划也是这样,计划完成了,感觉不错,但一个认真的管理者就会扪心自问,真的没有改进的余地了么?这就是发展战略的原则。

这也就是“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道理,一个水桶,如果装满了水一定要洒掉,浪费许多人力物力,如果少装一点,留有一定的余地,那么,就不会为撒汤漏水而烦恼了。很多管理者只知道往前冲,不给企业留下回旋的余地,一旦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就会致使全军覆没,其实,小的阻碍不会导致车毁人亡的地步,而是由于过快过猛地发展造成的,如同,飞鸟对于起落的飞机一样危险,据说,一只飞鸟如果与正在飞行的飞机相撞,其冲击力不亚于一颗炮弹的力量,可见破坏力之大。如果换做行走的人,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状况。因此,在危险的道路上,适当地减慢速度,也是企业自我保护的一种防范措施,这就是保守战略的原则,保守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因此,保守与发展是整个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老子一再强调“阴阳互补”的作用也是这样,保守战略和发展战略,同样是互补的关系,只重发展易亡,只重保守易死,两者不可偏废。

老子又从其他的方面证明这种互补关系的运用,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

以企业管理者的眼光来看,“大直若屈”,没有绝对的直线,直线与曲线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大巧若拙”真正的灵巧似乎很笨拙,在产品工艺上,只有最简化的手法才能达到最高的质量,如果工艺复杂,看似花样很多,其实那才是真正的笨拙;“大辩若讷”,真正高明的管理,并不是主管每天大声训斥员工,而是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职责,协调进行,因为工作前的沟通已经做好,不需要多说话了。“大赢若绌”,当企业获得了很大的成绩的时候,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因为,真正有智慧的管理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前进路上的一小步而已,因为,从发展战略眼光看,企业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明白任重而道远,不偏激地看待问题,是老子智慧的精髓。

六、企业的道德——道之尊,德之会

原文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会,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爱之,生隅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说:万物依照自然法则而产生,这就是“道”的作用,在自然条件的培育下发展壮大,这就是大自然的“德”,在物质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形状,当形式上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产生一种强大的态势。

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道德的孕育,事实上,企业是由市场培育出来的,因此,我们常常说,市场是企业的根本,而市场的根本就是来自于需求,当一个企业的形成必然会产生满足市场需求的作用,当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越高,企业的道德水准就越高,因此,企业的道德就是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这也是社会企业的最高需求。

但是,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明确这一点,企业应该是整个人类自然系统中可以良性循环的一员,如果,我们通过掠夺和破坏大自然,来提供人们一种暂时的穷奢极欲,那么,这个企业仍然不能被称为是有道德的,在现实社会中,能符合这一道德要求的企业太少了,人们大多数在一种不道德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这样的发展是以牺牲人类的未来为代价的。

在老子的心目中,大自然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在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包括植物与动物,都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而人恰恰相反,当自然生成了人类之后,由于生存的需要,致使人类成了自然的否定者,只要是人所到过的地方,自然界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而参与这种破坏最大的就是企业。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看,一个企业只有顺应自然才是企业发展的正途。所以,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都不能忘记这个总的战略,而且,要在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下,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是对21世纪企业的根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发展援助;清洁水源;绿色贸易五大要点。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以这样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符合老子的“道德”的要求的,老子说:万物都遵照自然法则,依靠自然条件,这是不用命令的,没有谁指使的,这是自然的常态。

所以万物都以道而生长,成熟,养护,但万物的生成道并不据为己有,万物得到道的养护,而道并不白持有功。道是万物之长,但它不作万物的主宰,这也可以说是自然界最崇高的德行。

七、既要藐视对手又要重视对手——哀者胜之

原文69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执无兵,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如,哀者胜之。

战略问题,可以深入到现代生活的各方面,但是,在战场上,往往是战略的最集中显现的地方。老子说:那些带兵打仗的人说,用兵的时候不敢自作主张,而以敌方的动作为自己的行动的根据;不敢随意的攻占一寸土地,也不敢后退一尺土地。老子认为,这就是执掌军队而不轻易用兵的谨慎态度。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战争关系到生死存亡,所以不能不谨慎,对于一个军队来说,最大的祸害就是轻敌,轻敌就丧失了老子提出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三个重要的原则,那么,如果没有慈善作为基础,逞一时的勇气,如果没有勤俭为基础,积累强大的实力,如果做那些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方向正确的事情,这样的行为就等同于将军队带入“死地”一样,这样的战术是非常危险的。

尽管我们在战术上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但是,在战术上必须藐视敌人,因为,我们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一定是对于未来的胜利有确定的把握,并且依据自己的必胜而制定了相应的战略。作为必胜的信念,正是我们藐视敌人的理由,因为,敌人尽管目前还是比较强大,但是,最终会败于我们的脚下,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在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这并不是老子所提倡的智慧的行为。

但是,事实上,战争的双方都认为,自己一定是赢得胜利的一方,从战争的规律上说,却必然是以一方的失败而告终,那么,在战争之前,在做出战争决策的时候,对于战争的进程就应该有正确的估计,并且制定相应的战略,否则,任何一场战争的决策都将是盲目的冒险,这是指挥者的责任。既然决策要进行战争了,就应该从战略的角度赢得胜利。这就是从战略上藐视敌人的态度。

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并不是简单地表现出竞争的双方,现代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全球的经济形成了一个整体,企业所面临的对手,有有形的,如与自己同行业的“厂家”“商家”的竞争,也有在有形下隐含的科学技术的竞争,从竞争的优势上,有技术的优势、政策的优势、传统的优势、实力的优势、人力的优势,这一系列的力量的抗衡,决定了管理者战略决策的复杂性。

其中,在各种竞争优势中,并不是由一方面的优势决定,竞争的胜利,而是多种竞争优势相结合的综合优势,比如人力的优势可以弥补政策的优势,技术的优势也可能成为传统的优势的一种补充,从竞争优势的综合评价来看,战略的复杂性就很明显地摆在所有管理者面前。可见要管理好一个企业,管理者战略的思考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老子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指导,那就是“抗兵相如,哀者胜之”,也就是“哀兵必胜”的最根本的原则,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理解什么是“哀兵”,如果管理者能够明白它的含义,那么,战略制胜的把握就会大增了。所谓“哀兵”是指悲愤的军队,那么,如何使军队“悲愤”起来呢?

这恐怕要仗敌方的行为,事实上,这也是战争的规律,战争中,终究是侵略的一方容易悲愤,还是遭受侵略的一方容易悲愤呢?当然是遭受侵略的一方容易出现“哀兵”,进一步推断,是正义的一方容易悲愤呢,还是非正义的~方容易悲愤呢?当然是正义的一方,因此可以推断,“哀兵”的出现与战争的性质和战争的目的相关。王弼认为:“哀这比相惜,而不会趋利避害,故必胜”,由此得知,“哀兵”还能产生团队的力量,不会贪生怕死,相互协作,这样的军队自然容易胜利。

因此,竞争的战略高度就很明显了,如果大家能够为一个共同的高尚的甚至是伟大的目标而战斗的话,那么,赢得胜利的机会,会比没有战略远见,目光短浅的军队要大得多,老子说的“哀兵”只是现象,而现象下隐含的“道”是其本质的规律。

八、领导者的权利——圣人自知不自见

原文72

民不畏威,则大威止。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权利管理者是实施管理意图的工具,因为权利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支配别人的行动。其实,当我们正确认识权利的时候,权利只是一种责任,当人们以为权利是个人的荣耀时,权利就成了作威作福的手段。

有道德的管理者应该把权利和义务看成是统一体。有权利就有责任把自己工作干好,有义务为老百姓服务好。作为管理者,有必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这样才能处理好权利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引导教育群众,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

我们常说,作为管理者要达到令行禁止的境界,离不开管理者的威信,而威信不是来自于表面的声色俱厉,而在于征服人心,民以食为天,居者有其屋,可以说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管理者,能带领大家实现这些要求,是管理者建立威信的根本基础。

所以,老子认为:“老百姓不畏惧权利的威力时,说明权威已经达到最大的地步”,因为,管理者没有逼迫人们不能安居乐业,毁有害得老百姓无法生存,正因为管理者不利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百姓,因此,百姓对于管理者的爱戴则多于惧怕了。

赢得百姓的爱戴,则树立起最大的权威,管理者就能做到政争畅通。把人们通过管理者团结成一个有效率的组织,而这就成为企业这个社会组织的最佳状态,这样的组织不但能实现社会的责任,也能实现经营的持续性。

道德是一个管理者做人的基本准则,所以,修身是立命之本,修身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讲道德,讲诚信。管理者也是人群中的一份子,而且是出色的份子,更应该在自身的修养和做人方面有过人之处。

要使企业有生命力,首先要有企业的基本准则、企业的精神和文化,这与做人是一样的,能做有道德人,就能建立有道德的企业。

企业也像一个人,道德的管理者把员工看作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替员工着想,会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更加认同企业,更加拥护为员工着想的企业文化和精神,从而使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双赢的关系。

管理者就好像一家之主,其言谈举止、经营思路都在影响着员工的工作风格。管理者有道德,就容易将这种道德影响员工,让员工也具有道德的素质,所谓“近朱者赤”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这样的管理者,老百姓怎么会感到厌恶呢,事实上,并不是人们不懂的厌恶是什么,而是由于管理者一心为了百姓的生计而运用权利,这样的管理者可以说是最有威信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就应该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不是自以为是,是一个有廉耻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