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道家的战略管理——先见之明的境界
9242200000012

第12章 战略与道德(1)

一、人、品质、信誉的战略关系——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原文4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指在小的地方不能够忍耐,而影响了全局的战略安排。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如果我们选择有误,那么就会导致战略错误。

老子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非常艰难的选择,老子说:名誉与身体哪个重要呢?身体与财物哪个宝贵呢?得到的与失去的哪个有害呢?

事实上,很多战略执行者都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麻烦。名誉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名誉损伤自己的身体,身体如果损伤了名誉又有什么意义?我们不能合本逐末,本是树木的根,末是树木的树冠,根腐烂了,树冠也不会茂盛。

在企业品牌战略上,品牌的信誉是依靠质量的根本得来的,宣传固然能够获得好的名声,但是,那只是一时的名誉,如果没有质量的保证,名誉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长久。

企业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但是,企业之所以赢得利润,必须以精干的员工队伍为前提,如果管理者只重视利润,而忽视团队设,那么企业发展就没有后劲。所以,企业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没有了人企业就是一个空壳。比如,日本的索尼公司,以重视质而著称,中国的海尔公司以注重服务为重点。如果,我们把索尼司的员工同海尔公司的员工对调,那么,公司的理念就会发生转变,索尼就变成了海尔,海尔就变成了索尼,因此,我们可以下这样的定论,企业的品质是由企业中的人决定的,人决定品质,品质决定信誉。

老子说:“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待名誉和金钱,应该得到多少和失去多少都不是由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管理者对待名声以及信誉过于的贪爱,而影响了质量,那么必然产生更大的损失,管理者过于注重利润的大小,忽视了对员工不断的培训,那么,人才就会离开企业,企业缺少了人才,战略的执行就会发生严重的问题。

所以,作为管理者特别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特别要处理好企业品牌、质量和人的关系,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如果一个人对待名誉能够知足,就不会发生令人耻辱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知道什么该怎么做才不过分,那么就不会发生错误,这样的人就能长久地发展。

品牌自然离不开宣传,但是,宣传不能过火,或者做虚假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根据自己产品的实际情况,告知消费者,如果,管理者认为牛皮吹得越大就越能吸引消费者,试想,当消费者购买了名不副实的商品时,只会大失所望,从而,产生对整个企业的其他产品也失去了信任,这难道不是自取其辱吗?

对待员工的问题也是这样,如果一个老板只知道榨取员工的血而不能使员工得到良好的发展,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人都会远离这个企业,所以,在利润的追求上,不能忽视人的价值,不但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要制定利于员工发展的培训体系和晋升制度,作一个对员工负责的管理者,只有优秀的员工才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有高标准的企业,只有性情愉快的员工才能产生自动自发的执行力,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生生不息,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二、节俭是治国安邦之道——深根固柢,长生久活

原文59

知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腋。

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活之道。

管理人离不开对人的了解,治理企业也离不开对人的管理。老子说:治理人事,都应该从节俭入手,来体察人的德行。

在老子看来,一个懂得节俭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注重节俭的国家,才是一个有道德的国家。

老子为什么把有关节俭的问题提高到道德的层面去考虑呢?因为,老子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具备节俭的精神,比如陆生植物的生长,虽然不能离开水的滋养,但是,如果说水过于多那么,植物也会被淹死,陆地上的动物也是这样,因此,老子认为万物对于需求的追求总是适可而止的,不过分的,这就是节俭的道德的依据。

由此,推己及人,一个人如果能根据需要对物质或精神的需求做到适可而止,那么,就能积累下众多的资源和财富,只有节俭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积累,在老子看来,这样的积累如同积攒了道德一样,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积累,早做准备,这样有备才能无患,老子认为,这就是积德的行为,也是道法自然的境界。

只有节俭才能积累,只有实力逐渐具备了,才能攻无不克。这样就能了解天下的兴亡之道,凭借对于天下兴亡规律的了解,以及道德的积累,实力的充足,因此,建立一个国家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注重节俭,积累道德,不但能创建一个国家,而且国家的安定和兴旺也离不开节俭的道德。

由此可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可以从他对待节俭的态度上去了解,一个为满足自己的享受而暴殄天物的人,不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合作者。在企业的管理上,厉行节约,也就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节俭作为一种道德的要求,管理者不应该把节俭只是做为一个偶然的行为来认识,而应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节俭的问题。事实上,有很多企业就提出了增产节约、开源节流的战略目标,通过向企业内部挖潜,降低成本和能源消耗,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通用的战略目标,所谓,战略的通用性,是指一种战略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具有普遍的战略意义,节俭战略几乎适用于任何一个企业,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老子说:“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活之道,老子认为,节俭是国家生生不息的根本,只有注重节俭,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好像植物的根一样,根扎得越深,生长在土地之上的植物就越稳固,洪水来了冲不走,大风袭来刮不跑,这就是长久地生存的道理。

事实上,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节俭,只是节俭战略的一个部分,其中更重要的是积累,一个企业无论是从资金的积累,人才的储备,技术的基础,都应该随时有充分的供应,因为,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一旦有突发的事件,那么,有积累的企业就能从容应对,而那些没有准备的企业,往往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死于非命”,这也是老子注重节俭与生存之道的又一个意义所在。

对于人的品德修养来说更是这样,一个注重节俭的人,是一个有德行的人,懂得管理的人,也就懂得财富和实力都是逐步积累形成的,因此,节俭的人不会产生冲动的行为,而使他领导的企业陷于危险的境地,遇到困难,节俭的人有所准备,财源滚滚,也不会被金钱冲昏头脑,因此,老子把节俭作为很高的道德的标准之一来推崇。

三、以谦下而获得双赢——牝常以静胜牡

“进攻,进攻,再进攻”,这是《战争论》的作者德国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座右铭,无论是在人类社会还是动物界,雄性的动物总是比雌性的动物更富于攻击性,但事实上,凡是那些实施侵略的国家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二战”德国的失败也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而老子的观点,与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大相径庭,老子认为凡是强大的国家都是谦虚的国家,如同大海一样,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正因为,它处的位置最低,所以,万河奔流总归大海,而大国正是处在这样的位置,因此,大国成了天下汇聚的中心,大国成了天下的母体。

老子说:“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母性的事物总是比雄性的事物安静,而安静也是平和谦下的属性,所以,老子认为,凡是属于使事物处在“下”的这个层面的,都是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

作为企业来说,如果要达到生生不息的境界,也要采取“谦下的行为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建立企业中大国的地位,使其他的企业归附其中。而不是通过侵占和掠夺的行为,这也许就是侵略战争为什么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又一个原因吧。以美国为例,“二战”胜利以后,美国在经济和国力上成为世界的首位,其根本的原因,也如老子所说的“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因此,其开放的移民政策使全世界的顶尖人才都归附于它,美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它的国民的创造力空前高涨,目前,全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大部分都是使用微软的操作平台。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二战”之后,美国所发动的任何一次可以被定性的侵略战争几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朝鲜战争如此,越南战争也如此。可见,实力并不是胜利的保障,而善于接纳,善于学习的精神,是使自己强大的根本保障,所以,老子说:“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无论是小国还是大国,只要善于学习和接纳别人,就能融化对方于己之中,这也许是中华文化不战而胜的精华所在。

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关键在于对于“下”的理解,这个“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的丰富,而不是像常人所想的“地位的卑贱”,而是一种竞争的战略和战术的方法,老子把母性的行为总结为“静”,把水的向下流淌的行为称为“善”,把顺应趋势称为“得道”,把善于学习的态度称为“谦虚”,在老子看来这些才是拥有大国地位的根本保证。在企业管理的行为中,所谓“下”的行为还有许多,但是其精神实质是一个,而按照这个精神去行为,那么,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老子说:“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不论是凭借谦下的手段去行动,还是通过谦下的手段而得到,而处于不同地位的国家,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这个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对于大国来说不过是对小国的兼收并蓄而已,而对于小国来说,于大国的融合只是为自己创造了许多证明自己的机会,因此,同样是以“谦下”的战略,大国小国都得到了双赢的胜利,而胜利的内容却有所差异。这不禁使我们想起,满清对中国的统治,最终的结果,不是满清统治了中国,而是被中国所同化,因此,满族的人关,并不是中国的失败,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是非常多的。

老子说,这样双方都可以达到他们的愿望。大国更应该谦下一些。大国的谦下是对于小国的包容和接纳,这样的行为,如同,现代企业中,大企业与弱小企业的竞争,小企业虽然相对弱小,可是,他们的数量非常庞大,因此,对于大企业的威胁也是很大的,因此,作为大企业来说,经常实施的是一种企业兼并的战略,通过合作和收购中小企业,减少消耗,赢得优势,而中小企业,也应该为这样的兼并创造好的条件,在知识产权和技术上有自己独到的长处,这样,就有与大企业合作的可能,通过与大企业的合作,赢得自己的市场地位,实现双赢的局面。这就是大企业和小企业的“谦下”的精神,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人民,增强的是我们的综合国力。

四、战略家应超越个人荣辱——以身为天下

原文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若身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解决战略问题从来都是从长远着眼,从全局人手,这需要战略家的大气魄,所以,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意思是说,一个战略家应该像珍重自己的身体一样珍重全局的利益,这样企业的大局才能够寄托于这样的人。一个战略家应该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全体员工,这样企业的命运才可以托付给这样的人。老子说的道理并不难理解,但是,真正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事实上,大多数管理者考虑自身的荣辱,仍然在大局之上,这就妨碍了“天下”对管理者的寄托。

任何人都不能摆脱荣辱的羁绊,事实上,人们生存的目的有时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荣耀,但是,作为战略家就不能与普通人那样计较荣辱,有时,战略家甚至为了长远的目标而不惜丧失荣辱的观韩信受胯下之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以屈辱换取了赢得天下荣耀的时机,如果他是一个市井小徒,恐怕早就为一个不屑的眼神而被打得头破血流了,这就是战略家与小市民的差别,所以,一个战略家往往不能被普通人所理解的原因正在于此。

但是,在一个企业中,战略必须具有全局性,并且被大家所理解,因为,韩信的战略只是他个人的成就,还是没有摆脱自身的局限,而一个企业的成败,却是全局的胜利,必须依靠全体的力量来完成,这不能不对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一种超越自身局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