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9249700000011

第11章 帮孩子把潜力发挥出来(6)

25.避免孩子“心累”——心-理疲劳

为了避免孩子心理疲劳,父母需要减轻孩子的思想压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调节孩子的身体状态。

家教启示:

父母要注意,孩子在学习上的疲劳包括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疲劳,另一种是心理性疲劳。生理疲劳通过短暂的休息就能消除,但心理疲劳光靠保证睡眠时间是不行的。心理疲劳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变态,影响身心健康。所以,一旦发现孩子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时,父母应该分析一下,到底是属于生理性疲劳还是心理性疲劳。

小迪是某重点中学的学生,自从进入高三后,各种测验、模拟考试不断,小迪似乎“忍无可忍”。开始时想方设法逃避这些考试,后来干脆连课也不去上了,早晨赖在床上不起,摸都不愿摸一下书本。面对父母的责备,她一会儿声言肯定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一会儿又说不想考了。

其实,小迪的情况,是由对考试紧张、恐惧、抵触,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一般有哪些表现呢?当孩子有以下表现时,就很可能是产生了心理疲劳:(1)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有的甚至一到上学时间就会喊肚子疼;(2)不愿做作业,一提作业就发憷,一看书就犯困,不愿翻书本;(3)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有的孩子手里虽然捧着书,却看不进去,记不住书中的话;(4)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对父母的询问保持沉默,或情绪极度烦躁,大人问东他(她)答西;(5)上课时经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

造成孩子心理疲劳的原因有哪些呢?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造成学习中的过分紧张和焦虑。

有不少孩子整天担心万一学习不好、考试达不到理想成绩,就对不起父母和老师。长期背负着这种精神压力,总是处于焦虑、烦闷、恐惧、抑郁的压力之中,心理必然会陷入“心力衰竭”状态。紧张和焦虑,会消耗掉孩子许多本应用在学习上的心理能量。

2.学习热情不高、动机不强。学习热情低、毫无持续学习动机的孩子,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往往夸大或高估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当孩子处于心理疲劳的状况时,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摆脱这种疲劳呢?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减压”。父母对孩子要有全面正确的估计,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以分数上的高低来衡量,要做纵向比较,即把孩子的现在和过去比。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他明确和分解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用不断取得的小成绩激励孩子,恢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在愉快的情境中消除身心疲劳,学好各门课程。

父母还要尽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本来具有的旺盛的求知欲,让孩子感到学习知识是快乐的事情。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即使学习内容多、难度大,孩子也不容易感到疲劳。

由于身心的相互关联性,有时候身体上的调节,也可以对心理疲劳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比如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大声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既能够感到愉快,也可以通过发音器官的运动让疲劳消失。或者让孩子坚持做一项简单的身体运动,如跑步、做操、打拳等;还要让孩子学会与同学一起玩,比如打球、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多人参加的游戏,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兴奋、刺激,游戏之后,精神疲劳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心态,比如带动孩子多念“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鼓舞性的话语,使孩子对未来抱有乐观的心态。考试考不好或做错了事,让孩子不要自悔自责、耿耿于怀,因为“谁都有可能失误或犯错误”,仍然要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正常的学习。

心理知识:

科学家曾试图了解人类的脑子能够工作多久而不疲劳,研究的结果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他们发现:如果只讨论脑的话,那么它“在8个或者12个小时之后,工作能量还像开始时一样迅速和有效率”。或者说,脑部是完全不会感到疲倦的。

那么我们的疲倦感来自于哪里呢?心理治疗专家们说,我们所感到的疲劳,很大程度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引起的,比如烦闷、懊恨、不受欣赏、无用的感觉,太过匆忙、焦急、忧虑等情绪。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体育比赛结束的时候,本来双方都付出了几乎相同的体力,可是胜方看起来神采奕奕,负方却看起来蔫头耷脑。这是因为,胜方为获胜和周围观众的掌声而感到自豪,受到鼓舞,情绪激昂,感觉不到心理疲劳,连体力疲劳也迅速恢复了;负方则不然,他们感到懊丧以及来自观众、教练和亲朋好友的压力,无精打采,疲劳感就会迅速向他们袭来。

26.舒适的环境带来高效率——环境影响心理

物理环境会影响人的心理,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有利于学习和身心健康的环境。

家教启示:

许多父母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非常不利。

比如,有的父母白天上班很累,晚上喜欢看电视,而且声音很大;

还有的父母喜欢把邻居、同事约在家里打麻将。这些无疑都会影响孩子集中注意力,因为父母的活动产生了许多噪音,而噪音干扰了孩子精神的集中。

所谓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它能够使人们烦躁不安、心情变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影响休息并造成睡眠障碍等现象。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父母要想让孩子集中精力地学习,就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不受打扰的环境。

而美妙的音乐却可以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的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情,令人神驰魂往,使人从烦恼的巢穴中走出来,获得清新的心境。为了让孩子在学习之余获得精神的放松和休息,父母可以让孩子每天抽点时间欣赏美妙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轻快的小品,悠扬的国乐或童谣。

家庭环境中的颜色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一般家庭会给孩子一个单独的房间用来学习和休息,而房间的墙壁用什么颜色是有讲究的。颜色大体分为冷色和暖色两类。红色、橙色、黄色能使人产生暖的心理感受,叫做“暖色”;而绿色、青色、蓝色、紫色会使人产生冷的感觉,叫做“冷色”。暖、冷色的重要作用是:暖色容易使人激动、兴奋,使人不容易安心,不适合做动作精细、迅速和准确度要求高的工作,也就是说可能对孩子的学习不利;而冷色则容易使人安静下来,心平气和,思想更容易集中。

冷、暖色还有一个影响:冷色使人觉得空旷,暖色能人觉得狭窄。因此,如果房间比较大和空旷,就可以用暖色;如果房间里东西太多、太拥挤,则适合采用冷色。此外,冷色不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因此,把房间墙壁涂成冷色和贴些冷色的画有助于视力的保健。

光线也会影响精力的集中。过强过弱的光线都对人不利。在孩子的房间中,天花板上要装光线良好的日光灯,写字台上还要放一盏台灯,以使学习时灯光柔和。

而孩子房间的装修,则以自然、简洁为宜,要避免过多地使用人造装饰材料,地上应铺木地板。这样,可以使孩子更贴近自然,养成自然淳朴的心灵。

家具的摆设、空间的大小,也会对孩子的心情有一定影响。孩子房间的家具应该高矮适宜,简洁实用。家具摆设可以不拘一格,不必强求把家具摆放得很整齐,最好让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有放松的感觉。如果家具过多或摆放很整齐,容易在无形中让孩子感到心理紧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

心理知识: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的生存、发展必须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心理学家发现,人周围的环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就拿餐厅里的灯光来说:如果把整个大厅的灯光弄暗,每张桌子上摆上一支蜡烛,也许你会感到饭菜比原来的好吃了;而如果坐在一张没有桌布而油乎乎的桌子前,头顶上一只光秃秃的灯泡在发着刺眼的光,这种环境肯定会影响你的食欲,恐怕就是热恋中的情人也没有兴致再说悄悄话了。

环境对人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光线、颜色、声音、温度、拥挤程度、空气质量、建筑设计等等。

27.留意孩子的情绪周期——情绪周期

每个人的情绪波动都有周期,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情绪周期,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家教启示:

医学家通过大量医学研究证明: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一天中有三次变化,上午和午夜头脑较灵活,下午处于瞌睡状态,下午6~8点之间人体温度峰值过后,很多人感到疲劳,学习效率低下。有一位科学家说他一直严格遵循这个“生物节奏”的规律:他觉得早上精力充沛,于是把重要的工作放在早上做;而在下午,则用来会客和处理杂事,因为那时精力往往不够集中,不适合做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而更适合与人交谈。

根据这个规律,父母可以教孩子学会利用效率较高的时间。比如上午的时候头脑清醒,就要用来学习较难的知识;而在下午6—8点以后的“低潮”时,精力不像上午那么充沛,可以用来看看课外书,或处理其他事情。

上学的孩子还往往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在星期一上课时,容易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

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孩子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孩子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就出现了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

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父母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就无法得到充分休息;

如果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张学习生活。

而且父母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

另外,在一个月之内,孩子也可以出现情绪高潮和低潮的周期性波动。久而久之,父母也许能摸到孩子情绪波动的规律,就可以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或情绪的临界期,理解孩子的情绪异常。

这时候可以给孩子安排比较轻松的学习任务,或带孩子出去玩玩,让孩子多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以调剂孩子的心情。而在孩子情绪高潮的阶段,则可以多鼓励孩子抓紧学习,以取得更大的学习效果。

心理知识:

人在一天中,并不是所有的时候状态都是一样的。我们的精力往往在一天刚开始的时候处于高峰,而在午后则有所下降。科学家发现,一件坏事并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能使你烦心,它往往是在你精力最差的时候影响你。

就像一年有四季变化,人的情绪也有周期。所谓“情绪周期”,是指一个人的情绪高潮和低潮的交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它反映了人体内部的周期性张弛规律,也叫做“情绪生物节律”。

人处于情绪周期的高潮时,会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活力,对人和蔼可亲,感情丰富,做事认真,容易接受别人的规劝,有心旷神怡之感;若处于情绪周期低潮,则容易急躁和发脾气,容易产生反抗情绪,喜怒无常,感到孤独与寂寞。那么,每个人怎样才能知晓自己的“情绪周期”呢?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周期与生俱来,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一般28天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每个周期的前一半时间为“高潮期”,后一半时间为“低潮期”。在高潮与低潮之间,即由高潮向低潮或由低潮向高潮过渡的时间,为“临界期”,一般是2至3天。临界期的特点是情绪不稳定,机体各方面的协调性能差,容易发生事故。这可能跟天象的影响有关,月亮的盈亏会使人的情绪之海出现“起伏”。

此外,外界的环境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在与周围世界的“碰撞”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等“情绪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现身心失衡,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宣泄;二是工作和生活压力超过了身心所能承受的负荷,激起了情绪的“抗议”;此外,特别的性格、特殊的环境及突发事件也会为心理异常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