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9249700000017

第17章 塑造孩子的良好品性(6)

法国文学家鲁索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就是说,如果你总是给孩子“过大”的权力,会导致孩子产生为所欲为的倾向,并把这种倾向内化为自己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将来到了社会上,是一定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的。古人有一句话叫做“惯子如杀子”,是说娇惯、溺爱、放纵自己的子女,也就等于是杀了他(她)。事实上,正是为数不少的父母亲手把孩子送上绝路——或好勇斗狠,或飞扬跋扈,最终违法犯罪以致站在了断头台上。

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教育孩子怎样做人,让孩子明白,虽然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支配权,但是这是有限的,超过了限度,就会妨碍到他人和社会。每个人要明白自己的权力边界在哪里,要注意到不要侵犯到别人。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为了自己为所欲为、不顾及他人的倾向时,就要及时地予以批评和纠正。

心理知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权力。所谓权力,就是支配和控制你周围世界的能力。比如,你一进屋子,就径直将空调的温度提高或降低,这时,你就在运用你的权力。或者你拥有自己的车子,就可以不用去挤公共汽车,这也是一定的权力的表现。

那么一旦拥有权力,人们是会更慎重行事,还是会更大胆地行事呢?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多数人属于后者。也就是说,人只要有了权力,就会充分使用它。

有个实验是这样的:假设22名参加试验的人,在公司里担任领导工作,监督旁边房间里4名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但不与工作人员直接见面,只是以书写的方式进行指挥。试验结果表明,给予参加试验的人权力后,他们一般显现出四个特点:(1)频繁地向部下发出指令;(2)认为部下的能力不强;(3)不希望与部下见面;

(4)认为部下所有的成绩都要归功于自己的指导。

这个实验证明,越有权力的人就越爱使用权力;而且,他们不能对那些没有权力的人做出公正的评价,只是一味地夸耀自己的指挥能力。就是说,人的权力欲是无穷的,如果没有限制,就会有滥用的倾向。如同美国哲学家罗素在他《权力论》中的观点:“有权力就会膨胀是人的本性;人对经济的需求尚可满足,但对权力的追求则永不满足。”

43.不要指望老师完全公平——马太效应

学校里老师的行为不是父母能够完全左右的。即使老师忽视孩子,也要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

家教启示:

在教育领域,有一个对培养人才比较不利的“马太效应”。比如有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在谈到班上同学学习成绩和纪律时,常爱说:“××班××等几位同学的人品和成绩都是一流的,我们各科教师都要齐心协力,把他们的成绩再提升一步,力争在中考、高考中一鸣惊人;至于××等几位同学,可谓是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涂,放弃掉算了,他们不仅思想有问题,成绩更是不值一提,无计可施。”

就是说,学校里常会有这样的不公平现象:对表现好的学生,老师更加重视,结果学生表现得更好;而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比较忽视,结果使学生表现得更不好。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任何家长都会为自己的孩子感到庆幸;那么如果相反,遇到了后一种情况,家长应该怎样对待呢?

在现实中,有许多家长,当自己的孩子表现不好而被老师忽视的时候,会感到既气愤又丢面子,可是又无计可施,因为家长也不能完全左右老师。其实作为家长,对于学校里的这种“马太效应”现象,应该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认识。

作为家长,如果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就会发现老师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虽然不排除有部分老师的确人品有问题,但大多数老师都是好的。就像一位家长说的:“任何老师讲课都是面对大多数学生的,他(她)们不会单独只照顾那一小部分‘好学生’或者‘差学生’。只要是‘好学生’,一般情况老师都喜欢,因为这样的学生既让老师省心,还能给老师抓‘面子’。对于‘差学生’,老师谈不上厌烦,但顾不上你却是正常的,因为老师只能管大多数。‘差学生’一般学习都很吃力,不少还是班上的‘捣乱分子’,老师即使想让你跟上来,也不是花一点工夫就能成功的。”

这种情况家长可能很着急,又不知如何跟老师沟通,其实关键是:家长要先明白自已的责任、自己的作用,不能把改变孩子的希望完全放在老师的身上。否则家长即使与老师沟通了,也会失望,因为如果老师有办法,不会因为见不到家长而放弃。

家长首先应该和孩子沟通起来,面对困境大家想办法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帮忙,这时候再跟老师沟通。一味从老师那里找捷径,是比较难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不受老师重视,也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老师重视孩子,孩子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赞赏,这对孩子发展的好处不言而喻,可是老师不重视孩子,也并不一定就很糟糕。平时不太受重视的孩子可能比总是受瞩目的孩子心态更加平和,受到点小打击,也不会太当回事。在这方面,总受重视的孩子,承受力反而可能要差一些。而且,即使现在的老师重视孩子,如果换了个老师或学校,可能又不一定重视孩子了,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父母要有思想准备:不可能所有的老师都喜欢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学校里,老师是否重视孩子,不一定特别重要,只要不歧视孩子家长就不必太担心。

对于孩子,家长也要开导他们,不要让老师的态度完全左右自己。因为学习归根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碰上哪个老师是偶然的,不能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的表现。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学习既不是给家长学的,也不是给老师学的,无论遇上什么样的老师,都要为了自己,把学习搞上去。

在小学里,壮壮一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可是小学毕业后,壮壮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随着课业的增加,对于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老师“青睐”的目光却很少再投向壮壮……壮壮心里感到不平,总觉得老师不重视他,没有小学的老师好,因此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此,壮壮的爷爷奶奶想要出面找关系给老师打“招呼”,以得到老师的“优待”。

但是壮壮的妈妈想了想,感到不妥。她认为,老师的“偏爱”就像一个温暖舒适的“温室”,如果方式方法不对,会磨损孩子奋力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增长孩子的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因此,她单独和孩子促膝长谈,向孩子说明他在小学取得的成绩其实含有不少水分,有些是老师的“照顾”,而不是凭自己真才实学而取得的。到了中学,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靠找关系得到老师的“偏爱”既不现实,也不踏实,只有靠自己刻苦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学好每一门知识,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尊重。

壮壮终于明白,自己从来就是个“普通孩子”,认识到要想“出类拔萃”,只有靠自己勤奋用功,因而不再对老师不“偏爱”自己而耿耿于怀,学会了坦然面对。一年以后,壮壮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从班上后十名跨入了前十名的行列。

心理知识:

《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主人要到外国去,就把他的三位仆人叫来,要按他们的才干分给他们银子。第一个得了五千两,第二个得了两千两,第三个得了一千两。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五千两银子做买卖,又赚了五千两;第二个仆人用二千两银子做买卖,赚了两千两;第三个仆人则把一千两银子埋在了地下。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了,跟仆人们算账。

他听说第一个仆人赚了五千两银子,就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他听说第二个仆人赚了两千两银子,也说:“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当他听说第三个仆人把银子埋在了地下时,就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决定收回他这一千两银子,分给拥有一万两银子的人。